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类推适用的逻辑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类推适用作为一个法学概念,它指的是刑事审判中所实行的相对于直接适用的一种法津制度。因为类推适用的过程也是个具体的推理过程,所以类推适用又为逻辑学所关注。一些专供法律院校使用的逻辑教本都认为,类推是类比推理,听以类推适用就是类比推理在法律实践中的应用。这种似是而非的理解,实际上正是类推运用逻辑研究中的一个理论误区。尽快走出这一误区,给类推适用以正确的逻辑解释,不仅对逻辑学自身而且对法学的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原则例外关系是民法体系性的重要体现。传统方法论上"例外规定不得类推适用"命题的正当化理由并不充分。在当然推论、非延伸型类推适用和回复型多层次的例外等情形中,例外规定的类推适用并不会侵蚀原则规定。原则例外关系呈现动态发展的特征,例外规定往往代表了法律发展的方向。在《民法典》的适用过程中,不应一味恪守这一命题,而应进一步细化。路径一为类型化区割,通过分析原则规定与例外规定的逻辑关系、例外规定的品性、待类推事实与例外规定的相似性,判定该规定是否可以类推适用。路径二为实质评价,具体衡量类推适用例外规定与拒绝类推之法律后果,看何者更具有实质的妥当性。拒绝类推产生适用原则规定的法律后果与产生适用一般消极原则的后果,在论证负担上有所区别。路径一侧重法的发现角度,路径二侧重法的证立角度,两者共同服务于《民法典》准确适用,呈现相辅相成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类推解释不是推理方法在法律解释中的纯粹逻辑运用,而应视作为一种狭义的法律解释方法。明确类推解释的概念和系属问题,将更有助于狭义法律解释方法的系统科学性的建设。他们的准确适用有利于把握法律条文语义内涵、法律意蕴和社会意义,推动法律适用的有效性与公平性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刑法上类推适用禁止原则源于罪刑法定原则,是为了保障公民不受国家恣意的刑罚制裁。刑事诉讼法不同于刑法,其类推具有容许性,也具有必要性。为了防止司法机关"曲意释法",应当从外部和内部对类推适用加以制约。在刑事诉讼中进行类推适用时,首先要确定是否为开放性的法律漏洞,其次是探求与需要类推的案件具有类似性的法规,最后在此基础上对类推适用进行价值权衡,以确保类推适用的妥当。  相似文献   

5.
我国去年颁布的《合同法》中增加了类推适用条款。传统做法是在刑法中实行类推而在民事法律中没有类推的规定,体现了中国法制传统中法官权力过重的特点,现行法律中取消了刑法的类推而增加了合同法的类推。这一增一删是我国迈向法治化的重要一步,具有特别意义。  相似文献   

6.
为了厘清学界就禁止类推所引发的诸多质疑,运用逻辑推理的方式对禁止类推涉及的司法问题进行了分析。分析认为,中国刑法学界关于禁止类推与允许类推观点的对立是在不同层面上展开的,与之相对应,类推解释与扩大解释区分之不可能说和区分可能说也具有不同的语境;现代社会禁止类推的提法仅仅具有抽象的符号功能,禁止类推所真正禁止的是没有处罚必要性的类推解释和附着在类推之上的对公民人权的可能侵害以及侵害威胁。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涉外民商事审判中,常常遇到需要适用的实体法律是外国法特别是英美法系国家的判例法的问题.英美判例浩如烟海,了解其运作模式和司法精神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英美判例法主要是以"遵循先例"为司法原则,并以"区分先例技术"为运作特征的.在处理我国的程序法规范与英美判例式实体法规范的协调问题时,必须以实现我国法律的基本追求和我们自己的司法理念为原则,同时借鉴外国判例法的某些作法,在不改变我们基本的法律观念和价值追求的前提下,探索出一套具有我们自己特点的涉外民商事审判机制.  相似文献   

8.
法律推理的大前提主要有成文法和判例。以成文法为法律推理大前提时,必须明确其逻辑结构;以判例为大前提时,往往是运用类比推理和归纳推理的方法;在出现大前提空缺、含糊或冲突时,就要用辩论推理。  相似文献   

9.
法律规避概念起源于罗马法,历经千余年的历史演进,充分体现了与法律解释间的互动关系。法律规避概念存在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概念指当事人通过从事不违反规范文义之禁止或不符合规范法定内容的行为,实现与直接违法或满足法定要求方可实现之相同或类似经济上之结果;狭义概念则增添违反规范意旨之要求。法律规避在我国民法典中存在立法正当性缺失。法律规避本身既不可能亦不必要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律制度,成为一个独立法律制度的前提是其构成要件和法律效果可得建构,但对于法律规避而言,其没有可能。法律规避亦不足以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律规定,其仅系对一种客观现象的描述,伴随着此种现象,法律适用者必须审查既有法律规范之目的是否可得贯彻,即运用类推适用方法检验是否存在法律漏洞,并经由该手段进行漏洞填补,以贯彻立法目的,妥当应对法律规避问题。  相似文献   

10.
类推制度适用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类推制度适应我国的实际需要,具有其存在的必要性。类推制度与罪刑法定虽有所区别,但也具有一致性和互补性。因此应积极完善现有的法律监督机制,在罪刑法定的基础上,实行有严格限制的类推。  相似文献   

11.
司法拟制是隶属于法律拟制的概念,作为裁判过程中的重要技术理应受到关注.传统理论不仅未对司法拟制与相关概念进行区分,而且还从现实角度将司法拟制误解为法律中的谎言.实际上,司法拟制是处于设证和类推之间的法律推理方法,它以前者作为核心前提,以后者作为辅助论证.在法律实践中,司法拟制运用的反向逻辑能够帮助解决疑难案件,其所秉持的待定、中立的态度能够完善案例制度,而且它还能通过渐进的方式促进法律的创新和发展.但是,作为非常规的司法技术,它的操作条件还需要进一步加以论证、细化.  相似文献   

12.
传统上类推仅仅被看作是法律适用的补充性技术,而考夫曼在诠释学的观照下主张所有的法律适用都是类推的过程。天下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案件,法律适用就是规范与事实不断逼近的过程,由此只有在规范与事实的对应中才会产生真实的法。类推的过程可以从考察规范与事实的共有意义、回归立法目的和判断相似性等方式来操作,从而实现类推从本体论到方法论的转换。  相似文献   

13.
中国人讲究"观物取象",从直接感受和体验出发,运用形象和联想,根据事物的相似或相近进行类比推理,属于具体思维;西方人以自然界本身的原因说明自然现象,从物质的内在结构说明其种种属性。在思考时往往透过事物的表象,深入里层,强调形式逻辑判断分析,抓住事物的中心本质,抛开表象,属于抽象思维。要正确理解原文更好地把握原文主旨,就必须溯源到英汉法律语言思维方式的差异。在具体思维的影响下,法律汉语主要表现在重意象,引用先例,援用法律典故,并讨论两种思维方式在法律翻译中的具体运用,着力探求不同语言对比与翻译中应当遵循的规律以及两种思维方式在各自语言运用上的具体反映,使研究更加全面、客观和科学。  相似文献   

14.
论物权法定原则与类推适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类推适用是民法漏洞补充的基本方法之一,其作用是弥补法律漏洞,使法律未规定的事实有法可依。物权法定是物权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它包括类型强制和类型固定。物权法定并不当然排除类推适用,在类型强制下,不得类推创设新物权,但是在类型固定下,可以类推,确定权利义务。类推适用需要严格的程序和说理,不得滥用。  相似文献   

15.
随着罪刑法定原则的演变,有利于被告人的类推解释已不再被禁止,但对于不利于被告人的类推解释刑法学界却持一致的否定态度。不过不容否认的是,我国颁布的相当一部分刑法司法解释中却着实存在着类推解释现象。同修改刑法和法官造法相比,刑法司法解释中的类推解释在填补法律漏洞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笔者认为应当正视类推解释在刑事司法解释中的客观存在及其积极作用,承认其合法地位,并完善其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6.
运用类比来进行法律推理是法律学习和适用的核心。类比法律推理与作为法律续造之法的类推制度、类推解释并不处于同一对话语境。类比法律推理是一种法律发现方法。类比法律推理的难题在于如何确立比较的基点并从中发现具有规范意义的比较点,然后再以实质性和相关性为基础判断这些比较点的重要程度。在比较、判断的过程中,类比法律推理应该回应刑法规范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本文考察了先秦墨家类推方法的运用和理论建构情况,结合先秦文化特色,揭示了它是同质、同构或同法类推的内涵性推理方法,具有浓厚的功利性和实用性,是先秦逻辑思维中重要的求证、辩说、喻理工具,在我国逻辑史上独具显要地位。  相似文献   

18.
一 什么是“类推”?我国逻辑学界的解释颇为一致: 《哲学大辞典·逻辑学卷》说:类推即“类比推理”。又说:类比推理亦称“类比法”、“类推”。 苏天辅教授著《形式逻辑》说:类比推理  相似文献   

19.
“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罚;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罚”,这是罪刑法定主义在我国刑法中最完整的体现,同时它也是我国1997年刑法修订中确立的三大基本原则之一。它废除了沿用18年之久的类推制度。这对于切实保障公民的人权,完善民主与法制,开辟刑法发展的新时代,具有里程碑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语言因类推的作用而寓于规则性与条理性。类推作用于名词的单复数形式,动词的过去式,过去分词等词语变化形式。类推是英语词形划一的原则。类推还广泛存在于新词的创造之中,几乎所有的构词法都是一种类推模式。类推也是英语词汇创造的原则。类推使英语词汇朝着规范化、简明化、丰富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