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在纪念钟敬文先生110周年诞辰之际,我的面前似乎又晃动着钟敬文先生那亲切、和蔼的面容。作为他的学生,我现在仍然能回忆起他给我们授课时那一句是一句的极其认真的样子。钟敬文先生热爱祖国文化,热爱人民文化,以自己一生的精力,深入研究民俗学、民间文艺学等多方面学问,竭尽全力教育、培养学生的精神,永远在我们心中发光发热。钟先生是我国高校文科发展史上的一位学术大师,一位卓越的教育家,但他首先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季羡林先生曾在纪念钟老百年的一篇文章中说:"中国知识分子,由几千年历  相似文献   

2.
一直以来,学术界对马邻翼先生的著作《伊斯兰教概论》的研究是忽略的,每当提及民国时期伊斯兰教的研究成果,主要关注金吉堂先生的《中国回教史研究》(1935年北平成达师范出版部出版发行);傅统先先生的《中国回教史》(1940年商务印书馆出版);马以愚先生的《中国回教史鉴》(1940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白寿彝先生的《中国回教小史》(194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等。从中国伊斯兰教史的角度来说,这四部著作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理论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在学术界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相似文献   

3.
<正>编者按:2013年是钟敬文先生诞辰110周年,社会各界都在纪念。钟敬文先生是我国著名民间文艺学家、民俗学家,是创建中国民俗学派的学术大师,是创立中国民俗学高等教育事业的一代宗师,被国际学界誉为"中国民俗学之父"。钟先生也是传承中国优秀文学遗产的文化巨匠,在诗歌、散文和文艺批评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著作等身,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4.
<正>现在我们都在讲"中国梦",钟敬文先生有一个"梦",就是建立中国民俗学和创建中国民俗学派。钟先生的梦,我想就属于中国梦。他的梦就是他的学术理想。他一直工作到近百岁的高龄,为这个学术理想执著地奋斗。他是把个人的学术理想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联  相似文献   

5.
钟敬文先生"多民族的一国民俗学"理论的提出,是从中国国情、中国社会结构特点出发的,钟先生这一理论的形成,与他将近八十年来的民俗研究经常与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接触和关爱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道理"概括起来有两个关键内容:农耕文明的农本"社稷";"家国天下"之家族-宗族的礼仪伦常。林耀华先生的《金翼》《义序的宗族研究》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土地上的家族"历史风俗之画卷,特别是《金翼》以小说体"客观"记述了他的家乡张、黄两个家族的社会变迁,为民族志的实验语体提供了一个典范。在林先生诞辰110周年的特殊时刻,笔者谨以此文表示纪念。  相似文献   

7.
在1984年南京召开的纪念郑和下西洋580周年学术讨论会上,李士厚先生宣读了《〈郑氏家谱·首序〉及〈赛典赤家谱〉新证》论文,其根据南京《郑氏家谱》、巍山《赛典赤家谱》和玉溪《郑和家谱》及其他相关资料,认定“郑和为咸阳王六世孙无疑。”[1]使人们对长期扑朔迷离的郑和家世有了比较明晰的认识,引起了轰动。但到1992年,在昆明召开的纪念郑和下西洋587周年学术讨论会上,马继祖先生对此发表了不同的意见,他在《关于郑和家世》一文中说“郑和是咸阳王六世孙的问题,还需要仔细研究,似不可轻易肯定。”[2]马先生还对李士厚先生的论点一一…  相似文献   

8.
白寿彝先生是中国当代历史学界的宗师、巨匠,他不仅在中国通史、中国史学史、中国思想史、中国民族关系史、中国伊斯兰教史、史学理论等研究领域功勋卓著,而且是中国回族史研究的奠基者和开拓者。2005年是白寿彝先生诞辰96周年,逝世5周年。本文拟从以下六个方面就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白寿彝先生在各研究领域的学术成就和学术思想等方面的研究进行总结,以示纪念。一、白寿彝先生学术成就的研究由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主任瞿林东先生撰写的《白寿彝史学的理论风格》(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  相似文献   

9.
钟敬文"大文学理论"观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末期至今,钟敬文先生以世纪老人的高龄坚持学术研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学术成就是以民间文学理论为出发点倡导的"大文学理论",这既是钟先生与当前文学理论界一批著名学者共同倡导的文化诗学的结晶,也是他以可敬可贵的学术创新精神关注与思考当前中外文学理论的缺失与偏颇而提出的理论创见.  相似文献   

10.
<正>钟敬文先生是我国现代第一代民俗学研究者的代表与典范,他为民俗学奋斗终身,且享高年。可以说,钟先生一生的经历,见证了我国民俗学的发生和发展,而钟先生留下的著作,同时也代表了中国民俗学的学术思想、学术实践和学术成果,是现代中国学术的珍贵财富。  相似文献   

11.
<正>时间:2015年11月2日地点: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北大费孝通中心)240会议室王铭铭:感谢各位来参加这次研讨座谈会,请在座几位老师围绕费孝通先生佚稿《新教教义与资本主义精神之关系》谈谈各自的看法。另外,今天是费老的生日,是他诞辰105周年,我们开这样一个会,也可以算是一种纪念。好些年前,我和硕士研究生张瑞将费老的佚稿《新教教义与资本主义精神之关系》整理出来,在《社会人类学与比较文明研究通讯》第一期刊登。  相似文献   

12.
王伏平 《回族研究》2007,(1):115-118
《中国回教史》①一书,是已故中国当代社会科学家、教育学家、著名回族伊斯兰教学者傅统先(1910—1985)先生于1937年撰写的一部与白寿彝《中国回教小史》、金吉堂《中国回教史研究》、马以愚《中国回教史鉴》齐名的民国时期(1911—1949)回族学者研究中国伊斯兰教史、中国回族史的代表性成果。1940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中国回教史》是商务印书馆组编的大型“中国文化史丛书”的一种,从此中国回族、伊斯兰教史研究正式进入中国文化史研究系列,进入当时中国的学术殿堂[1](P7)。此后,台湾、日本多次印刷、再版此书,成为国外从事中国回族史及…  相似文献   

13.
龙宁英 《民族论坛》2013,(12):28-28
前不久,在吉首大学遇见《民族论坛》的编辑李立先生,他告诉我《民族论坛》今年创刊30周年,他们将做一期纪念专辑,我是他们杂志的老作者,嘱我写篇刊庆短文。  相似文献   

14.
<正>北京师范大学中文学科有超过百年的历史,而新中国时期的中文学科建设是从钟先生那一代前辈开始的。钟先生解放前夕来到北京师范大学工作,与当时的前辈一起创建了新中国初期的北师大中文系。在此后的半个多世纪里,钟先生不但在民间文艺学、民俗学两大学科取得了卓越的学术成就,而且对中文系的整体发展和学科建设有着筹谋规划、营建提高之巨大功劳。钟先生等老一辈学者的历史奠基和无私奉献是中文系历史中最为辉煌的时代华章。  相似文献   

15.
王梅堂 《中国藏学》2017,(3):176-178
<正>一、选择北图黄明信先生在《我与图书馆》一文中记述:"1979年我平反以后被调到北京图书馆。"但在他调动的过程中有鲜为人知的故事。黄先生是于道泉先生的老友,他从于道泉先生那里获知北京图书馆民族语文组收藏的藏文古籍在国内甚至世界上是最全、最丰富的。于道泉先生希望黄先生到北图,并积极向北图推荐。然而黄先生平反以后,便由民族出版社安排到图旺主编的《藏汉大辞典》编纂室,时在成都。由此可知民族出版社欢迎黄先生回社工作,国家民委也说如果不想回出版社,民委可以安排。黄先生经过  相似文献   

16.
卷首语     
2011年9月23日是广西民族研究所原所长、广西壮学学会原会长、《广西民族研究》原主编、我国著名壮学专家覃乃昌先生逝世一周年。本期特别刊发纪念覃乃昌先生《不朽的业绩永恒的纪念》一文,追忆覃乃昌先生为创建广西壮学学会,推动壮学发展,提升《广西民族研究》质量做出  相似文献   

17.
刘波  邹敏 《中国藏学》2012,(2):245-246
昌都本地的知名学者土呷(图嘎、土嘎)先生是一位热爱民族文化、研究藏学长达30年的西藏学人,他的新著《西藏昌都历史文化研究文集》(以下简称《昌都》),作为西藏昌都解放60周年大庆献礼图书以及西藏自治区2010年的重点出版物,由中国藏学出版社于2010年9月正式出版。《昌都》系作者个人的研究总集,全书452页,约50万字。正文分12部分,对西藏昌都的历史、社会经济制度、舞蹈艺术、民俗、旅游资源、地方志、《格萨尔》、政协文史资料、宗教、近现代知名人物进行了研究,另外还包括文化考察侧记性质的《昌都游记》与《随笔》。该著对昌都文化史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多层面的展现,可谓"西藏昌都文化史的小型百科  相似文献   

18.
<正>李安宅先生和他的老师张东荪先生是中国最早关注和提倡西方知识社会学研究的学者。1938年,李安宅翻译出版了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即今日所见的《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一书的第五编,紧接着就去了西北藏区作调查。这部译作于1944年重新出版时,李安宅先生在前言中说道:"即在社会学范围以内,我国社会史,社会思想史,不都需要努力建设吗?知识  相似文献   

19.
罗贤佑 《民族研究》2007,(1):99-102
在著名民族学家、民族史学家马长寿先生(1906-1971)诞辰一百周年之际,他的遗著《凉山罗彝考察报告》于2006年6月付梓问世.该书由李绍明、周伟洲等整理,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出版.全书分上、下两册,共620千字.  相似文献   

20.
王沂暖先生是著名的诗人、教授、藏汉文翻译家,也是我的恩师。他的生平行事,他在诗词方面的成就和藏学研究方面的贡献,使我们这些学子景仰不已。今值先生诞辰一百周年,谨撰此文,以为纪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