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家乡民俗学,既是对以家乡生活文化传统的观察与研究为基础而形成的学术研究取向的一种事实概括,更是结合新的学术思潮,对这种取向所生发和呈现出的视角与方法的总结,换言之,家乡民俗学本身就是一种研究视角与方法。它包含着如下几个突出的特征:平等交流,相互尊重;同情理解,理性批判;朝向当下。同时,家乡民俗学又是一种立场或态度。这种态度,基于比较的视野,具有鲜明的"间性"特征。在这种"间性"比较视野下,家乡民俗学者可以结合过去的生活经验与当下的学术实践,发现并揭示历史与现实的复杂关联,进而反思民俗学以往那种"朝后看"的问题和局限,推动民俗学更多地"向前看"并朝向未来。家乡民俗学由于是在与异乡、与他者的对比当中产生的一种有关家乡、有关自我的特殊研究范畴,因此能够使研究者更好地立足于自身,在认识自己的前提之下,更清楚地认识"我"在同"他"交往过程中的位置,从而更恰当、更全面地理解"我与他"的关系,更有效地建设包含了更多"我""你""他"的、朝向未来的"我们",也即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家乡民俗学核心概念的"家乡"在涵盖范围上的伸缩性,尤其为这种目标的达成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2.
著名民俗学家乌丙安的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里程碑意义的民俗学专著,被学人形象地誉为"撑起中国民俗学理论建树的‘三级跳'",对于推动新时期中国民俗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在民俗学分支研究方面,他也多有建树.  相似文献   

3.
中国学术界,有一位将自己的毕生精力贡献给民俗学事业的世纪老人,他就是中国民俗学泰斗、北京师范大学的钟敬文教授.钟敬文教授1903年3月20日出生于广东海丰,自1924年在广州正式开始走上漫长的民俗学研究之路开始,"就一直不间断地跋涉,一直到今天还未曾停步",为中国民俗学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正>钟敬文先生是我国现代第一代民俗学研究者的代表与典范,他为民俗学奋斗终身,且享高年。可以说,钟先生一生的经历,见证了我国民俗学的发生和发展,而钟先生留下的著作,同时也代表了中国民俗学的学术思想、学术实践和学术成果,是现代中国学术的珍贵财富。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自中国民俗学复兴以来,我们已经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民俗学学术危机依然存在.为帮助中国民俗学走出困境,我们应当加强田野作业,力求把民俗学建设成"经世济民"的学科.  相似文献   

6.
在新世纪之初的"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专题学术研讨会上,钟敬文先生作了《对中国当代民俗学一些问题的意见》的书面讲话,就中国当代民俗学的现状及发展做了高屋建瓴的论述,使与会者澄清了在民俗学学科理论方面的模糊认识,明确了学科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民俗学与人类学的互动对各自的发展都会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八十多年来,钟敬文先生以他的学术实践倡导和推动了这两个学科的结合和互动,为中国人类学和中国民俗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自1950年代至今,中国民俗学·民间文艺学学术史上出现了几次关于田野作业的大型讨论,2006年12月在京召开的"民族志、民俗志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便是其最新进展。主持人刘铁梁在会上介绍了《中国民俗文化志》的首批成果,对于中国民俗学·民间文艺学目前关心的一个问题——"我们究竟如何撰写当前的民俗学·民间文艺学所期待的民俗志?"——做了回答。本文将《中国民俗文化志》所依赖的概念("标志性文化")与写作模式("标志性文化统领式")加以批评,重启它所蕴含的可能性,以促使当前中国民俗学·民间文艺学有关田野作业的讨论继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钟敬文先生在毕生的学术研究中,自觉地扛起民族文化自信和学术自觉的大旗。他的理想信念、治学道路和学术成就,对当下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具有启示意义。他在晚年提出建立中国民俗学学派,是在其学问集大成的基础上,在全球化的视野下,提倡学术开放与坚持文化主体性相结合的明确选择。以往在中外文化对话中,人们往往感到底气不足,感到失语,现在可以说,中国的一流学者比起外国的一流学者来是毫不逊色的,他们完全可以同外国顶尖的学者平等地展开对话,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也完全可以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  相似文献   

10.
钟敬文先生所主编的高校文科统编民俗学系列教材,是中国现代大学教育史上民俗学教材的首例样本,也是新时期30年我国民俗学高等教育和社会公共事业发展的标志性成果。总结它的学术价值、社会作用和未来意义,对于我国民俗学高等教育和中国民俗学事业的发展都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1.
有一位日本学者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研究东亚、东南亚的社会组织、民俗、民间信仰及地方性知识体系,特别在研究中国风水上有突出的成就.鉴于他的学术研究对中国民俗学界有重要影响,2005年2月14日,中国民俗学会决定授予他"民俗研究杰出成就奖",并于同年3月3日在北京市东岳庙举行了颁奖仪式.  相似文献   

12.
阿兰·邓迪斯与理查德·鲍曼都是蜚声国际的美国民俗学家,都非常重视"民俗的意义"的阐释工作,然而,他们的理论观念与研究方法截然不同.他们之间关于"民俗的社会基础"、"情境"以及"宏大理论"的学术论争全面地反映了两种民俗学思想之间的分歧,形成了目前国际民俗学界两种竞争性的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3.
<正>编者按:2013年是钟敬文先生诞辰110周年,社会各界都在纪念。钟敬文先生是我国著名民间文艺学家、民俗学家,是创建中国民俗学派的学术大师,是创立中国民俗学高等教育事业的一代宗师,被国际学界誉为"中国民俗学之父"。钟先生也是传承中国优秀文学遗产的文化巨匠,在诗歌、散文和文艺批评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著作等身,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中国西南民族社会生活史>的出版,不仅在民族史以及民族学、民俗学方面有着较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也将有助于推动这一领域的深入研究.它的学术贡献主要有系统地提出了"民族社会生活史"这一新的学科概念,翔实地考证了西南民族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西北民族大学社会人类学·民俗学学院(现改称"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在其创建者郝苏民先生荣休(国外称因有学术建树而得到"退而不休"待遇的学者为Professor Emeritus,我译之为"荣休",我看郝先生当之无愧)之后不久,便给了我这个机会来座谈,我十分感激.此前我来过这里一次,第一印象是,这个教学研究机构在民族学上有其值得珍惜的特色.当不少同人仍旧沉浸于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等等学科之间的界线的"勘察工作"时,这个学院"偏安一隅",悄然进行自己的学科综合.  相似文献   

16.
中国民俗学在新世纪能否健康发关键在于这一学科的基础与前提--田野作业能否得到重视和深化.而在具体研究工作中,加强跨学科研究,不断拓展自己的学术领域;加强应用研究,使民俗学真正成为一门"经世济民"之学;以及加强队伍的学风建设,应成为我们今后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7.
钟敬文先生创建了中国民俗学高等教育,这与他投身五四新文化运动有关。五四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大学运动,将中国人的身份,精英阶层和从事民间文学、民俗学研究的价值观紧密结合在一起,建立了民俗学高等教育观。与当时世界环境中的先进民俗学教育相联系,中国民俗学者的很多研究都与当时世界知名高校的前沿研究同步,以研究推动教育;打通大学与民众的通道,开辟了"到民间去"的现代社会改革之路。民俗学高等教育,落脚点是建设中国优秀整体文化。在社会主义高校体制下,我国民俗学高等教育已发展成为高校研究生教育、地方普及教育、民族民俗学教育、社会公众教育和留学生国际教育五个分支,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系统。钟敬文先生在这一宏观视角下,强调国民素质教育,对现代文化建设和民俗文化遗产保护具有双重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多民族的一国民俗学"作为中国民俗学的建设方向,包括了"民族民俗学"这一分支.云南民俗学界的学科实践是民族民俗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9.
钟敬文先生早年就积极倡导并身体力行地进行中外民间故事的比较研究;在新时期,中国民俗学得以恢复后,钟敬文先生除了自己撰写了一系列民间故事比较研究的论文外,以更多的精力关注和指导中国民间故事比较研究的整体推进和队伍建设,引导中国民间文化"向世界敞开心扉",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正>长期以来,贵刊作为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研究的刊物高地,一直致力于汇集民族民俗文化学研究的前沿文章,栏目涉及专稿、特约稿、民族学/人类学、宗教天角、语言世界、历史探幽、学术随笔、学术书评、学术述评、非遗视野等多个窗口。在中国民族民俗人类学方面树立了自己的学术品牌,建立了刊物的学术特色。根据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