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当代中国在经济发展、综合社会治理和自然环境改善等方面都取得了快速发展,而悠久的中国历史文明始终是中国发展的基础。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出版了一批学术大师的著作,引起国际关注,近期出版的"中国民俗学之父"钟敬文先生的著作全编《钟敬文全集》是  相似文献   

2.
钟敬文先生创建了中国民俗学高等教育,这与他投身五四新文化运动有关。五四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大学运动,将中国人的身份,精英阶层和从事民间文学、民俗学研究的价值观紧密结合在一起,建立了民俗学高等教育观。与当时世界环境中的先进民俗学教育相联系,中国民俗学者的很多研究都与当时世界知名高校的前沿研究同步,以研究推动教育;打通大学与民众的通道,开辟了"到民间去"的现代社会改革之路。民俗学高等教育,落脚点是建设中国优秀整体文化。在社会主义高校体制下,我国民俗学高等教育已发展成为高校研究生教育、地方普及教育、民族民俗学教育、社会公众教育和留学生国际教育五个分支,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系统。钟敬文先生在这一宏观视角下,强调国民素质教育,对现代文化建设和民俗文化遗产保护具有双重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早在20世纪30年代,钟敬文先生就十分重视民俗文化的实用功能;到了90年代末,钟敬文先生更是把应用民俗学作为民俗文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置之于与理论民俗学、资料民俗学和历史民俗学并重的位置.进入新世纪,加强民俗的应用研究,对发展中国民俗学关系重大.  相似文献   

4.
钟敬文先生所主编的高校文科统编民俗学系列教材,是中国现代大学教育史上民俗学教材的首例样本,也是新时期30年我国民俗学高等教育和社会公共事业发展的标志性成果。总结它的学术价值、社会作用和未来意义,对于我国民俗学高等教育和中国民俗学事业的发展都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5.
在新世纪之初的"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专题学术研讨会上,钟敬文先生作了《对中国当代民俗学一些问题的意见》的书面讲话,就中国当代民俗学的现状及发展做了高屋建瓴的论述,使与会者澄清了在民俗学学科理论方面的模糊认识,明确了学科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正>现在我们都在讲"中国梦",钟敬文先生有一个"梦",就是建立中国民俗学和创建中国民俗学派。钟先生的梦,我想就属于中国梦。他的梦就是他的学术理想。他一直工作到近百岁的高龄,为这个学术理想执著地奋斗。他是把个人的学术理想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联  相似文献   

7.
钟敬文建立中国民俗学学派思想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敬文教授关于"建立中国民俗学学派"构想的提出,自有其历史必然性,它是以充分的理论准备、资料准备和组织准备为前提和基础的.创立中国民俗学派,既是钟敬文教授个人经验的总结,也是五四以来特别是解放以来我国民间文艺、民俗学极为广泛的群众性实践的总结.钟敬文"中国民俗学学派"的理论体系是博大精深的,有不少独创的见解.但一个学派的建设自然要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所以,有必要从中国民间文学、民俗学者的广泛实践中,提炼概括出中国民俗学学派特征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8.
<正>钟敬文先生是我国现代第一代民俗学研究者的代表与典范,他为民俗学奋斗终身,且享高年。可以说,钟先生一生的经历,见证了我国民俗学的发生和发展,而钟先生留下的著作,同时也代表了中国民俗学的学术思想、学术实践和学术成果,是现代中国学术的珍贵财富。  相似文献   

9.
钟敬文先生早年就积极倡导并身体力行地进行中外民间故事的比较研究;在新时期,中国民俗学得以恢复后,钟敬文先生除了自己撰写了一系列民间故事比较研究的论文外,以更多的精力关注和指导中国民间故事比较研究的整体推进和队伍建设,引导中国民间文化"向世界敞开心扉",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一代宗师,“中国民俗学之父”钟敬文先生堪称是中国民俗学界之泰斗。本文从构建民族学和民间文学的理论框架、不断开拓和待之以恒的民间文学理论研究、悉心培育民俗文化人才三方面,介绍了钟敬文先生对中国民俗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及其治学风格。  相似文献   

11.
<正>在纪念钟敬文先生110周年诞辰之际,我的面前似乎又晃动着钟敬文先生那亲切、和蔼的面容。作为他的学生,我现在仍然能回忆起他给我们授课时那一句是一句的极其认真的样子。钟敬文先生热爱祖国文化,热爱人民文化,以自己一生的精力,深入研究民俗学、民间文艺学等多方面学问,竭尽全力教育、培养学生的精神,永远在我们心中发光发热。钟先生是我国高校文科发展史上的一位学术大师,一位卓越的教育家,但他首先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季羡林先生曾在纪念钟老百年的一篇文章中说:"中国知识分子,由几千年历  相似文献   

12.
<正>惊悉郑杭生先生逝世,突然、愕然,也深感悲痛!郑先生是我国改革开放新时期涌现的人文社会科学界学者的优秀代表,在理论学说创建、高校学科建设、学术社团发展和社会活动等各方面都做出了历史性的新贡献,其影响早已超过了我国社会学界,在民俗学界也广有口碑。郑先生树立社会学的中国学派的理念与坚定实践令人崇敬。钟敬文先生生前与郑先生有很多学术往来。钟敬文老、季羡林老等前辈,都在晚年提出建立本学科的中国学派,郑先生  相似文献   

13.
钟敬文先生是中国民俗学派的创建者。"中国民俗学派"的概念不是空的,而是在中国历史文明的大框架内进行优秀民众文化建设,从文化学研究民俗学的。此外,在20世纪我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进程中,还要解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学与民俗学的互构问题,以正确地处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学、文化学与民俗学的关系,这也正是今天全球化下多元文化格局竞相发展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相似文献   

14.
杭州中国民俗学会是中国民俗学发展史中具有特殊意义的一个阶段,这一阶段的特殊性就在于它不仅建立起一个松散的同仁性组织,还在于通过民俗学者,尤其是钟敬文先生的努力,使中国民俗学开始变得成熟和具有现代性,对后来的民俗学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我 把周作人、江绍原、顾颉刚、钟敬文、娄子匡称为 2 0世纪中国民俗学运动的五大核心领导人物。其中 ,钟敬文先生在民俗学之搜集、研究、组织领导、理论建设方面 ,都有着突出的贡献 ,而在民俗学教育和培养人才方面的成绩尤为显赫。他先后在广州中山大学、杭州浙江大学和民众教育实验学校、抗战时迁到桂林的无锡教育学院、香港达德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等处从事教育工作 ,其中以中山大学和北师大最为重要。他虽说在其他学校也颇注意民俗文化的研究 ,但在中山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的教学工作中 ,则把民俗学的教学提高到很高的地位。 1 92 8年 ,在…  相似文献   

16.
钟敬文先生"多民族的一国民俗学"理论的提出,是从中国国情、中国社会结构特点出发的,钟先生这一理论的形成,与他将近八十年来的民俗研究经常与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接触和关爱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民俗学与人类学的互动对各自的发展都会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八十多年来,钟敬文先生以他的学术实践倡导和推动了这两个学科的结合和互动,为中国人类学和中国民俗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中国学术界,有一位将自己的毕生精力贡献给民俗学事业的世纪老人,他就是中国民俗学泰斗、北京师范大学的钟敬文教授.钟敬文教授1903年3月20日出生于广东海丰,自1924年在广州正式开始走上漫长的民俗学研究之路开始,"就一直不间断地跋涉,一直到今天还未曾停步",为中国民俗学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钟敬文与中山大学民俗学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 1 92 7年始 ,钟敬文与顾颉刚等一批早期民俗学者在中山大学发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民俗学会。他们大量印行书刊 ,进行民俗调查 ,设立风俗博物馆 ,开设民俗学传习班 ,广造声势 ,使民俗学作为一门学科得以确立。本文力求通过对钟敬文当时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复述 ,重现一个执着于民俗学事业的青年学者的形象  相似文献   

20.
元 月 1 0日 0时 1分 ,中国民俗学之父 ,著名民间文艺学家、教育家、文学家 ,百岁老人钟敬文教授在北京友谊医院安祥地离开了人世。当日凌晨 7时许 ,钟少华打电话告诉了我这个不幸的消息。噩耗传来 ,我的震惊与悲痛难以言表 ,惟有泪水涌满眼睑。我怎么都不能相信他走得那么快 !就在前十天 ,他还在为中国民俗学学科在高校的设置问题操心 ,在给教育部陈至立部长写信。谁知这封信上的署名竟是先生留在世上的最后一个亲笔签名 ,写这封信也是他的最后一次握笔 !熟悉先生的人都知道 ,他虽然已是近百岁的高龄 ,但始终把自己的工作日程安排得紧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