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存由潮人社团始创或资助的学校 ,大多经历了两次明显而重要的转型。第一次是从潮人学校转型为深受中国政治因素影响的华侨学校 ,而在二战后由华侨学校逐渐融入当地的教育体系 ,最终转型为新加坡的公立学校。新加坡潮人社团兴学的历程 ,表明了新加坡潮人社团的教育事业与中国、新加坡的政治与社会大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新加坡潮人社团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变迁 ,相应调整其教育事业以更恢宏的姿态主动纳入历史的潮流 ,融入国家社会的建设行列 ,去巩固其传统的地位和加强其现代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6月23日,2011"海外华侨华人高层次人才江苏行"暨"相聚长三角"活动在宁拉开帷幕,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新加坡、日本等23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位海外华侨华人高层次人才齐聚一堂。国侨办副主任任启亮、江苏省政府副省长张卫国、江苏省侨办主任钱兴荣、江苏省人社厅副厅长陈励阳和科技厅等有关领  相似文献   

3.
应南京市侨办邀请,6月23日下午,来自美国、加拿大、德国、日本、新加坡等10多个国家的60多位海外华侨华人高层次人才齐聚南京,参加"2011海外华侨华人高层次人才江苏行南京人才项目对接活动"。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杨卫泽、南京市长季建业等领导会见了海外高层次人才。活动以人才项目对接为主题,旨在进一步加强海外华侨华人高层次人才与南京市政府、开发园区、科技园区、高校、企业的交流互动,为服务南京市人才优先的发展战略搭建平台。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上半期,数万中国自由移民陆续进入古巴。受华侨华人人数变化、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古巴政治经济形势变化等影响,古巴华侨华人经济经历了起伏兴衰。古巴华侨华人经济体现出鲜明特征:一、华侨华人商业高度集中在"衣食"领域;二、华侨华人商业地理分布范围极广;三、华侨华人多从事小商业,资本额不大;四、华侨华人经商者不断增多,但仍以做工为主。  相似文献   

5.
《华人时刊》2012,(8):78
7月6日下午,2012年"海外华侨华人高层次人才江苏行"扬州宝应活动签约仪式在天元大酒店举行。经过2天的考察和洽谈,共有7个项目成功签约。江苏省海协会副秘书长张月山,扬州市政府侨务办公室副主任方军,宝应县政协主席秦有芳,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陈金荣,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黄才堂,副县长吴华等共同见证项目签约。本次活动共有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的20位华侨华人高层次人才带来了汽车智能安  相似文献   

6.
19世纪初,中国东南沿海的大批民众纷纷下南洋谋生.许多人从此远离故土,老死异乡,但也有一部分人在经过多年的努力后成为华人中的佼佼者,是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侨资本家的早期代表.他们之所以能在经济上取得成功,与他们的华人秘密会党中的势力是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7.
新生代华侨华人发展迅猛,必将成为21世纪华侨华人社会舞台的主角。新生代华侨华人资源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维护祖国统一有着重要的作用,必须认真做好新生代华侨华人资源的培养工作。系统地提出了维护合法利益、传承华文教育、完善联谊组织、整合网络资源、提高理论水平和构建制度保障等六个途径,对新生代华侨华人资源的培养途径进行了...  相似文献   

8.
1945年8月日本投降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广大华侨知识分子的努力下,朝鲜华侨重新恢复和新建了华侨学校。1949年4月,中共东北行政委员会将朝鲜各地的华侨学校全部移交给朝鲜政府,朝鲜政府按本国教育体制逐渐改造了华侨教育。当今的朝鲜华侨教育沿着"朝鲜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抗日战争时期海外潮侨从财力、人力、物力等方面支援祖国作了全面重点的回顾,充分肯定潮侨的爱国表现和重要作用,指出他们发扬了爱国爱乡好传统,为挽救民族危亡献出了炎黄子孙一份力量,其爱国业绩永载史册,在祖国的抗战史、华侨爱国斗争史以及东南亚反侵略斗争史上应占有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2011年1月6日下午,由苏州市侨办、市侨联、致公党苏州市委、市海外交流协会、市侨商会共同举办的"2011年苏州市‘暖侨聚力’新年联谊会"在苏州市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参加"暖侨聚力"新年联谊活动的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归侨侨眷和嘉宾1200余人。江苏省侨办主任钱兴荣、苏州大学党委书记王卓君,苏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王立平,苏州市人大副主任金明,副市长黄钦,市政协副主席陈振刚,市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主委赵鹤鸣出席了联谊会。目前,苏州全市累计注册侨资企业达8500多家,外向型经济形成了侨、台、外三足鼎立之势。全市姑苏领军人才135名中85%是华侨华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人才30名,全部是华侨华人,华侨华人已成为苏州市新兴产业和自主创新的一支骨干力量。广大侨界人士还积极参与苏州社会公益事业,捐资兴办医院和学校、设立助教助学奖学金、开展"暖心行  相似文献   

11.
旅欧华侨华人青年的第一个全欧洲性代表组织"欧洲华侨华人青年联合总会"(简称"欧华青联",CYFE),于2011年5月17日在欧洲之都布鲁塞尔宣告正式成立。欧洲各国青年联会的代表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嘉宾两百多人,参加了当日的庆典大会。欧华青联于2010年12月22日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商业法庭正式注册为非盈利组织,理事会成员由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等企业界的华人和科技界的留学人员、学者、工程师以及在欧洲生长的二三代华裔青年等各界杰出代表按一定比例组成。目前的团体会员有:比利时华人青年联合会,荷兰华人青年联合会,俄罗斯华侨华人青年联合会,英国华人青年联合会,西班牙华人青年联合会,德国华人青年联合会,捷克华侨华  相似文献   

12.
民国时期华侨的汉语教育以“三民主义”为指针,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国语水平,并且用国语作为教学语言,促进了国语在华人社会的统一,加强了华人的民族团结。教材建设尽量适应华人社会的特殊语言状况。提高教材的可用性。在以华侨居留地汉语教育为主的同时,充分利用国内大学的相关资源,积极开展对华侨的国语文培训。不过,在东南亚华侨的汉语教学中,党化教育的浓重意识形态色彩严重影响了汉语的传播。  相似文献   

13.
正6月21日上午,150多位海内外科学界、教育界和企业界的华侨华人高层次人才和侨商齐聚一堂,参加了"2016海外华侨华人高层次人才江苏行暨创新创业镇江洽谈会"(简称"2016江苏行暨华创会")。本次活动将"2016海外华侨华人高层次人才江苏行"和"第八届华侨华人创新创业镇江洽谈会"融合举办,旨在进一步整合侨务资源,扩大活动影响。参加此次活动的来宾来自美国、加拿大、德国、日本等20个国家和地区,在海外具有较高学历,携带的创新创业项目、侨商经贸合作项目达140多个,涉及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华侨华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独特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并结合广州的实际情况,对我市开展华侨华人统战工作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陈嘉庚先生致力于新加坡的华校建设、华文推广,他的精神和行为影响了一代代的新加坡华人华侨.孙炳炎是新加坡第一代"落地生根"华人华侨的代表,对新加坡华人教育在式微中得以保存、华人文化得以存续发展有自己的贡献.他是嘉庚倾资助学的受益者,也是嘉庚精神的追随者.他践行嘉庚精神,不仅继承了陈嘉庚先生兴资助学传统,更继承他的中华意识和对华人话语权的维护,对促成海外中华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17世纪后期至19世纪中期,华侨华人规模较大地移居越南.越南封建政府在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华侨华人政策,并逐渐细化,使对华侨华人的管理有例可循,有法可依.越南封建政府对华侨华人政策的变化,主要是以其国家利益为核心,同时受中越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正"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华侨"。据统计,海外拥有将近6000万的华侨华人,全球华商企业资产总规模约5万亿美元。遍布世界的华商,在改革开放初期的舞台上扮演过举足轻重的角色,为国家经济社会的现代化建设起了很大的作用,在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华商在国际市场上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华侨华人与"一带一路"密不可分长期以来,众多实力雄厚的华商,  相似文献   

18.
日本华文教育作为日本华侨华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日本华侨华人子女人数的快速增加,现有的华文教育已经满足不了需求。在这种形式下,新形式的华文教育应运而生。本文深入探讨日本新华文教育兴起的原因,并仔细分析了日本新华文教育的特色和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苏州市海外交流协会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强化为侨服务和为人才服务。在最近召开的海协常务理事会上,市侨办主任、海协会会长、侨商会名誉会长顾伯铭介绍说,2011年度,两个协会充分发挥与海外华侨华人广泛联系的优势,集聚华侨华人高层次人才来苏参观考察120人次,签订项目合作意向15个;协会有重点地与旅美科工专协会等30多个海外专业社团签订了合作关系,进一步夯实了海外侨务招才引智的基础;年内走访在苏创新创业的海外华侨华人科技领军人才50多人次,为他们在苏的工作和生活排忧解难10多件,调研报告《新华侨华人在苏创业情况及对策建议》得到多位市领导的充分肯定和亲笔批示。苏州国家"千人计划"专家、苏州吉玛基因药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佩琢博士  相似文献   

20.
论晚清政府的华侨教育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海外华侨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教育政策上也进行了很大调整。由于华侨在海外普遍受到歧视和压迫,华侨子弟被禁止进入当地学校学习,这样华侨只有仿效国内的私塾创办“义学”。随着驻外机构的设立,以左秉隆、张之洞为代表的清政府官员注意到海外华侨恪守中华伦理道德,并具有清政府可资利用的经济潜力,如不设立学校对华侨子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他们就面临被西方文化同化的命运。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的一些洋务官员开始在海外创办了一批华侨学校。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挽救其封建统治,一方面提倡实业救国,积极吸引海外资本投资国内实业;另一方面大力创办教育,兴办学堂,派遣留学生。甲午战争中中国的战败也深深地触动海外华侨,受国内兴办教育热潮的影响,海外华侨也形成一股兴学之风。清政府也采取措施,加大了对华侨教育政策调整力度,鼓励国内教员到海外侨校任教,改善海外侨校师资状况;派员巡查,加强对华侨学校的管理;鼓励创建侨校,扶持侨校的发展;在国内建设华侨学堂,鼓励华侨子弟归国就读;极力招揽学成人才,提高华侨政治地位。清政府改变华侨教育政策有着明确的目的,其一要宣扬忠君思想,消弭维新派和革命党人对华侨的影响,巩固其统治;其二要吸引华侨资本,兴办国内实业,摆脱经济危机。但清政府发展华侨教育的种种措施在客观上促使海外殖民政府改变华侨教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华侨的教育状况,同时也大大激发了海外华侨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加强了华侨同祖国的联系和感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