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花雅之争"是中国音乐史学雅俗分流格局下清代中期戏曲界对"花部"与"雅部"两个不同戏曲剧种的认识与接受,并由此引发的地方戏曲与传统戏曲之间的冲突与争胜。清代音乐史学中雅俗分流格局影响下的复古与反复古两种史学思潮也在这场现实生活中的"花雅之争"里有所反映,并在焦循的《花部农谭》、《剧说》等戏曲史著中体现出音乐史学领域内反复古主义思潮的全面胜利。  相似文献   

2.
唐代王维作画,经常违背现实世界的时令,张彦远称之为不问四时。不问四时是一种审美选择,是王维创导的一种新的审美风范,对后世影响深远。本文认为不问四时与禅宗思想有着密切的关联。王维正是在禅宗思想影响下创作出这类画作,也是以不问四时这一荒诞的形式,来表达他心中的禅意。  相似文献   

3.
三国时期蜀汉实行的民族政策最为成功,成效最为显著。在争夺荆州的战争中,各少数民族尤其是武陵蛮夷部落,表现了鲜明的"拥刘"倾向,为蜀汉集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蜀汉之所以能够赢得各少数民族的鼎力支持,是因为刘备、诸葛亮等人改变了过去单纯杀戮的民族压迫政策,执行了以"和""抚"为基本原则的民族策略;而且消除歧视行为,充分尊重少数民族民众的人格和文化习俗,采取了汉夷两级官吏共同管理地方等行之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以拉斯韦尔的"五W"模式作为分析的理论依据,可以看到《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传播者的阶级成分和政治地位的差异很大,传播目的也大相径庭;二是传播内容各有侧重,传播信息有对有错;三是传播渠道单一,广度有限;四是传播对象各有定位,针对性强;五是总体传播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从十九世纪末开始,在长达50年的时间中,日本在台湾推行了殖民主义同化政策,竭力利用"当地的历史和文化"并寻求某种"共同性"以维护特权,建立霸权.这是日本殖民主义者推行同化政策的真实目的,同时也是日本整个殖民统治和殖民扩张主义的特征。这种特征使日本的殖民扩张主义具有一种伪善性和欺骗性,同时也使日本殖民主义者为文化"求同"、政治"存异"而经常面临难以克服的矛盾。  相似文献   

6.
在当代的先秦诸子研究中,对于《庄子》中的“孔子”形象,多位学者均给予了一定的注意,并展开了对该问题的一系列哲学意义上的考察.而有鉴于人物形象的文学特质,从文学史的视角来看,《庄子》中孔子形象之嬗变其实质是文学史中原始素材“层累式”发展的一个典型案例,“孔子”在内篇与外篇杂篇中经历了一个由不断变形而逐渐集中的过程.此过程折射出的形象塑造上的差异正是原始素材升华为文学形象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7.
在当代的先秦诸子研究中,对于《庄子》中的孔子形象,多位学者均给予了一定的注意,并展开了对该问题的一系列哲学意义上的考察。而有鉴于人物形象的文学特质,从文学史的视角来看,《庄子》中孔子形象之嬗变其实质是文学史中原始素材层累式发展的一个典型案例,孔子在内篇与外篇杂篇中经历了一个由不断变形而逐渐集中的过程。此过程折射出的形象塑造上的差异正是原始素材升华为文学形象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8.
“顿渐之诤”是汉藏佛教交流史上规模较大、影响深刻的一次交流,也是一场高水平、深层次的汉、印、藏三地佛教对话。学术界对“顿渐之诤”的思想焦点争论不定、观点纷纭。本文以藏文文献《修习次第论》及敦煌出土的汉文文献《顿悟大乘正理诀》为依据,从五个方面归纳、总结了“顿渐”两派在思想教义及修持方法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工业文明繁荣的背后蕴藏着环境、生态危机,全球化带来新的中西文化的碰撞与整合,科学与人生观需要协调,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中国学人对"天人合一"问题展开了大规模的讨论。他们争论"天人合一"能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特征,并在争论中逐渐深化了对"天人合一"的历史蕴涵的理解。他们的讨论并非无的放矢,而表现为对现实的环境问题、生态问题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深切关怀,是中西文化之争在当代的延续,是科学与玄学论争在当代的重显。  相似文献   

10.
在明末佛教昌盛的环境中,隐元隆琦复兴福建福清黄檗山万福禅寺,开出临济宗黄檗派.南明时期,应长崎唐人邀请,隐元等黄檗派僧人先后东渡,弘法日本,终于开出京都黄檗山万福禅寺,形成黄檗宗.黄檗派所代表的大陆佛教,为生机不振而亟待重生的日本佛教所接纳,得以开立新宗,延续至今.临济宗黄檗派的传播及其衍生的黄檗宗,在中日佛教乃至文化交流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西学东渐与明末清初实学教育思潮的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末清初耶稣会士来华揭开了西学东渐的序幕,其对此间实学教育思潮有如下影响:一是出现注重数学教育的倾向;二是注重中西会通、然后超胜西学的趋向;三是注重实践验证和科学实验的思想。虽然这些变化在当时历史背景下不能起到全局性和根本性的影响,但是却代表了儒家思想对西学挑战的应时,与儒家教育的新变化,以及明清教育探索中富于生机的、具有前瞻性的一支力量。  相似文献   

12.
马祖道一的洪州禅主要继承和发展了惠能禅法思想。“平常心是道”集中体现了洪州禅学思想特色。洪州禅以般若实相思想为标帜 ,旁采《楞枷经》、《起信论》、《华严经》等诸种经教 ,但其思想系统并非属于《楞伽经》等所确立的真常唯心论 ,而是以空摄有、空有相融的有机结合。洪州禅在中唐的独盛 ,对新罗九山禅门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劳资冲突是经济市场化过程中的重要问题,源于劳动力保护机制与市场弹性机制之间的不协调,实质为劳资谈判力的不平衡。因此,治理劳资冲突、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需要平衡劳资双方的谈判力。文章以"谈判力"为分析工具,讨论影响劳资谈判力的因素,以及改革过程中劳资谈判力的变化,最后提出构建多方合作的制度体系实现对劳资冲突的治理。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渐进式改革要求为国有经济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以使经济平稳增长 ,由此金融产权安排就具有产权国有和市场垄断的特征。银企关系作为垄断性国有金融产权的产物 ,必然具有双重属性、双重约束、双重调节和双重市场的特点 ,并在债权债务约束、利率机制作用以及经济政策效力等方面表现出其内在缺陷。由此出发 ,重塑银企关系的关键是改革垄断性的国有金融产权 ,即在增量方面推进民营经济的内生性融资方式扩张 ,在存量方面对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实施分类的股份化改造。  相似文献   

15.
湛然圆澄以禅师身份参与戏剧创作,颇具匠心。其所作杂剧《鱼儿佛》,通过金婴、妻子钟氏二人在鱼蓝观音的疏导接引下速证菩提的效应,普劝世人戒杀茹斋、念佛往生。作者通过世俗社会所喜闻乐见的戏剧样式激赏晚明甚嚣尘上的净土念佛、禅净双修和戒杀放生风气。  相似文献   

16.
当社会处于日益迅速的变革时期 ,体制中的道德、习惯等无形规则 ,同规章、制度等有形规则相比 ,往往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 ,从而阻碍转型的进程。“渐进式”转型模式以和缓的典型示范、经济诱导等方式 ,给人们以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比较认识和选择 ,使有形规则和无形规则趋于同步 ,这样可以更好地适应大国发展不平衡等特殊国情的要求 ,迎接世界经济发展的挑战 ,让更合理的体制从容地创造未来  相似文献   

17.
儒法之争发端于中国春秋战国之际,是在儒法两家之间展开的一场关于德刑关系的争论。儒家认为"以德治为本",法家认为"以法治为本"。随着秦灭汉兴,德治为本成为大势所趋。文章从儒法之争的历史及其本质进行深层探析,揭示其对现实的几点启示,即要适应当代知识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健康有序地发展,就必须在加强法治的同时,努力加强德治,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