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尹、环渊非一人辨——兼论蜎子和范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学者认为,关尹即环渊,蜎子即环渊,范环即环渊,皆为不确。从关尹和环渊的得名原因、生活时间、生活国度、与老子其人其书的关系、学术思想及其传承、最后归宿等几方面可以考知,关尹和环渊决非一人。又,范环乃范蜎;蜎子(即蜎渊)与环渊非一人;范环(即范蜎)是否为环渊,则应慎重对待。  相似文献   

2.
环渊考辨     
<正> 一、环渊与关尹环洲是稷下先生之一。对于环渊其人,学术界有着不同的见解。郭老认为,“关尹即是环渊,关尹、环渊均一声之转。”(《青铜时代》)钱穆亦持此说(见《先秦诸子系年·老子杂辨》)。也有人认为,关尹乃“子虚”先生,无从稽考。我们认为,关尹既非环渊,亦非“子虚”,从其时代和思想来考察,关尹自关尹,环渊自环渊,不可将二人混为一人。要弄清环渊的身世,首先要考察一下关尹。《庄子·达生》:“子列子问关尹日:‘至人潜行不窒,踏火不热,行乎万物之上而不慄?胛?何以至于此?”于是关尹便对列子  相似文献   

3.
读了刘心予同志的《祀太一为天神始于汉武辨》(见本刊1981年第1期),大为惊诧。这一“辨”,把战国大诗人屈原对《九歌》的创作(或据民间祀神曲加工)的权利“辨”掉了。如果照此办理,“屈赋”就差不多被淘汰了一半。其实,这并非刘心予同志的创见。1951年,朱东润同志发表《<离骚>以外的“屈赋”》(《光明日报》1951年5月12日),便对《九歌》(包括“东皇太一”)持此论;郭沫若同志当即发表《评<离骚以外的“屈赋”>》(《光明日报》1951年5月26日)给以批驳。假若再往前追溯一下,解放前有一个何天行,也持此论。(见《楚辞作于汉代考》)三十年来,坚持此论者已经销声匿迹,今天刘心予同志又来旧话重提。刘心予同志也许会说,他只讲了“‘东皇太一’之名,可能是汉初人加的(或改的)”,祀太一为天神始于汉武时,并未剥夺屈原对《九歌》(包括《东皇太一》)的创  相似文献   

4.
沈长云同志作《评鬻熊为火师说》(《江汉论坛》1984年第1期),驳拙文《<“鬻熊为文王之师”解)辨误》(《江汉论坛》1983年第9期)。欣读之余,发现沈文在鬻熊是否火师问题上所驳的,不是拙文实有的论据,而是沈文为拙文虚构的“论据”。  相似文献   

5.
<正> 《齐鲁学刊》去年发表的“稷下学研究”论文,对弄清稷下学的源流、性质和历史作用诸问题颇具学术价值,但其中某些论辨不免沿袭陈说谬见,今不辞浅陋,提出三点商榷意见,求教于学界同仁。一、稷下道家非黄老学派辨自《史记·孟荀列传》提出田骈、慎到、环渊、接子“皆学黄老道德之术,因发明序其指意”以后,人们一直把他们当作“黄老学者”。而从郭沫若先生发表《稷下黄老学派的批判》和《老聃·关尹·环渊》等著怍以后,又有许多人沿袭郭说,把稷下道家当怍“稷下黄老学派”。上述“稷下学研究”论文中凡涉及这一问题的,几乎全依郭说立论。  相似文献   

6.
彭泽农、林圃同志在《云南社会科学》(1985年第4期)和《毛泽东思想研究》(1985年第3期)发表文章,对波浪式发展规律与对立统一规律的关系、波浪式发展规律与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区别,作了具体的说明。应该承认,这对唯物辩证法的规律体系,是一个新的探索。彭、林俩同志提出,唯物辩证法规律是一“根本”三“基本”,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一的根本规律,它具体表现为平衡不平衡的波浪式发展规律,量变  相似文献   

7.
《庄子·寓言》“观雀蚊虻”之“观”,萧兵同志释为猫头鹰(文载《社会科学辑刊》1980年第四期),谢祥皓同志释作水鸭(文载《社会科学辑刊》1981年第四期)。释猫头鹰固然欠妥,释水鸭也未必正确。《庄子·寓言》的“观雀蚊虻”四字,历来意见不一。谢文中已作介绍,不重复。“观雀蚊虻”之“观”字应是“(雚风)”的讹写。(雚风),风也,《周礼·大宗伯》风师作“(雚风)师”。风者,凤也,燕子也,也就是殷商作为图腾的玄鸟。闻一多的《离骚解诂》、郭沫若的《离骚今译》附注、姜亮夫的《离骚笺正》,都认为玄鸟即凤皇即  相似文献   

8.
最近读了《人民日报》社论《回答一个问题——翻两番为什么是能够实现的》,深受教育、鼓舞和启迪,不由地使我又一次想起了效平同志的《“翻过筋斗”以后》(见《解放日报》1982年4月11日)。拙文《“三次摇摆”辨》(见本刊1982年第5期)意犹未足,似乎还得说几句。  相似文献   

9.
马宏山同志在《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4期上发表《论<文心雕龙>的纲》一文,其中的许多新观点。我认为值得商榷。因此,我谈谈个人的粗浅看法。马宏山同志还在《文史哲》1979年第1期上发表《<文心雕龙·辨骚>质疑》,又在《哲学研究》1979年第7期上发表《<文心雕龙>之‘道’辨》,有些观点,与《论<文心雕龙>的纲》一致。本文间或征引此两文语,一同评论。“本乎道”《文心》的第一篇《原道》,是论“本乎道”的专篇。“原道”,即“原于道”。“原”字后省略介词“于”。《经传释词》:“于,犹乎也”。《淮南子·原道训》高诱注说:“原,本也”。所以“原道”犹云“本乎道”。是说作文要以“道”  相似文献   

10.
我撰写的《剖析谈“三”色变、见“中”就批的原因》(原载《广西社会科学》1994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哲学原理》同年第6期全文复印)发表之后,在学术界没有什么反应,我确实有点着急.十六个月后,朱宝信同志发表了题为《为什么不宣提“一分为三”?》的献疑文章(载《广西社会科学》1995年第4期),我读后由衷地感到高兴,不过还是有些想法和意见,需要提出来供宝信同志和学术界同仁参考.一、希望开展一场关于“一分为三”命题能否成立的学术争论1982年7月,我的拙作《“一分为三”新议》(《争鸣》1982年第3期)发表了,顿时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的反响:《新华文摘》作了论文提要介绍,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哲学原理》全文复印,还有其他文摘报刊和各种资料都作了反映.半年后,林青山、李烈炎两同志发表了题为《“一分为三”是唯物辩证法的命题吗?》(《争鸣》1983年第1期)的商榷文章,指出:提出所谓“一分为三”的命题,不仅缺乏理论根据,而且也不符合事实,完全是从想象中推论出来的.一场关于“一分为三”命题能否成立的争论眼看就要开展起来.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争论并没有进行.尽管如此,但我还是坚持不懈地进行研究,并且不断地发表该命题的文章,至今累计已有93篇、其间,有王旭东、王威廉、王征国、  相似文献   

11.
关于“张楚”问题的一封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读了今年第五期《文史哲》所载《“张楚”非国号辨》一文,感到似不全面,建议作者考虑一下帛书中的材料。关于“张楚”是不是国号的问题,《文物》一九七五年第五期所载刘乃和同志  相似文献   

12.
周本淳先生《元好问〈论诗绝句〉非青年之作》(《江海学刊》1989年第4期)认为元好问《论诗绝句》“绝非青年之作”。主要理由有四:(1)“丁丑岁三乡作”之说源于清人施国祁的《元遗山诗集笺注》及所附《年谱》,“今日选这组诗的人,都以施说为依据”;(2)第一首之以“疏凿手”自任,“很难说是青年诗人的‘自信’”,  相似文献   

13.
<正> 何中华同志在《天津社会科学》1991年第3期发表的《哲学体系的逻辑基础探析》(《新华文摘》1991年第8期转栽,以下简称“何文”)一文,为了探析哲学体系的内在逻辑基础,以存在主义的人学本体论解释“实践唯物主义”,在论述中的一系列观点,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根本对立。因此,我们认为有澄清之必要。  相似文献   

14.
坚毅同志在《“一分为二”需要“一分为三”补充》(见《重庆社会科学》1986年第二期),《再论矛盾“一分为三”》(见《齐鲁学刊》1986年第二期),以及《从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历史的划分看“一分为三”命题》(见《广西社会科学》1987年第三期)中提出“一个矛盾是由三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三个方面(要素)构成的”论题,叙述了矛盾是“一分为三”、“鼎立统一”的观点。笔者对此不敢苟同,拟在本文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与坚毅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15.
本刊于1980年第三期曾刊载阎崇年同志《“钻木取火”辨》一文,《光明日报》(80年9月21日)《百家争鸣》栏并曾予以介绍,引起学术界许多同志的注意;李少一、陈子方、杜正国、李志昌、张寿祺、忻平诸同志并来稿与之商榷。现将张寿祺同志的文章选登于此,以求对问题取得较全面的阐述。并向其他赐稿同志致谢,恕不一一刊载。  相似文献   

16.
<正> 一、邹衍及其学派著作邹衍,齐国人,生年后于孟轲,与公孙龙同时。在稷下学宫“学黄老道德之术”,以专修阴阳五行学说为长,是一位权威学者,列上大夫之位。据司马迁记载:“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邹衍、淳于髡、田骈、接子、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田齐世家》)又“各著书言治乱之事,以干世主”(《孟荀列传》),积极为齐王兼并天下而筹策。  相似文献   

17.
稷下先生内有无墨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国时,田齐设立稷下学宫,各派学者鹿麅集稷下。“自如驺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史记·田齐世家》)齐王对稷下先生“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尊宠之”(《史记·孟荀列传》)。稷下先生的顶峰数字相当惊人。司马迁说:“(齐)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是以齐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千人。”(《田齐世家》)上面说的驺衍等七十六人是其中的佼佼者。据今人钩稽辨析,“稷下学宫的学者分别属于儒、道、黄老、阴阳、名辨、纵横、兵等  相似文献   

18.
第1期 《搜神记》释词……范崇高(3) 口语用声与播音主持用声异同辨……邹煜(8) “诗言志”源流及其美学嬗变……王益(11) 嵌在语言链条上的幽默:《西游记》命名艺术……李树民(14) 将飞更作回风舞,已落犹成半面妆:宋祁简论……何灏(17) 谈谈确定论文选题的一些问题……冯志纯(21)  相似文献   

19.
本刊一九八一年第六期刊载了胡义成同志《“写真实”的历史地位及其片面性——与周忠厚同志商榷》一文,本文是周忠厚同志对胡义成文章的答辨。  相似文献   

20.
再辨“德”     
我曾作《辨德》一文,诂德之初义为“直行”,并与斯维至同志商榷。发表后,斯维至同志复作答文(《人文杂志》1983年第5期,以下简称《斯文》),拜读后,仍有困惑,因作是文以求教。 一、《斯文》说:“目,叫做眼,……小篆作。即今艮字。按象种子有须之形。后人不知目为种子,又加偏旁目(眼睛)。”按,艮字甲骨文中有其字,形作:(字见唐兰《殷虚文字记》102页)。显而易见此字上部象眼目之形,而非种子形。唐兰先生释此字谓:“艮为目顾之义,艮顾亦双声也。……后世假借为很,为限,而本义淹晦矣。”旁注:“眼字从目艮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