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本文以撒拉族相关族名为重点,通过语言人类学的研究,提出撒拉族源自Qaramang(尕勒莽)部,和土库曼、土耳其的Karaman,乌兹别克的努尔塔Salur人都应是源自历史上著名的、Salur乌古斯部的一位领袖Karaman的观点.撒拉族的自称Sal(i)r,是由历史上的Salur、Sal(g)ur、*Sara(g)ur、*Sar(i)(g) O(g)ur等演变而来.Sar(i)(g) O(g)ur意为“黄箭(部落)”,曾是匈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撒拉族等一些乌古斯(O(g)uz)民族和维吾尔族、裕固族的祖先回纥(O(g)ur)都同出一源.  相似文献   

2.
撒拉族人口现状及特点分析朱浙青一族源及人口演变根据有关史料和史学家的考证,撤拉族来自中亚撒马尔罕地区西突厥(黄姓突厥)乌古斯部落的一支──撒鲁尔部。撒拉族亦自称“撒拉尔”。元、明、清汉文史书中对撒拉族的称谓有十多种,如撒刺、撒刺儿、沙利、沙利族、萨拉...  相似文献   

3.
《撒拉族语言·文化论》是一部凝聚着撒拉族骄子韩建业教授心血和情感的、高质量的学术专著。该书全面科学地介绍和展示了撒拉族人民的语言和文化,把人们引进了撒拉族人民的庭院、麦场和群体之中,引进了撒拉族人民的精神世界之中。翻开一页页的书,仔细品味,就像饮了骆驼泉甘甜的泉水,滋润着心田。当我最终编辑完成这部专著之后,心中总有些想说的话,产生了写一篇书评的想法。元时,源于西突厥乌古斯部撒鲁尔人阿克汗之子尕勒莽率部族从中亚东迁,经新疆,过肃州,最后定居在黄河岸边今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他们不断吸收新…  相似文献   

4.
撒拉语的主语宾语问题马伟一问题的提出撒拉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乌古斯语组,是撒拉族人民的主要交际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现实的需要,撒拉族人民越来越多地掌握了汉语,尤其是义务教育的实施,更使汉语在撒拉族地区得到了广泛...  相似文献   

5.
《土尔克杂学》,原名《土尔克菲扎依力》或《土尔克穆合塔孜尔》。因其包括的内容较广、且属杂记文体和杂史性质的文献,故又多称《杂学》。它是我国撒拉族在中世纪时使用的以阿拉伯、波斯文字母为基础的一种拼音文字——土尔克文字写成的手本。它不仅是研究撒拉族历史、宗教、文学和社会风俗习惯的珍贵文献、也是研究撒拉族语言文字难得的珍贵资料。严格说来,《土尔克杂学》本身虽然不是旧书面撒拉尔语文献,但它却包含了古代撒拉尔语的语言材料,可以说,很可能中世纪的撒拉尔语和这一文献的语言,是突厥乌古斯部撒鲁尔人13—14世纪使用的语言或方言。  相似文献   

6.
试论乌古斯突厥蛮塞尔柱克人的联系与区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论乌古斯突厥蛮塞尔柱克人的联系与区别●敬东在亚洲中古时期的民族史中,常常会遇到乌古斯人、突厥蛮人、塞尔柱克人的称谓,这些人曾在亚洲广阔的历史舞台上纵横驰骋,其活动范围甚至超出了亚洲,对北非、东欧等地的历史都产生过影响。探讨乌古斯人、突厥蛮人、塞尔柱...  相似文献   

7.
撒鲁尔王朝与撒拉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伟 《青海民族研究》2008,19(1):96-106
本文根据对撒鲁尔王朝的研究,提出了十三世纪中国撒拉族先民来自该王朝的撒鲁尔人的假设.对乌古斯与撒鲁尔的关系、塞尔柱帝国与撒鲁尔的关系、撒鲁尔人在安纳托利亚和今土库曼斯坦的情况,本文也作了简单的论述.  相似文献   

8.
书讯     
青海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教授芈一之先生新著《撒拉族史》,于近日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是芈一之先生继《撒拉族政治社会史》(1996年黄河文化出版社出版,20余万字)之后,又一部撒拉族研究的学术专著。全书系统深入地论述了撒拉族的民族来源、历史发展、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军事斗争、社会性质等诸多方面,是一部研究撒拉族历史的权威著作。全书共32.6万字。《青海省志·民主党派志》,于近日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24万字。该志是青海省志组成部分,芈一之教授为该书全书篡修。书讯@贾伟  相似文献   

9.
间两侧的颂辞>是撒玛尔罕(韩文德)个人出版的第三部诗集,也是撒拉族诗人出版的第七部诗集.撒拉族作家为数实在太少,而在有限的撒拉族作家群中,诗人却占有着多数比例.撒拉族文化人容易形成特殊的诗性心理气质,与其活过两次的民族命运和充满悲壮传奇色彩的民族历史不无关系.因为,"置身于这样一种特殊历史大背景中的民族文化人,他们对自己民族历史和家园的追念情感,一开始便具有着天然的诗歌特质,也使他们拥有了接近诗歌本质的先天性."(燎原语)  相似文献   

10.
《百年撒拉族研究文集》(以下简称《文集》)这部总数达200余万字的论文集,很厚、很重、很有价值,也很有意义。近二百篇作品铺展开撒拉族的全貌,展示了撒拉族的精魂和魅力,使得人们一下子看到了撒拉族艺术殿堂中一组非常精美的历史长卷。若从学术而言,多源、深广、独特是其特点;从研究角度讲,挖掘、拓展、启迪是其重点。这是一部真正融学术性、知识性、纪实性于一体,客观形象地反映了撒拉族人民过去和今天丰富多彩的生活,也反映了撒拉族人民向往未来世界的集大成者。可以说,这部论文集横跨诸多学科领域,汇集了撒拉族研究学者近一个世纪的心血…  相似文献   

11.
高车王国(亦称高昌国)在公元7世纪上半叶崩溃之后,由薛延陀、回纥等部和在药罗葛氏族率领下的九姓乌古斯(即九姓回鹘)在近一个世纪的过程中,曾几度企图摆脱突厥和唐朝的统治。公元628~646年间,薛延陀首领夷男配合回纥等部,在沿金山(今阿尔泰山)至独逻河(今土拉河)间的广大漠北土地上建立起了自己的国家。从公元632年起,这个汗国曾经常侵扰唐朝和突厥汗国的边陲。到公元660~663年间,回纥部再度掀起反唐暴动。从713年到742年,回纥部同葛逻禄和拔悉蜜等部结成联盟,共同反抗突厥汗国的统治。当时,这一部落联盟得到了唐朝的支持,因为对唐朝来说最大的威胁来自突厥汗国。在这一时期,回纥部分布在仙娥河(亦称娑陵  相似文献   

12.
自1980年5月始创青海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以来,民族研究所就致力于民族学科建设,历经2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在青藏高原地区尤其是青海地区民族学学科研究方面形成了明显的地方特色和两部风格,出版《青海地方史略》、《青海省回族撒拉族哈萨克族社会历史调查》、《撒拉族档案史料》、《撒拉族史料辑录》、《青海民族史料摘抄》(明实录)、《十族族源讨论集》、《青海民族史料辑录》(上卷第一、二分册)、《民族语文散沦》、《青海民族史入门》、《民族学探索》、《青海少数民族》、《撒拉族政治社会史》、《民族宗教问题论集》、《中国婚俗文化》、《土族(蒙古尔)源流考》、《青海藏族史》、《伊斯兰文化新论》、《青海蒙古族历史简编》、《黄河上游地区历史与文物》、《民族理论概论》、《现代化进程中的民族问题》、《青海藏区部落习惯法资料集》、《神秘的热贡文化》、《热贡艺术》、《百年撒拉族研究文集》、《撒拉族史》、《土族婚丧文化》、《撒拉族语言文化论》、《语言心理民俗》、《河湟蒙古尔人》、《西宁历史与文化》等独、合、参编论著百余部。这些成果有力的推动了民族学学科的发展。“问题就是时代的声音”,学科的活动在于现实的需要。为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院、所领导及时调整了民族学学科的学术研究方向,提出:整合优势资源,构筑“大民族学”学科群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3.
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地域特征,撒拉语既有古突厥语的特点,同时又因与周边语言的联系而有自己新的发展.它的突厥语特点代表了几种历史层面,这种层面反映出与不同突厥语群的联系.由于复杂的共时特征和与历史记载的差距,对于撒拉语进行分类是很困难的.根据如下两方面的论述(1)和乌古斯语的发生学关系;(2)和南西伯利亚语和克普恰克语长久的联系,本文提出自己的观点,不同意撒拉语与现代维吾尔语有发生学关系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一、从七到十三世纪期间中亚及南俄大草原一带,究竟有哪些突厥民族在活动? 《隋书》谓铁勒“自西海之东,依山据谷,往往不绝”。文章紧接着根据他们各自所在的具体方位,列举了四十多个民族。虽然语焉不详,也不够准确,但倘参照八世纪时突厥碑铭上的提法,及十二世纪末维吾尔语言学家玛赫木提·喀什噶尔《突厥语大辞典》之所述,即有可能辨认突厥语民族当日活动的轮廓。 我们知道,早在鄂尔浑突厥汗国时代,三姓乌古斯已在西移之中,到了新疆地区后,和生息在那里的葛逻禄紧密结合,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势力,以至三屠各之一的突骑施(Tohsi)也迫于他们的势力威胁,让出自己一度在西域飞扬跋扈的霸主地位,播迁他走。因而,葛逻禄民族发展壮大终于和西迁的回鹘结合,建立了喀喇汗国。邻近各族,备受欺凌之苦,连前此为联盟伙伴的乌古斯,也深深感到难于再在新疆地区立足,只好进一步西向远引,去别处落脚谋生。历经七、八到十一世纪一段漫长的时间,就地域范围说,从七河流域(Yttsu)直到锡尔、阿姆两河流域,甚至花刺子模全境,原有的突厥蛮(乌古斯),数量即已  相似文献   

15.
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是以撒拉族为主体,包括藏、回、汉等民族的多民族聚居区。撒拉族笃信伊斯兰教,由于历史的原因,撒拉族妇女不但要受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影响,还要受到名目繁多的教义教规的约束。解放前,撒拉族男子尚有雇人念书的陈旧陋习,而妇女的社会地位更是低下,只能在家缝衣绣花,操持家务,根本没有进学校的权利。解放后,撒拉族妇女虽然在政治上,经济上得到了翻身解放,但上学读书的权利未能得到充分的享受,许多撒拉族的女孩子仍然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整天围着锅台转。以  相似文献   

16.
土家族毛古斯舞的原始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古斯舞是湘西土家族祭祀仪式中一种具有人物、对白和简单情节的民间舞蹈形式.本文通过对毛古斯舞表现内容、表演形式、艺术风格的分析,来追溯毛古斯舞的悠久历史,探讨在原始思维影响下毛古斯舞如何发生.  相似文献   

17.
茅古斯舞是湘西州土家族特有的一种传统原始舞蹈,其承载着土家人的精神和文化。为了更好传播和传承民族文化,本文对土家族茅古斯舞蹈从历史积淀、表演艺术特点、艺术传承性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期有助于民族文化的发扬和传承。  相似文献   

18.
田卫疆 《民族研究》2006,5(4):75-83
古代回纥作为我国维吾尔族的祖先,其起源同漠北草原其他各族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本文在充分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经过对诸多文献的梳理论证,对于同回纥有渊源的丁零、敕勒、铁勒、九姓乌护、九姓乌古斯,以及突厥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探索,全面论证了回纥如何在与周邻各族的密切交往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9.
土家族茅古斯素来被誉为是“最原始的舞蹈,最古老的艺术”。今年的“五一黄金周”期间,张家界市组织了一支茅古斯文化表演队,来到省城长沙火宫殿表演,引起极大轰动,成为长沙“五一黄金周”文化表演的一大亮点,吸引不少游客驻足观看。 (一) 茅古斯文化不仅是土家文化的活化石,也是中国舞蹈的最远源头之一。张家界茅古斯文化由永定区罗水乡罗水村覃氏居民世代传承,千百年来生生不息,逐渐形成以覃氏家族为主体的茅古斯文化村和茅古斯文化舞蹈体系。流传于罗水茅古斯文化村的茅古斯共分祭山、刀耕火种、戏水捉鱼、打粑粑、接新娘、甩火把、…  相似文献   

20.
王瑛  吴婵 《中国民族博览》2017,(10):153-154
茅古斯舞是湘西州土家族特有的一种传统原始舞蹈,其承载着土家人的精神和文化.为了更好传播和传承民族文化,本文对土家族茅古斯舞蹈从历史积淀、表演艺术特点、艺术传承性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期有助于民族文化的发扬和传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