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家老庄哲学探索自然、社会、人生的所当然与所以然,追求自然秩序、社会秩序与心灵秩序的自然和合一体。从“道”“德”“物”三方面来看,老庄哲学围绕自然世界、个体生命、人世社会三个层面建立了道家和合思想的基础框架:以“道”为基点,描绘出“和生”“和静”的世界图景;以“德”为核心,彰显了“柔和”“成和”的生命境界;以“物”为对象,倡导着“和同”“和顺”的处世原则。视域宏阔、博大包容,推重自然、关注人生,崇阴贵柔、顺物无争,是道家和合思想的显著特点。在当今时代的人文语境下,转生道家“尚和合”的思想智慧,将为和合大同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有益启迪。  相似文献   

2.
《云梦学刊》2009,30(6):84-84
《道家与文艺审美思想生成研究》(易小斌著)于2009年3月由岳麓书社出版。该书认为:道家思想最初并非为文艺审美而为,但是,道家对“道”的描述,显示出高度的诗性智慧,富有深刻的文艺审美意味。道的境界,实际上就是审美境界,道与文艺审美所呈现的最高艺术精神,在本质上是完全相通的。“道”因此成为中国文艺审美的重要本体。中国文艺审美不在于有为、形式和作用于感官的外在形象,而在于道落实于艺术后成就的玄、妙、远的状态。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的审美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中国电影也毫无疑问地濡染了这一思想,从而在世界电影之林中独树一帜,具有独特的美学风格。文章从道家的道天人合一意境有无相生味无味等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4.
通过研究嵇康对儒家传统音乐命题“声有哀乐”的批驳,及其对道家“道”、“和”的思考在玄学思潮和音乐形式上的运用与发扬,发掘其思想在特定历史思潮中的价值、在审美层面对主体自我的超越及其思想在玄学潮流及艺术审美层面上的超前性及先见性。从揭示“名与实”、“音声之无常”、“心之与声,明为二物”三方面对音乐与情感相分离的纯理性高度出发,探究了审美主体的心理差异在审美过程中的“移情”作用对音乐与情感的中介统一性及音乐回归艺术自然本性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5.
道家游乐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家学说是我国古代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派别 ,其哲学思想的显著特征是崇尚自然、主张无为。在这一思想认识的前提下 ,道家提出了“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等一系列顺从自然、恬淡修身、清心守静的游乐思想和养生理论 ,对我国古代游乐活动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一、倡导漫游自然的游乐观在中国古代的诸子百家中 ,道家对大尺度空间区域认识和把握的优势十分突出 ,因此 ,对道家而言 ,建立在对地理空间认知基础上的游乐观 ,具有鲜明的开阔豪放思想特征。道家主张在漫游自然的过程中 ,应使活动主体“道”化 ,明确提出带有强烈出世倾向和自然主义色…  相似文献   

6.
早期道教经典《想尔注》的美学思想,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提出其宗教美学最高范畴“道美”,并认为“道美”虽然不可“言”,却能非感官领会和感受;二是审美趣味崇尚“自然”、“朴素”和“清静”,反对过于强调人为性、技巧性乃至艺术性;三是以“善”为“美”,在审美的标准中渗入了伦理的标准,在哲美之思中加进了宗教之思。从其中、特别在它同《河上公章句》的比较中,清晰地观察到道家老子美学观点怎样转化为道教美学论的基本脉络,也清楚地看到其道教美学思想的伦理化特色,以及它的重要影响及其美学史价值。  相似文献   

7.
彭公亮 《云梦学刊》2001,22(6):31-34
后期海德格尔的思想与中国道家思想有一种“非血缘”的亲和与相通,这尤其体现在中国道家的“道”的本源性意义与海德格尔的“Ereignis”的本源性意义的相通。“Ereignis”可以译为“自然”。  相似文献   

8.
道家从老子起就极力主张自然无为,然而这种思想绝非道家独有。实际上,以孔子为首的儒家也主张自然无为。关于这一点,却很少被人注意到。本文将以《论语》为主,谈谈孔子自然无为的思想。首先,我们应对自然无为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所谓“自然”,并非指自然界,而是指“本然”,即事物本来的样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中的“自然”即这个意思。“无为”也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指不掺杂个人的主观臆断,一切顺应自然,遵循客观规律办事。《淮南子》对“无为”有一个很大篇幅的解释:“或曰:无为者,寂然无声,漠然不…  相似文献   

9.
西方学者大多把道家归入到神秘主义范围,其中,本杰明·史华兹颇具代表性。他在《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中认为道家是“中国式的并且完全自成一格的神秘主义”。这一点对于进一步研究很有启发。本文提出,道家的体道与宗教神秘体验有很多的共通之处,属于神秘体验;但道家并不是有神论,因此它不是关涉宗教的神秘主义;道家关注社会治理,统治者通过神秘体验而掌握不可言说的“君人南面之术”,成为得道者,由此而具有“卡里斯马”品质。  相似文献   

10.
道家美学     
一道学,中国古代思想流派和哲学流派。因以“道”作为宇宙论的终极始因或存在论的最高价值境界,故名。从先秦时代起,由于对“道”“无为”等主要观念理解上的差异,使道家学派分为老庄学(事实上乃庄学)与黄老学两个派别。约略而盲,老底学以庄子思想为代表,完成了道家思想中从宇宙论及策略学向存在论的转向,即保留了《老子》中一定程度的对社会、历史、文明的批判而略去其策略学思想,而单从形而上学角度将自然本体论转向人的本体论,使道家思想成为一种关于人的现实存在的本质和可能性的终极关怀,这一思想传统开启了魏晋玄学并与大乘佛学的般若学思想相融汇而导致了禅宗思想的产生,开辟了中国思想史上一条极为可贵的以人的现实存在  相似文献   

11.
略论道家的形上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略论道家的形上学思想朱晓鹏在哲学史上,试图对世界的统一性原理和发展原理作出哲学的解释,以探求多样性世界的共同的、终极性的基础,这就是大多数哲学都共有的形上学追求。道家哲学也不例外,其提出的“道论”就是一种重要的形上学模式。一、老子的道论开创了中国古代...  相似文献   

12.
文章分析了郭店楚简材料的十四篇儒家著作和四篇道家著作,探讨其中的儒道思想.其儒家思想观点包含四个方面:第一是对个人的认识,第二是对社群的认识,第三是对政治的认识,第四是对自然的认识.文章认为郭店楚简儒家思想反映早期道儒两家思想有共同之处,道家的“反儒”性质并不明显,当时可能存在一种综合儒道思想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探讨了宇宙自然、社会政治、人生意义等许多哲学意义上的重大问题.其道家哲学思想包含三个方面:第一是宇宙论的有关论述,第二是自我修炼的有关论述,第三是政治思想的有关论述.郭店楚简道家思想反映早期道儒两家思想有共同之处,道家的“反儒”性质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魏晋名教自然之辨由儒道思想的冲突发展为“内圣(道)外王(儒)”、“庙堂”与“山林”的融合.根据这种模式,刘勰在齐梁儒道释三教合流的思潮中形成了“内佛教外儒道”的人格理想。特殊的遭际使刘勰的理想人格范式和行为方式都具有深隐而实际的特征.刘勰的审美理想融合了儒家重视教化(善)、道家重视自然(真)、佛教重视缛采(美)的观念,从而升华为崭新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4.
道教美学审美论以"道—美"为美的本质,以美丑对立统一的辩证法、"道法自然"的审美原则、"得意忘言"的体悟方式为美的特征。自始至终,道家之"道"都是道教美学审美论的思想之母和终极追求。  相似文献   

15.
老子和庄子把人作为关注的中心对象,以道为基,建构了具有高度人本主义色彩以及抽象思辨意味浓厚的宏大思想体系.他们以现实的“人”为中轴,阐释了道的深厚意蕴;以“人与道”的关系为坐标,从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角度作出价值判定;以“理想人格”为指向,全面塑造了道家推崇的“道体合一”之人.道家思想开启了中国思想史上人格自尊理念的先声,为后人树立了一座人本主义的丰碑.  相似文献   

16.
试论玄学中“自然”的儒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然”二宇在先秦就已出现.最早见于《老子》中,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在先秦大都为道家所谈及,儒家则大多避而不谈.《论语》、《孟子》中皆不见“自然”.而“自然”在《老子》中则出现了,《庄子》中出现了七次.道家的“自然”含义主要有二:第一指天然的、万物的本然状态,“以辅万物之自然,而非敢为也.”第二指无意识、无目的、无为无造.“莫之命而常自然”“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自然”是道家手中的一张王牌,用以反对儒家.儒家积极入世,道家则遁归“自然”.老子把“自然”和道联系起来,“道法自然”,而道和仁义是相对的,“大道废,有仁义.”庄子亦云“礼者,世俗之所为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他说,古代之人“在混芸之中,与一世而得澹漠焉”.当时“阴阳和静,鬼神不扰,四时得节,万物不伤,群生不夭.人虽有知,不得用之,此之谓至一.”当时的人们“莫之为而常自然.”至是后来的人们破坏了这种“自然”,出现了圣人,发展出了仁义,才导致了人与人争夺,社会混乱.因此道家主张绝圣弃智,遁归“自然”.  相似文献   

17.
道可道,非常道。道法自然。天道自然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黄慧敏先生以“大道朝天”为题,论老子道家思想在景区旅游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尤其是关于水的“顺势而为、大度容人、谦退守柔”的论述更为精彩,很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18.
漆子扬 《中州学刊》2006,(2):189-191
《淮南子》在继承吸收先秦道家文艺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汉代黄老学,创立了以黄老道学为核心的新文艺观。它认为“道”是文艺创作的根本源泉,并从道家贵真尚朴的思想出发,倡导艺术的真实,反对矫情,强调艺术不仅是人的主观情感的自然流露,而且必须“与时迁移”,根据时代的要求进行变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楚简本、通行本《老子》以及《论语》有关论述的比较与分析 ,认为楚简《老子》关于“有状混成”而非“有物混成”的道论 ,体现了原始道家的一种具有思想深度的“美学” ;楚简本以“大”名“道” ,而通行本同时以“大”、以“玄牝”名“道”的不同美学意义 ,前者基于崇父、崇天的原始男性生殖崇拜 ,后者则体现战国中期天地、乾坤、男女并称的哲学观念与审美意绪。值得注意的是 ,从楚简《老子》看 ,原始道家思想并非是尚阴而守雌的 ;本文论证了老聃、孔子时代儒、道相容的思想格局 ,以及所谓儒、道美学原本“对立”这一学术见解的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20.
关志国 《船山学刊》2008,(2):107-109
道家黄老学认为道是万物的根本,德是道表现在万物中的本性,道德是人们的行为依据。在此基础上,黄老学进一步提出“道生法”的命题,认为法的制定必须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法应该以德为依据。法的作用也是保障人与万物的自然本性,从而使人与万物归于道的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