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右文说”是关于形声字的一个著名理论。形声字是汉字构造的最高形式,它综合了“六书”的全部。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形声字已占百分之八十二,在现代汉字中,形声字则占到百分之九十左右。因此,弄清楚形声字的结构原理也就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
<正> 一第一个明确提出“右文”说的,是北宋的王圣美(子韶)。据宋人沈括《梦溪笔谈》记载: 王圣美治字学,演其义为右文。古之字书皆从左文,如木类,其左皆从“木”所谓右文者,凡字,其类在左,其义在右。如“戋”,小也。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歹而小者曰残,贝之小者曰贱,如此之类,皆以“戋”为义也。汉字里的形声字,其结构大部分是形符在左,声符在右。所谓“右文说”就是从声符求字义的学说。与“右文说”相类似的,在南宋还有“字母”说和“右旁多以类相从”说。“字母”说见于王观国的《学林》: 卢者,字母也。加金则为(钅卢),加火则为炉,加瓦则为(卢瓦),加黑则为(黑卢)。凡  相似文献   

3.
汉语与汉字的关系及“右文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与汉字的关系及“右文说”孔秀祥汉字在其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对汉语的流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般认为语言的演变必将引起相关文字体系的变化,因为语言是基础,文字只是它的影像(就像镜子外的物体和镜子内的影像之间的关系),但由于汉字对汉语介入太深,也可以说...  相似文献   

4.
“右文说”是宋朝王圣美发明的以声音通训诂的一种理论。他认为形声字的声符多在右边,这右边的声符不仅标声,而且有表示意义的作用,认为同声符的形声字,意义必能相通。沈括在《梦溪笔谈》里说: “王圣美治字学,演其义为右文。古之字书,皆从左文。凡字其类在左,其义在右。如木类,其左皆从木。所谓右文者,如戋,小也。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歹之小者曰残,贝之小者曰贱,如此之类,皆以戋为义。”(卷十四艺文一) “右文说”的理论是否正确,需要用事实予以验证。本文想首先分析《说文》中若干组形声字声符和字义的关系。然后谈谈对右文说的看法,是为再认识。  相似文献   

5.
元明清以来,历史文献中常常出现“百夷”这一名称,尤为明代,无论是正史、野史或方志,“百夷”一名都累见不鲜。对于“百夷”一名的认识和理解,自明至清乃至现在,许多人都将其视为傣族先民的专称,因此在历史文献和学术论著中凡是提到“百夷”者即被理  相似文献   

6.
右文说存在着圃于字形和容易以偏概全两大缺陷.王念孙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利用形声宇声符表音的特点,发挥自己的古音学特长,将传统的右文说改造成利用谐声偏旁系联同源词的利器.在《广雅疏证》中,只要音近义通,不只声符相同的形声宇可以系联在一起,就是声符不同但读音相同相近的形声字也可以系联到一块,运用右文说系源取得了远超前人的成就.  相似文献   

7.
郭沫若先生在《关于“接受文学遗产”》①一文中,以“涂炭”为例证,作了以下训诂: “‘无数的父老兄妹遭受倭寇涂炭’,这‘涂炭’一个词便是被乱用了的。‘涂炭’本是名词,可变为自动词。例如‘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是名词,也是这个词的起源,‘生民涂炭’则被  相似文献   

8.
“格”的演变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商鞅变法以来,直至唐代,律是历代王朝的主要法律形式,律的特点是具有稳定性和威严性,行用时间颇为长久。自唐代后期始,这种状况有所变化,律的地位下降,而能及时反映君权意志的变通的法律形式占据了主导地位。如宋代的编敕、元代的条格、明初期的大诰、后期的例、清代的例。这些法律形式尽管名称各异,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具有变通性和灵活性,能将皇帝的意志及时地法律化。它们是随时损益皇帝的诏敕,作为正刑定罪的最  相似文献   

9.
我们讨论形声字的声符是否表义的问题,自然要联系到“右文说”。“右文说”为宋代王子韶所发明,他认为形声字的声符不仅能表音,而且有表义作用;同声符的形声字之间,意义必能相通。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这一著名理论:“王圣美治字学,演其义为右文。古之字书,皆从左文。如木类,其左皆从木。所谓右文者,如戋,小也。水之小者为浅,金之小者曰钱,歹之小者曰残,贝之小者曰贱,如此之类,皆以戋为义。”(卷十四)此说一出,遂成显学,历代学者津津乐道,时有阐发。对这一理论究竟应如何认识,实为文字训诂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试图从实际材料的分析出发,阐明形声字声符表义的原因和范围,并在此基础上对“右文说”理论作简要评价。  相似文献   

10.
《老子》一书的思想蕴含着丰富的科学价值。本文通过分析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道”的含义及其“有”、“无”统一的特征,对照西方现代物理学和宇宙学的“真空不空”、“宇宙创生”及“质朴性原理”等三个理论的创立及阐释来揭示老子“道”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一、解释学的历史性演变 解释学(Hermeneutics)一词,源出于希腊词根赫尔墨斯(Hermes)。希腊人认为是赫尔墨斯发现了语言和书写——这些用于把握意义、并将意义传达给其他人的人类理解的工具。“解释’(interpretation)在古代用法中的三个基本意义指向,分别是(1)说话;(2)说明;(3)翻译。赫尔墨斯过程就在这三种情形中起作用。即使某种外来的,陌生的、在时空和经验中分离的东西变为熟悉的,现刻的、可理解的东西。 这种有关“赫尔墨斯过程”,就是现在日渐完善的解释学。随着解释学在现代的发展,它的领域至少以六种相当清晰的方式得到界定。(1)圣经注释的理论。这是对解释学一词的最为古老、可能也是最为广泛的理解。此时解释学没有超出神学的范围。其代表为汤豪塞尔(Dannhanser)。(2)一般语文学方法论。如沃尔夫  相似文献   

12.
右文说起于晋杨泉《物理论》,宋王圣美承其说。到了清代,由于古音学的发达,右文说的合理部分得到清儒的吸取利用。乾嘉学派的代表人物王念孙、段玉裁在右文说的运用和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段玉裁的右文说主要表现在他的《说文解字注》(下简称《说文注》)中。段注《说文》,倡“以声为义”,认为古人先有声音后有文字,是故九千字之中从某为声必同有某义。据沈兼士先生统计,《说文注》解说右文的地方共有六十八条。王念孙的右文说主要表现在他的  相似文献   

13.
<正> 去年以来,泰国学者江白潮先生一再撰文,从泰国华侨华人的实际情况,特别是从经济关系和人口组成等方面,进行深刻剖析,明确提出“泰国华侨社会非实质存在”的见解。他的论文发表后,在泰国各界引起强烈的反响。我细读其文,认为颇有新意,也有独到之处,对于江文的基本观点,我是赞成的,但也有一些不尽相同的或补充的个人意见,因而写了这篇文章,以期共同研讨。本文主要是阐明在泰国这个国家,华侨华人的存在及其一切活动,虽然没有自成另一社会,但却不能因此而否定华侨、华人、华裔在历史上形成的活动实体的客观存在。这个实体可称为“华人社区”,而这个社区目前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经过若干年代的不断演变,它终将逐步解体而融合于泰国社会。  相似文献   

14.
自亚当·斯密提出“经济人”假说,至今已历时二百余年,期间“经济人”假说不断发展,逐渐由“传统经济人”演变为“新经济人”。“经济人”假说和“看不见的手”理论共同支撑着经济学大厦的发展。本文在对“经济人”假说进行综述的基础上,结合其演变,进一步阐明“经济人”假说对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和谐社会和良好人际关系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哲学的"有""无"范畴随着中国哲学主题的变化而分别被赋予了不同的哲学内涵,涉及到本原论、本体论、境界论等多方面的内涵.本文根据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从本原论、本体论和境界论等中国哲学的三大主题的发展过程阐释了中国哲学"有"、"无"范畴的内涵及其演变.  相似文献   

16.
文学史分期与文学观念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学史分期的讨论反映了不同的文学观念的讨论 ,近二十年来围绕现代文学史分期的讨论 ,经历了以五四新文学为起点的政治性标准、以世纪之交为起点的国家现代性标准和人的现代性标准三个阶段 ,使文学史分期成为多元复杂的学术问题  相似文献   

17.
“块”本义为“土块”.西汉时虚化为量词,用于称量“土块”,但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块”的名词本义一直存在,且实义性较强,因此“块”作为量词的用法发展较为缓慢.唐代以后才开始用于称量其他“块状”事物,泛化的机制为“形状属性”类推而非“范畴属性”类推.“块”在宋代以后的发展中,用于称量的事物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抽象,并从个体量词衍生出了部分量词和度量衡量词的用法.明清时期“块”的量词用法基本形成.  相似文献   

18.
假设连词“哪怕”的演变及其动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汉语假设连词“哪怕”来源于动词“怕”。“怕”从动词演变为副词又演变为连词,句法位置的改变和词义的虚化是其主要动因。而语法扩展则是“怕”完成双音化演变为连词“那(哪)怕”的主要动因。笔者试图对假设连词“哪怕”为个案做出初步的考察,以探寻汉语连词演变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同"的词义演变路径主要有三条:一是由本义"会合、聚集"义引申出表"相同"义的动词,再演化为表"相同的"形容词;二是在本义的基础上引申出表"齐一、统一"的动词,然后再演化为表"一齐,统一地"范围副词;三是在本义的基础上引申为表"偕同"的伴随义动词,由伴随义动词语法化为伴随介词,再演化为并列连词。同时,在其语法化过程中,转喻、重新分析以及扩展机制在不同阶段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量词“条”的产生及其历史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条”本义为“树木细长的枝条”,后引申出“条令、条款”义,均为名词,至东汉初期虚化为量词,由本义虚化为称量“条状物”的量词,由引申义虚化为称量“分项的抽象事物”的量词,二者只在实义上相关,虚化为量词后没有直接联系。量词“条”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主要经历了一系列的词义泛化过程:表“条状物”的量词“条”所修饰的名词经历了静态事物-静态及动态事物-静态、动态事物及人体属性等演变,表“分项的抽象事物”的量词“条”所修饰的名词经历了法律刑罚类-法律刑罚类与信息事件类-法律刑罚类、信息事件类与言语条文类的演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