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思想的细节 海尔总裁张瑞敏先生在比较中日两个民族的认真精神时曾说:如果让一个日本人每天擦桌子六次,日本人会不折不扣地执行,每天都会坚持擦六次:可是如果让一个中国人去做,那么他在第一天可能擦六遍,第二天可能擦六遍,但到了第三天,可能只会擦五次,到后来,就一遍而过.对此,他表示: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才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才是不平凡.  相似文献   

2.
我们夫妻俩一直在城市打工,孩子6岁时,家里老人照应不了,我们就带到打工的城市让他上学。一家三口省吃俭用租了个一室一厅的房子,睡在一张床上。如此这般,我们夫妻的"性福"生活就变成了"性苦"生活了。一天晚上,待儿子睡着之后,丈夫用脚尖绕过儿子的身子向我发出"性号"。我不  相似文献   

3.
正我在病床上醒来后得知了两个消息,一是我的孩子没了,一是吴浩冷死了。我挣扎着从病床上滚了下来,不顾一切地往病房外爬,我哭喊着吴浩冷的名字,一遍又一遍。1.我爱吴浩冷,可吴浩冷不爱我。吴浩冷只把我当成一个充气娃娃,因为我们第一次的时候,他就说,杜米,你真像个充气娃娃。  相似文献   

4.
《安家》2008,(11)
回国已有一周多时间,我的游记也整理完毕,这期间好像又重一遍游欧洲似的,让人总是想念那些舒适自然节奏缓慢的异域生活;但是最后我不得不提的还有此行专程去的宝马、奥迪博物馆.  相似文献   

5.
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了,我们本来不是哥两个.我还有个二哥,在乡下. 母亲一共是三个儿子,大哥、二哥和我,二哥在五岁那年被送了人.送的也不是别人,是父亲的大哥.大伯与大娘不生育,吃遍了好多药,可还是没有生下一男半女,最后,绝望的大伯找到了父亲,因为父亲刚好是三个儿子,大伯说,过继给我一个吧.  相似文献   

6.
五岁人生     
郑桂初 《老年世界》2009,(16):11-11
我五岁时,是国民党统治时期。那是一个水深火热、民不聊生的时代。我们全家6口人,房无一间,地无一垄,靠父亲租种几亩薄田维持生计,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冬春之季是荒月,我们兄弟姐妹四人都得出去要饭。我们四个孩子都到了上学的年龄,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人家的孩子去上学。父亲叹着气对我们说:“孩子们,咱家连饭都吃不上,哪有钱供你们读书啊,就做个本分的庄稼人吧!”  相似文献   

7.
北京3月5日,在动物园旁边的杂货店里,一台落满灰尘的电视机旁围着七八个在附近服装城替人拉包的搬运工.此时电视里正回放上午温家宝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做政府工作报告的画面.他们一边啃着烧饼,一边讨论,"现在国家对我们农民越来越好了,不仅不用交粮,老了还有养老金,国家对我们真不错."现在娃儿上学还不用交学费呢!""如果以后我的孩子也能免费在北京上学就更好了."现在的代表在说这事嘛,说不定很快就行了."我看如果这会一直开下去,我们的日子就没什么可愁的了.  相似文献   

8.
瑞田兄曾发表了题为《谁"遍临百家碑帖"》一文,对书法界一些人动不动就号称"遍临"的现象进行了辛辣的嘲讽.这一"瑞田观点",确乎点到了当代书坛一个要害.书法评论家也罢,书法家也罢,在评价一位书法家或自我介绍时,通常会使用"遍临百家碑帖"遍临诸帖"遍临古代各家"遍临法帖"等类似词语,紧接着这些习惯性套话的当然是"自成一家"自出机杼"诸体兼擅"之类.由"遍临诸帖"而"自成一家",看似富有逻辑性,实质禁不起推敲.瑞田兄的观点我深有同感,完全赞同.这篇文章,引发了我更多的思考,我觉得"遍临"问题还有进一步探讨的空间.  相似文献   

9.
第一次推销     
我要去的那所大学在富得流油的深圳。在还没有来深圳之前,我就听别人说,那是个有钱人的天堂,也是个没钱人的地狱。我家里比较贫苦,来深圳的路费和学费都是东拼西凑的。临行前的那个晚上,母亲把钱数了一遍,又交给父亲数了一遍,最后才交给了我。  相似文献   

10.
《现代交际》2005,(11):41-41
大家都忘了,王羲之的儿子王在书店里看书,死背,为什么要死背呢,因为没有钱买书。宋朝的王安石和他的好朋友说,我儿子是神童, 看书一遍就看会,他的好朋友说哪家儿子看两遍,都是一遍看会,因为有高度智慧的人才能看书,今天我们就是这种人,你们北京大学就是这种人。  相似文献   

11.
香港之行带来的冲击 同行、领导、媒体记者……很多人见到我都会问同一个问题一—"你怎么会想到从临床转行傲一名医务社工呢?"刚开始我会耐心地一遍遍解释我转行的缘由,但时间长了,耐心也渐渐给消磨光了,再面对这个问题时,我只是随着提问者的思路简单地说出他们想要的答案——"因为觉得这是有意义的工作". 然而,真实的情况果真如此吗?非也!我当初可真的不是自愿做社工的,离开临床是因为被医院任命为团委书记,至于社会工作,当时是连听也没听说过的.10多年前,院领导找我谈话,让我以团委书记的身份兼任新设立的社工部主任时,我的第一反应是:社会工作?太低级了吧,让妈妈辈的人去做可能更合适吧!真实的情况,大致如此.  相似文献   

12.
问:去年我与妻子张某因感情不和协议离婚,孩子归她,我们共同所有的房子以及家电等都归了她。离婚后,我去了公司在外地的办事处工作。最近她突然给我打电话,说孩子上学了,让我交学费。离婚时,我净身出户,把所有的财产都给了她,现在我还应当负担孩子上学等费用  相似文献   

13.
<正>她出轨了,却仍想得到丈夫一如从前的爱。舒丹自述:有时候,只是一步之错,就足以让婚姻从天堂走向地狱。几个月之前,我出轨了。我无法形容犯错之后的那种负罪感,我在心里一遍又一遍狠狠地骂自己,可骂完之后,罪恶感更强了,然后我就再骂。我甚至开始信佛,希望可以给自己的灵魂赎罪。  相似文献   

14.
与同事到外地出差,当地的同事热情好客,当晚便在一特色酒店的包间设宴接风。男男女女十几个人落座后便不停的聊天,只有一个人在点菜。点好了,征求大伙儿意见:"菜点好了,有没有要加的?"这种情况,我们在北京一般是让服务小姐把点过的菜名儿报一遍。于是一位北  相似文献   

15.
研究生毕业后,我一个人来到北方那座大都市找工作.那里盛满了我的希望和梦想,我想在那座陌生的城市里,撑起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那片天空,曾经在我心里描摹了一遍又一遍,那片天空澄净、蔚蓝! 可是,现实很快将我的梦想击得粉碎.在这座大城市里,我一个没钱没背景刚毕业的穷学生,凭着一腔热血,自以为读了不少书,很快就会有用武之地.可是,我想得太天真了,这里的人才比比皆是,像我学的这种专业和院校,在这里更是多如牛毛,根本没有什么骄傲的资本.很快,兜里的那几个钱已所剩无几,最后连吃饭都成了问题.  相似文献   

16.
《金色年华》2009,(8):59-59
昨天是父亲节,早就想写父亲,可是每次想写的时候心里却像海浪一阵阵涌起,让我感慨万千,就没了头绪。也许当我们太爱一个人的时候,反而就不知道怎么形容他了。有一天,我在听大提琴曲,是富尼埃尔演奏的鲁宾斯坦的作品,他的演奏我总是听了一遍又一遍,可还是不断重复地听。我觉得好作品会永远长在我们的心里,就仿佛是一棵棵不朽的大树,那一片片叶子从翠绿到金黄,每一片永远都是新鲜的。那些乐曲深情宽广,大提琴的音色沉着舒缓。我听着,忽然就想起了父亲,想起父亲说话的声音,还有父亲给我的那种说不出的温暖,往事,很多往事像层叠的浪花又扑打在眼前,仿佛很遥远,又仿佛就在昨天……  相似文献   

17.
倾听     
《现代妇女》2010,(7):5-5
亲爱的爸爸妈妈,我上学去啦。希望这不是永别,我要活着回家。亲爱的老师校长,我来上学啦。您不能让坏人碰我,我要活着回家。亲爱的叔叔阿姨,我在上学啊。您有不满去上访,我要活着回家。  相似文献   

18.
走了很远很远的路后,再回首,纷扰的往事如潮退去,岁月的沙滩上,只留下一层亮晶晶的珠贝——那是从记忆的深海里冲上来的,是我们这一路遇到的一个个人的背影。赤足走在细软的沙上,俯身捡拾一个个微小的片段,在我,是最温暖的事。我总是能从这样的回望里,获得足够多直面现实的力量。总能从渐去渐远的步履里,寻觅到一种深深的感动,在一遍遍悠长的回味中,独自微笑,或不由自主地落下泪来。  相似文献   

19.
做好父母     
儿子特别不讲卫生Q:儿子刚上初中,懂事有礼貌,成绩也不错,但就是不讲卫生。不爱刷牙、不爱洗澡,不收拾整理房间。每天刷牙,我都得一遍遍催,甚至现场盯,想让他洗个澡简直比登天还难。我快烦死了,但他爸爸说儿子再大点就好了。我觉得这个习惯很不好,怎么改变他呢?A:没有人能靠外力去改变另一个人,改变只会在"我"愿意时,由内向外地发生。但作为父母,我们又有监护和引导孩子的职责。按照问题出来后"谁难受,谁改变"的原则,目前的形势是妈妈难受,所以改变之人应该是妈妈。如何改变?无非就是"战略"和"战术"上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2012年11月16日,贵州毕节市七星关区街头,5名留守男孩因在垃圾箱内生火取暖导致一氧化碳中毒而死亡.这一事件让我们想起发生在2009年的一件往事. 2009年暑假,在云南昆明一流动人口聚集社区,3个流动儿童永远离开了人世,他们最大的12岁,最小的不到6岁.一个溺于烂尾工程的蓄水池里,两个溺于他们每天上学放学都会经过的河道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