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潘晓”讨论前前后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50年代至80年代,从“雷锋”到“潘晓”,《中国青年》曾经几十次地提出过各种问题在青年中开展讨论。今天,历史地回顾《中国青年》的这些讨论,可以理解,它们当然都带着年代的印记。有些讨论有不同程度的简单化和片面性的缺陷;但贯穿其中的主调,是对理想与真理的追求和为国家人民作奉献的赤诚,这也是客观事实。“雷锋”并非是推给青年的一个“神”,“潘晓”也绝不是高举的一面“个人主义的旗帜”。在笔者参加和主持过的所有讨论中,“潘晓讨论”是记忆最深刻的。由于诸种原因,对这个讨论曾时毁时誉,或浮或沉。可我始终认为:80年代初期《中国青年》开展的这场人生观大讨论,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新时期思想解放浪潮对青年成长的新的呼唤;是同代人、不同代人之间的一次真诚的积极的对话;是报刊宣传中一次最广泛、最动情的群众参与;是读者、作者和编者的一次共同的寻求——“潘晓讨论”不只属于编者,属于一家刊物,更属于一个时代和那个时代的万千青年。  相似文献   

2.
和谐社会目标下的环境友好型社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实践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爆发了局部环境危机,他们为“经济增长等于一切”、“先污染后治理”付出了代价。当生态环境危机爆发并严重影响各国经济、社会、政治发展时,环境治理思路才开始向“源头和过程控制”转变,清洁生产应时而生。1992年在联合国里约环发大会《21世纪议程》中,正式提出了“环境友好”概念。90年代中后期,“环境友好技术”、“环境友好产品与服务”、“环境友好企业”等概念相继出现。  相似文献   

3.
真子 《现代交际》2006,(7):10-11
60、70、80年代.三代人构成了现今职场最美丽的风景。“60年代”自言辛苦,因为他们有太多的压力;“80年代”自言辛苦,因为他们承受了太多的误解;“70年代”呢?要在“60年代”和“80年代”的夹缝中寻求发展,他们也很无奈。  相似文献   

4.
年轻干部的选拔任用是风向标 “干部年轻化”是上个世纪80年代作为干部“四化”要求而提出的,它的提出及其实践曾起过十分积极的作用。进入21世纪,规范化的年轻干部选拔机制的积极意义至少有三:  相似文献   

5.
市场经济发展与价值观念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回顾近现代市场经济一个半世纪以来在中国四次较快发展中形成的价值观念变化,即19世纪末20世纪初市场经济的兴起与“进化论”等西方思想的传播;2O世纪二、三十年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民主思想的传播;50年代前期城乡交流、内外交流的恢复和发展与“双百方针”的提出;8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的拓展与“推陈出新”中的矛盾和冲突,说明思想文化的选择和扬弃在经济社会变迁、东西文化交融过程中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6.
1、何谓“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一词,是在80年代由欧洲一些发达国家首先提出来的。通过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进行的一系列对话和磋商,于1989年5月的联合国环境署第15届理事会期间达成共识,以《环境署第15届理事会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形式加以记载。  相似文献   

7.
社会网络模型研究论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社会网络分析”(socialnetworkanalysis)是西方社会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是国外从 30年代末出现并在最近 2 0多年得到重要发展的研究社会结构的最新方法和技术 ,也是一种全新的社会科学研究范式。它是在英国著名人类学家R .布朗对结构的关注中提出来的。但是 ,布朗所探讨的网络概念焦点在于文化是如何规定了有界群体 (如部落、乡村等 )内部成员的行为 ,而实际的人际交往行为要复杂得多(Wellmanetal.,1 988:2 1 )。因此 ,为了深入理解布朗提出的“社会结构”概念 ,从 30年代到 60年代 ,在心理学 (主要是移居美国的具有格式塔研究传统的德国…  相似文献   

8.
王先明在《光明日报》1990年2月21日撰文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很早就开始了“社会史”研究。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史学的理论贡献是不容低估的。 马克思最早提出并运用了“社会史”学术概念。早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就提出了“市民社会史”学术用语。马克思不只使用了“市民社会  相似文献   

9.
“什么飘一代、闪一代、X——新世代都与我们没有关系,e时代才是我们的形象代言人。”“网络也许就像猪饲料催化剂一样,快速让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孩子成熟;相反对于更早年代出生的人,网络就像是饲料退化剂,竭力使自己不成熟。”这些都是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孩子们的宣言。如果非要找个理由,在物质或精神上替“生在20世纪80年代”与“生在20世纪70年代”的这两  相似文献   

10.
从依附论到世界体系论的理论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认为对发展问题进行理论研究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而深入地对发展理论本身进行检讨,则是70年代的事。在60年代中期以前,虽然发展理论的发展过程中也有不同的侧重和不太引人注目的争论,但总的说起来是以一种理论模式即今天被人们称为“发展主义”或“现代化理论”为主导的。60年代中末期,以拉丁美洲学者为主体的“依附论”崛起,对现代化理论进行了激烈的批判。时至70年代,在美国影响迅速扩大的“世界体系论”  相似文献   

11.
中国“民工潮”与经济发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分析80年代以来“民工潮”的现状、起因、前景;探讨“民工潮”对输入地和输出地的经济发展的各种作用与影响,以及对管理体制某些方面的冲击与影响;对“民工潮”所引起的主要问题提出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现阶段我国社会福利的提供模式及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49年到70年代末,我国的社会福利基本上是以政府负责,以行政主导方式推行的.政府掌握了几乎所有的资源,包括生活必需品和就业机会,此外几乎所有的福利性、服务性、公益性的活动都是政府透过行政力量向民众提供的.进入80年代中期以后,政府提出了“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口号,率先对政府“孤军奋战”提供社会福利的格局进行改革,经过十余年的调整,形成了现时期透过三种组织形式提供福利服务的模式.  相似文献   

13.
老年五立论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湖北的卫衍翔先生提出了“六十而立”论,影响日隆。其后,国家提出了“五个老有”、“六个老有”的工作方针,其中包括了非常重要的“老有所为”主张。2002年,国际社会在西班牙马德里召开了意义深远的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提出了“积极老龄化”的战略主张。同年,  相似文献   

14.
将创业理念引入高职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想,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在一些西方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兴起,近几年受到我国教育界的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阐述“21世纪的教育哲学”时提出了创业能力是学习的“第三本护照”的观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创业教育,从广义上来说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它对于拿薪水的人同样重要,因为用人机构或个人除了  相似文献   

15.
具有时代特征的流行语能深刻展现改革的渐进细节。流行语源于生活、源于民间,是一系列改革措施的现实反映,它既吻合了变革的节奏,又贴近了时代的步伐。“联产承包”、“现代企业制度”、“价格闯关”、“价格双轨制”、“大锅饭”、“下海”等一系列流行语编织成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的改革主线。“倒爷”、“甩卖”、“洋插队”、“民工潮”等等流行语又突出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改革重点。  相似文献   

16.
系统管理与城市规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大庆 《城市》2001,(1):7-10
系统管理的的沿革西方的系统管理学派盛行在60年代前后,当时,“系统科学”、“系统理论”、“系统工程”、“系统分析”、“系统方法”等术语充斥于管理文献中。系统理论与管理学相结合,标志着管理从小生产管理阶段步入现代化管理的层面,成为当时管理学发展的主要特征。系统管理理论为人们分析和处理各类组织的管理问题提供了一种十分有用的方法,这是西方许多管理学家所公认的。本世纪60年代,系统管理理论在西方管理学界盛行一时,但是到了70年代,人们对系统理论的兴趣逐渐淡漠,“系统热”随即被“权变热”等所代替。系统  相似文献   

17.
根据年龄划分,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已经形成了两代城市外来工。第一代生于50、60年代,他们于80年代或90年代初进入城市;第二代生于80年代,于90年代末或新世纪初进入城市,生于70年代的农民,则属于其中的过渡一代。如今,第一代外来工大都已经返回农村,而构成今天外来工主体的是“新生代外来工”,除了户口簿上的“农业”二字,他们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职业已经基本无关。他们不再如父辈一样能吃苦节俭,不愿再回农村——然而,他们的根也不在城市里。  相似文献   

18.
石湾 《炎黄世界》2009,(4):46-49
说起新中国五六十年代的长篇小说,有口皆碑的是“三红一创”和“山青保林”八部,前四部即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红日》《红旗谱》《红岩》《创业史》,后四部则是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山乡巨变》《青春之歌》《保卫延安》《林海雪原》。我们不难发现,在毛泽东提倡文艺“为工农兵而创作和利用”的年代,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甚至八九十年代,这三个字身上闪烁着的是无比荣耀的光圈。它曾一度和“人才”。“国家栋梁”等词联系紧密,同时也是一种高贵身份的象征……如今,在21世纪经济发展迅猛的今天,它却成了“失业人群”中最为突出的一个群体,大学生这个称号也褪去了它原有的华丽外衣,当代大学生就业难这个现实问题那么赤裸裸地摆在了世人面前。让我们那么深切地感受到“今非昔比”这四个字所蕴涵的真正含义。而在大学生的这场身份变迁中,不同年代的大学生又演绎着怎样的就业故事呢?一路看来,恰似一部历史发展剧,不同年代有着不同的精彩和无奈,可看来看去,这场大学生的身份变迁究竟是部喜剧还是悲剧,年代不同,答案自然各异……  相似文献   

20.
采食野菜是一种古老的习惯,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意义和方法。贫穷的年代吃糠咽菜是为了节省粮食,“糠菜半年粮”嘛;“三年困难时期”低标准也曾“瓜菜代”,以菜代粮;生活好了营养过剩,为了健康就讲究回归自然,绿色食品,有意识地“代瓜菜”,是为了健康。不同的年代,为了不同的目的吃野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