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文章认为,世俗化的本义是相对于宗教而言的非宗教化过程,其衍生的内容也指市民社会的非政治化、非理想化过程;当今社会生活的世俗化是伴随着市民社会形成的过程中出现的,是社会走向民主、平等、自由、富裕的现代化过程的一道风景线,有其历史的进步作用;对世俗化过程中出现的消极因素和不合理倾向,要作具体分析,不应简单化对待。  相似文献   

2.
文艺的大众化曾经是我国文艺创作中的独特现象,在特定的历史阶段,确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在“左”的思潮推动下,“大众化”被作了简单的理解,导致所谓“大众化”的文艺作品缺乏生活质味。文艺的世俗化则是近 20 年来文艺发展的流向之一,这种流向与当代社会人的务实尚真观念和社会消费式文化潮流密切相关。文艺的世俗化表现在创作中是多了生活的原汁味和人情味。而在世俗化的流变过程中,也出现了一味表现“欲”、渲染“欲”的不良倾向  相似文献   

3.
藏传佛教作为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藏族社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藏族社会产生着深刻影响.随着现代文明的不断发展,世俗化浪潮席卷而来.藏传佛教的社会功能也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藏传佛教的发展日趋世俗化.  相似文献   

4.
殖民地时期印度社会世俗化进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印度教种姓制度是印度传统社会的主体构架形式,是集宗教、政治、经济和社会等级为一体的、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压迫性社会隔离制度。在这一制度下,贱民阶层和妇女备受歧视和压迫。印度社会世俗化的主要目标是要解决贱民问题和妇女问题。英国殖民者所进行的经济和社会改革启动了印度的社会世俗化进程。印度的民族运动将这一进程推向深入。殖民地时期,贱民和妇女在社会世俗化的进程中逐渐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解放。  相似文献   

5.
6.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推进,中国现代意义上的世俗化开始形成并成为一种历史趋势。中国这种现代意义上的世俗化由于同中国历史上业已存在的、传统的世俗化取向两者间的某种契合,或者说这种现代意义上的世俗化由于具有一种历史基因的支撑,而表现得更加明显、更加充分。中国普遍而强烈的世俗化现象对于现代化建设来说具有巨大的助推效应:有助于非公有制经济企业主、个体户以及自雇者的大面积有效形成;直接助推消费内需的日趋旺盛;有效助推了国民文化素质以及人力资源、人力资本大面积、大幅度地升级换代;促使社会安定局面持续得以维持。从一定意义上讲,如果说新教伦理是西欧发达国家现代化进程之所以能够得以顺利推进的一个重要因素的话,那么,较之很多国家来说,更为明显的世俗化现象或世俗化伦理则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建设之所以能够取得举世公认巨大成就的一项极为重要的推动力量,而且还会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未来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还需要看到的是,对于现代化建设而言,中国普遍而强烈的世俗化现象也存在一些明显的弊端。这些弊端如不予以消除或抑制,势必会形成许多负面效应,阻碍或扭曲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7.
宗教世俗化是宗教适应社会的必然选择,宗教社会服务是宗教世俗化的表现形式。宗教参与养老是转型社会时期宗教顺应社会责任主体多元化的趋势,在养老领域开展社会服务的实践活动。一方面,宗教世俗化脱下了宗教的神秘面纱,拉近了宗教与人之间的距离,成为宗教参与养老的基础;另一方面,宗教参与养老的实践活动又在宗教社会服务范围、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等方面促进了宗教世俗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周代祖先崇拜的世俗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原始祖先崇拜不具备宗法和孝德的意义,只是单纯的宗教现象,其功能难以超出宗教范围之外。商周祭祖动机不同,前者出于对祖先神秘而伟大的神性力量的尊崇和敬畏,祈求得到祖先的保佑;西周春秋祭祖既是为了得到祖先福佑,也是为了敬宗睦族,张扬孝德,具有显著的宗法性、道德性。祖先崇拜超出了宗教范围而具有宗法和孝德意义,是中国古代从西周开始形成的独特的文化现象,标志着祖先崇拜世俗化。祖先崇拜的世俗化改变了原始祖先崇拜的单纯宗教性质,使古代中国与其他文化的祖先崇拜在形式和内涵上开始具有显著区别,这是中国古代宗教史上一个重要变革。  相似文献   

9.
世俗化与大众文化的流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俗化是现代性的内涵 ,作为一种思潮 ,从经济发展、民主政治、人性发展传播媒介等不同层面激发大众文化的流行。通俗读物、流行音乐、影视文化是大众文化的三大形式。在本土化语境中 ,必须辩证地认识世俗化与大众文化的历史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0.
元代崇佛,古今无出其右者,佛教的发展迅猛且强势。佛教的世俗化自中唐已露端倪,至元代则达到高潮。在如此的背景下,元代诗僧及其创作,均表现出浓重的世俗气息,而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一、孝亲同倡,尘世伦常与丛林的共融;二、以释归吏,诗僧对权力的依附;三、醉入红尘,元僧的物欲追寻;四、唱和雅集,诗僧的世俗纠缠。显然,诗僧走向世俗,是中国佛教日益世俗化在顶峰时期的一种极致的展示。  相似文献   

11.
世俗化趋势作为宗教的特征越来越明显,越来越深入到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然而,这股世俗化潮流在促进宗教发展,带来"宗教热"的同时,也带来了宗教信仰的冷淡与衰退,导致了宗教形式的保留和自身精神价值的丧失.  相似文献   

12.
世俗化与宗教的未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伴随着现代化的进程 ,世俗化不仅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 ,而且对宗教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方面 ,在现代社会中 ,宗教在公共领域的影响力和重要性日益减退 ,宗教信仰越来越成为个人的私事 ;另一方面 ,世俗化并没有导致宗教的死亡 ,相反 ,现代社会的巨大变迁全方位地为各种新兴宗教提供了生存环境 ,而且 ,在某些情况下还出现了传统宗教的明显复兴。如何处理宗教与社会科学的关系 ,如何处理传统宗教与新兴宗教的关系 ,将是宗教在未来发展中面临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3.
道教美术拥有雅俗双重品格,"雅"是指其符合中国文人的审美需求,蕴涵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是皇室、贵族崇奉道教的见证者,构成皇室艺术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文化性、文人性、庙堂性与贵族性之特质;"俗"是指它常常侵入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与人们的生活工作相胶着,充当普通民众的精神安慰剂。它又处于民间庆典祭祀的中心地位,与民众最欢乐、最庄严的时光共在共融,其内容贴近民众的生活,为世俗民众所喜爱,具有民间性、世俗性、大众性以及草根性之特质。道教美术双重品格的形成是由道教及道教美术自身发展的规律与特点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4.
金代末年一些知名文士将写作重点放在叙述史实的作品上,诗歌之中也表现出明显的叙事化倾向。金代诗人自然平易的风格,和曲的美学追求相一致,还采用俗语进入诗文。因此,研究金代文学就成为正确理解和评判元代文学的基础和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5.
世俗化指宗教面临外部环境的冲击,而在社会中地位和作用的变化。它反映了宗教自身的调整功能以及宗教和外界的交互作用,在本质上意味着宗教神圣性的弱化。印度佛教特别是大乘佛教和中国佛教为佛教世俗化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和良好的土壤。“人间佛教”对佛教世俗化作了某种程度的修正并成为新时期佛教发展的主流,但如何合理地把握出世和入世的关系在新世纪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和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16.
由于传统、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宗教教育在埃及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自近代以来,伴随着埃及社会现代化进程,一方面,埃及宗教教育不断经历着世俗化变革,另一方面,脱胎于西方现代教育制度的世俗教育在埃及逐渐发展壮大,最终形成今天埃及宗教和世俗教育并存的格局。  相似文献   

17.
唐诗中凤凰意象的世俗化和唯美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商周龙凤的整体形象是威严和神异,与龙的这一形象不断得到强化相反,凤凰的神异和威严却慢慢消失,从祥瑞、凤喻人和唐人生活中的凤凰三个方面复原唐诗中的凤凰形象,可以看出唐诗中凤凰意象的世俗化和唯美化.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文学逐渐疏离了传统经典话语所构建的急功近利的政治色彩,从世俗出发,消解宏大叙事,塑造出一批亲切可信的凡夫俗子形象,具有鲜明的世俗性。文学抹平了艺术与生活的最终界限。要正视当下文学的缺失,弘扬时代精神和人的崇高理想,体现对人性善恶的反思和自我灵魂的拷问,以直面存在的方式恢复人应有的道义和责任。  相似文献   

19.
路德宗教改革系统阐发了因信称义的福音主旨,促进了宗教信仰观念的世俗化,打破了教会宗教信仰垄断地位;批判了宗教神权对世俗权力的僭越,极大消解了宗教专制愚昧,重塑教会与世俗政权职能边界,推动教会向社会领域回归;对宗教基本命题的新诠释,冲破了教会禁欲主义,缓解了属灵与属肉、宗教职能与社会职能间的紧张关系,彰显了宗教道德的世俗价值意义,推动了中世纪宗教的世俗化进程。然而,由于未能从根本上否定封建专制制度,路德宗教改革只能实现信仰理性的有限伸张。  相似文献   

20.
"礼"、"法"的初始含义充满了神性,是神化思维作用下的产物。殷商以后,"礼"、"法"渐渐褪去神性色彩,成为贵族统治阶级统治国家、治理社会的工具,由此走上了世俗化进程。世俗化了的"礼"、"法"在现实生活中固然有着各自的作用,但它们本身因失去了神学绝对权威的庇护,受到来自现实生活的种种冲击,陷入了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