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有机组成部分,因而得到了全世界反法西斯各国人民和民族的同情与支持.抗战爆发后,以苏联为首的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号召全世界人民用一切方法组织对中国人民的国际援助.同时,为了让中国牵制日本在远东的侵略势力,以斯大林为首的苏联政府,在抗战初期,依据《中苏互不侵犯条约》,从政治上、物质上和军事等方面给中国以有力支援.在战略决战时期,苏联百万大军出兵中国东北,直接参加对日作战.对加速日本的败降起了重大作用.抗战八年中,中国人民蒙受了重大牺牲,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始终牵制着日本陆军的主力,从而解除了苏联的东顾之忧.故中国的抗战也保卫了苏联,支援了苏联的卫国战争.中华民族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要组成部分,必然受到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和民族的支持.做为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战争迫近之际,积极支援中国抗战,其目的是利用中国束缚住日本的手脚。避免其东西两线作战,以保证苏联的自身安全.为此,在抗战爆发后,苏联在物质上、道义上乃至人力上大力支援中国抗战。苏联从利己的需要出发,为了让中国束缚住日本,便紧紧地抓住蒋介石.一方面为迎合他消灭共产党的野心,不断地贬低限制中共的活动,甚至以牺牲中共的利益来换取同国民党政府的妥协;另一面,大量地向国民党政府提供军事援助。这反映了苏联援华的实质是民族利己主义.另外.苏联从本国的利益出发,对中国的援助是以损害中国人民的主权为代价的。1941年的《苏日中立条约》、1943年的德黑兰会议和1945年的雅尔塔会议所规定的诸多条款,都严重地损害了中国的主权.总之,在抗战期间、苏联对华政策的国标主义完全让位于民族利已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  相似文献   

3.
1937—1945年苏联远东政策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7—1945年,苏联从避免两线作战,确保本国安全与利益的战略高度出发,积极推行远东政策。“七·七”事变后,它以援华制日为主,同时坚持对日展开缓和外交。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苏联仍重视中国战场在牵制日本方面的巨大作用,但被迫减少并终止援华,由美国代替自己扮演援华抗战的主要角色。大战后期,苏联的远东政策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决定在远东从防御战略转入进攻战略,参加对日作战;二是削弱美国在中国的影响,建立苏联的远东势力范围  相似文献   

4.
本文试从中国抗战打乱日本既定的战略计划的角度 ,论证苏联能避免东线作战 ,继而能与日本签订《苏日中立条约》 ,取决于中国抗战 ,但《苏日中立条约》的签订却反过来严重危害了中国的抗战。目的在于说明苏联奉行的大国沙文主义政策 ,给国际外交往来带来消极的阴影 ,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5.
1937—1945年,苏联从避免两线作战,确保本国安全与利益的战略高度出发,积极推行远东政策。“七·七”事变后,它以援华制日为主,同时坚持对日展开缓和外交。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苏联仍重视中国战场在牵制日本方面的巨大作用,但被迫减少并终止援华,由美国代替自己扮演援华抗战的主要角色。大战后期,苏联的远东政策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决定在远东从防御战略转入进攻战略,参加对日作战;二是削弱美国在中国的影响,建立苏联的远东势力范围。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人民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重要法宝之一,对国际共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一、国外学者对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高度评价随着埃德加·斯诺等进步的西方记者将毛泽东和他领导的中国人民英勇抗战的情况介绍到西方,引起了整个世界的震撼。中国抗战打破了日本“北进”计划,保障了苏联远东地区的安全,导致了德日企图相互勾结夹击苏联的阴谋破产。日本历者信夫清三郎客观地指出了这一点,他认为由于中国东北的抗日军队大部队接受了中共的领导,并奋勇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关东军迫于讨伐,致使本来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抗日战争前期,苏联推行援华抗日的政策。使中国坚持抗战,拖住日本,以避免日本对苏联的进攻,是这一政策的基本目标;依靠国民党来实现这一目标,是苏联援华抗日政策的鲜明特色。苏联为实现其对华政策目标,对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反共活动未能起到应有的制约作用,客观上鼓励了蒋介石集团在反共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苏联为了其对华政策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中共以斗争求团结政策的执行,从而使中共未能有效地阻止蒋介石集团发动大规模的反共行为。因此,皖南事变的爆发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8.
李储文: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及敌后武装是抗战的主力。日本在1936年就与德国签定反共协定,建立同盟关系,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全面侵华,这一年应当作为反法西斯战争的开端。为什么要把二战的起点定在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这明显是“欧洲中心论”的思想作怪。 陆诒:西方都把1939年作为二战开端,实际上从1931年9·18事变,中国就已经开始反抗日本法西斯侵略,在东北的局部抗战是全面抗战的序曲,因此,反法西斯战争至少应从1931年算起。苏联在主战场上歼灭了法西斯主力,而我们更应当看到,反法  相似文献   

9.
“七七”事变至苏德战争爆发期间,苏联政府从其民族利己主义出发,对中国抗战奉行两面外交政策,即一方面对日本妥协、中立;一方面又支持、鼓励中国抗击日本。对于苏联这一时期的对华政策,史学界看法不一,有褒有贬。本文试图对此做一探讨。一、妥协与中立1937年7...  相似文献   

10.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芦沟桥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驻军奋起抗战,揭开了全面抗战的序幕.它与欧洲西班牙反法西斯内战,同属于欧亚战场反法西斯斗争的序曲.而中国抗战所产生的国际影响尤为重大.本文拟就“七·七”事变前后亚太地区的情况作一浅述.  相似文献   

11.
抗日战争前期,苏联对华政策中,既体现了国际主义精神,以各种方式支持和援助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加速了日本的失败,同时,其政策中又夹杂着民族利己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一定程度上有损于中国的抗战和进步事业。当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七.七”抗战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日战争的起点,开辟了世界上第一个反法西斯战场。中国抗日战场的开辟粉碎了日本妄图速战速决、一举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打乱了日本的战略步骤,延缓了东西方法西斯结盟的进程,促进了东亚国际格局向有利于反法西斯方向发展,动员了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极大地影响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3.
“八·一三”淞沪抗战散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林其昌1937年的“七·七”芦沟桥事变,开始了日本帝国主义变中国为其独占殖民地的全面侵华战争。同年8月13日,为控制上海和南京以置中国于死地,日军越过在上海的中日两军对峙线。京沪警备司令张治中下令坚...  相似文献   

14.
<正>1927年国民党政权建立后,继续保持了北洋军阀政府同苏联的外交关系。尽管其对外政策的基本点是亲帝反苏,但抗战爆发后,国民党政府与苏联关系一直较好,1937年8月两者还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苏联从道义上和人力、物力上对中国抗战给予了很大支援。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前后,两者关系日趋冷淡,直至恶化。本文就两者关系恶化的原因作以分析。 一、国民党政府对苏政策的不稳定性是两者关系恶化的根本原因 第一、国民党政府采取的是中、日、苏三角关系平衡的对外策略。 1932年12月12日,迫于国内外舆论的压力,国民党政府同苏联恢复了外交关系。在英、美等帝国主义的冷淡政策下,只好求助于苏联来援华抗日。然而,当双方于1935年准备为缔结协定而进行谈判之时,国民党政权却止步不前了。究其原因,主要是国民党政权害怕影响同日本的关系,它既想同苏联结盟,以抗衡日本,又不想立即结盟,以免导致日苏关系紧张而刺激日本,加深中日矛盾。因而采取的是中、日、苏三角关系平衡的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中日关系史上,尽管日本侵华战争已是半个多世纪前的事情,但至今仍存在一些令中国人民不能接受的“悬案”,“七·七”事变的性质即是其中之一。根据日本官方的说法:“日中战争是在从未料到的时机和场所突如其来发生的”,某些别有用心者在其回忆里甚至把挑起事变的责任推到中共身上”,企图纂改历史推脱罪责。对此,我国学者早已从各个角度予以批驳。本文拟在此基础上拓宽视角,就前一年日中两国发生的“二·二六事件”和“双十二”事变对各自内政外交的影响,分析“七·七”事变演变为日本全面侵华和中国全民族抗战的主客观因素,…  相似文献   

16.
通过中国向苏联远东地区扩张和通过中国向南洋地区扩张的北进南进策略是二战期间日本军国主义的基本国策。其实施及最终的破产与中国的持久抗战有着重大关系。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人及其军队的英勇抗战,有力地打击了侵略者,粉碎了日军北进南进的阴谋计划。  相似文献   

17.
日本在全面侵华战争之前,由于英美首脑决策人物对日本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以及对苏联与中国革命的偏见和相互之间的猜忌,无视中国抗战的战略地位,因而对日本没有采取强硬的措施,未能组建远东集体安全体系,丧失了阻止日本法西斯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时机。这些都是英美决策者们在战略上的短视和对形势的错误估价而作出错误的决断所导致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确凿的史实论证了中国抗日战场是东方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中国的抗战不但打破了日本“北进”的计划,而且迟滞了日本的“南进”计划,有力地支援了苏联的卫国战争和美英盟军的对日作战,中国军民的抗战,是消灭日本法西斯的主要力量,是迫使日本法西斯战败投降的决定性因素。中国抗击日本法西斯最早、坚持抗日时间最长、牵制和消灭敌人最多,作出的民族牺牲也最大,因此中国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9.
日本在全面侵华战争之前,由于英美首脑决策人物对日本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以及对苏联与中国革命的偏见和相互之间的猜忌,无视中国抗战的战略地位,因而对日本没有采取强硬的措施,未能组建远东集体安全体系,丧失了阻止日本法西斯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时机。这些都是英美决策者们在战略上的短视和对形势的错误估价而作出错误的决断所导致的。  相似文献   

20.
“九一八”事变后苏联对日侵华态度可从两个阶段来分析:第一阶段:从“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此时苏联对日侵华主要采取“不干涉”的中立政策,这根源于其自身的民族利己主义。第二阶段:从“七·七事变──1942、1苏联卫国战争爆发。随着日本侵华的深入,已严重威胁到苏联的安全,故在此阶段中,苏联对日侵华态度由第一阶段─—“不干涉”政策为主开始转向旗帜鲜明的谴责,揭露日本的侵略行径,并积极援助中国抗击日本侵略.应充分肯定这一时期苏联对中国抗日援助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