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邱媛 《职业》2013,(23):188-190
在一个作家的文字里,我们总能读出浓厚的故乡情结:故乡的人文地理、山川景物、风俗习惯、文化渊源等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在一些作家的创作之中;而常年漂泊在外、远离故乡的作家常常在作品中抒写自己的思乡之心和眷恋之情。他们虽然受到异邦文化的影响,却一直追求民族特色,在精神上回归家园。故乡的记忆更多是来自作家童年和少年的记忆,童年的生活和记忆会形成作家的精神模子,为他们的思想打下基础,终身伴随着他们。  相似文献   

2.
张玉梅  彭剑勇 《现代交际》2023,(11):77-83+123
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征程上,提炼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关键在于遵循其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在历史逻辑上,爬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标识的时间轴线,掌握历史演变规律;在理论逻辑上,以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为逻辑起点,深度领悟核心要义;在现实逻辑上,在历史与现实、守正与创新、个性与共性的辩证统一下,厚植旺盛生命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3.
在五彩缤纷的世界文学舞台上,以色列文学始终散发着独特而耀眼的光芒。然而,随着以色列社会的新变化以及巴以暴力冲突的长期影响,以色列文学正背离原有的一些传统,呈现出日益明显的后现代主义风格与追求和平的倾向。从传统到后现代以色列建国虽然只有半个多世纪,然而犹太民族却拥有长达四千年之久的文化遗产,特别是2000多年的流散经历和建国后半个世纪血与火的考验,为以色列作家们提供了取之不竭的创作资源。对于以色列的作家和诗人而言,民族苦难和不幸就像圣城耶路撒冷层层叠积的  相似文献   

4.
余华是中国当代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并与苏童、格非等人齐名。余华的小说之所以深刻,是因为在他的作品中主题始终围绕存在与生存的哲学探讨、人性的弱点,以及自身的精神追求等。在其作品中"虚伪"的形式以及内容上的寓言和超验性是余华小说极富个性的艺术特征。无疑,在所有先锋小说作家中,余华是最具有实验色彩和艺术个性的一个。他作品的创作风格有朴素的、玄秘的、超现实的、现实的等几种;其创作的递变轨迹可分为追寻"内心真实"、沉湎文体实验,消解形式、渗出温情,以及反叛自我和文本重建、在传统故事中阐释存在命题的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5.
保定作家阿宁的小说,以人为本,关注现实,作品弥漫着浓厚的人文精神,本文立足阿宁作品,通过具体文本分析,力图从对美的守望和对丑恶的批判两个向度,解读阿宁小说的人文精神及其表现。  相似文献   

6.
读者对于自己喜爱的作家,总希望其创作的生命力能够尽可能地延长。然而,大多数作家却不可能做到,尤其在当下,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价值观念日趋多元,作家们往往不能持之以恒地、以深遂的眼光洞察社会及其自身,从而出现了一定的创作危机。危机之一是如何将思想的力量转化为艺术力量。张承志、张炜是在1980年代崇尚思想解放、主张独立思考的历史时期杀出文坛的作家。他们凭借一贯的鲜明立场,在小说中担当起文化批评与社会批评的责任。但他们那种一以贯之的对自由和理想的追求、对于内心生活和自然的回护,使他们对1990年代不无混乱和污浊的文化气…  相似文献   

7.
<正>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前后,盛于60-70年代,加西亚·马尔克斯等人获诺贝尔文学奖后达到巅峰。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作家在吸收魔幻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与思想内涵的基础上进行本土化创新,创作出大量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优秀文学作品。陕西作家贾平凹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地域特色与这种写作方式相结合,创作出一系列优秀的作品。本文以传统文化为视角分析了《废都》中的魔幻意象表达,探讨我国传统文化资源的魔幻现实主义本土化表达路径。一、贾平凹与《废都》拉美魔幻现实主义进入中国后,  相似文献   

8.
范臻 《现代妇女》2014,(5):343-343
近些年以来在文坛上出现了一些新生代作家,比如为广大青少年所熟知的郭敬明、韩寒等人,其创作的作品在青少年中颇有影响,发行量较大。但与此同时社会各界尤其是文艺界对其作品的评价却是褒贬不一,甚至有很多人认为他们的作品按照文学理论来评价根本就是一无是处。可是有人却不禁要问:他们的作品既然那么差劲却为什么会有众多的读者群呢?这就无疑暴露出了我们文学理论的尴尬,使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的文学理论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发展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语文学科的本位是对语言的玩味与感悟,以及对语言背后价值取向的感知和人文精神的悦纳.而散文则可以称之为“语言的艺术”,作家在创作时,一定会用同他的思想感情完全贴切的语言文字来表达其思想感情。散文学习中,学生只有透彻了解语言文字所具有的意义和情味,才能感知作品的艺术形象.领悟作家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0.
赵立立 《现代交际》2011,(12):98-98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格外不幸的女作家。童年的无爱,少年的漂泊,成年后爱情和婚姻的打击,使她的一生和创作都有了浓厚的悲剧色彩。萧红的一生都陷进了与“家”的矛盾纠缠中,“家”是她一直在寻找却一直无法真正抵达的港湾。  相似文献   

11.
刘香溪 《现代交际》2010,(7):47-47,46
德莱塞是美国最重要的自然主义作家之一。第一部小说《嘉莉妹妹》充分体现了自然主义的创作思想。本文从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出发,透析主人公嘉莉由追求物质到追求事业又到追求精神的自我实现过程,解读作者的自然主义创作思想——环境和本能对人的影响和人生成败的偶然性。  相似文献   

12.
人文精神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级目的。人文精神的获得要通过人文教育来完成。,语文属于人文学科,在语文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既是它的应有之义,也是时代的大势所趋。文中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3.
王美龄 《现代妇女》2013,(12):I0044-I0044
庐隐作为一个觉醒的女作家,不仅看到了社会中女性对爱情婚姻的迷茫,同时她也以一个女作家的眼光去观察社会,反映现实生活。在她的作品里体现出了一种强烈的女性觉醒意识,同时因为新旧社会的矛盾冲突与新旧道德的夹杂,这种觉悟的意识在现实面前面临着种种挫折。庐隐通过作品刻画出了一代知识女性在人生道路上的追求和痛苦伤感。  相似文献   

14.
马文富 《现代妇女》2013,(11):224-225,236
萧红和迟子建,一个现代作家,一个当代作家,虽然跨越几十年,两个人却在创作上有很多相似之处。这不仅体现在小说的创作上,散文也是如此。而儿童视角是两个人在创作的过程中都用到的写作手法,本文从儿童视角下的成人世界,儿童视角下的自然万物和儿童视角下的民俗风情来论述两人在描写上的相似之处以及两人对世界的情感体验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5.
青年陶瓷山水画家徐硕,以现代人的情感阐释传统山水画的人文精神,用陶瓷承载她的追求。  相似文献   

16.
在十几年的创作生涯中,毕飞宇的创作风格和写作手法是不断进步和成熟的,在不懈的追求和探索中,他逐渐拓展着他的艺术视界,完善着他的文学意识,形成他艺术生命一次又一次的高峰,最近出版的《新活力作家文丛》之一《好的故事》集中体现了毕飞宇的这种自我超越和对艺术的执著追求。毕飞宇又是一个文体意识和艺术感悟力很强的作家,无论是对历史还是对现实的描写和思考,都体现了他思想的敏锐深刻,见解的独到和犀利,在对历史和现实的抽象和追问中达到一种形而上的哲学的高度。《好的故事》中的中短篇小说也是在对历史和现实的观察和反思中审视社会和人生,折射出深刻的人生寓意和哲理的。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历史进行执著而深刻的思索和叙述,并在个人化的传达中蕴涵对历史和现实的批判和反思;二是对日常现实生活的真实描写, 描摹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及城市对人的压抑和"异化";三是透视现代人的深层的社会心理,对社会丑陋和人性的弱点做了透彻而尖锐的批判。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人文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人文教育的宗旨就是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但什么是中国当代大学生所应该具有的人文精神却因为不同的教育理念而产生见仁见智的分歧。笔者认为:无论出于怎样的教育理念,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必定是吸取人类精神文明即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文化资源并加以再生性创造的结果。正如当代中国社会的人文精神不能拒斥中国传统文化一样,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也同样不能拒斥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8.
在江西的文坛上,从来都不缺乏对文学创作坚持的人。无论是名声在外的作家,还是默默无闻的笔者,他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坚持对文学的喜好和追求。他们,一直用自己的心在浇灌文学的梦想之花。近期,本刊记者采访了两位在文学道路上行走多年,并且仍在坚持不断的创作的作家。在他们的身上,人们可以看一种坚持的品格和力量。  相似文献   

19.
在文学的创作过程中,作家的气质占有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作家所独有的情感特征、性格、心境特征、社会适应能力等,都直接影响着作者的创作水平、作品思想和风格。下面就作家的气质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来进行一些简单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当代文坛,贾平凹是一位创作力非常旺盛的多产作家,故乡是他文学情感的溯源地,对故乡、故事、故人的回忆,以及对城市文明的反思,是他一贯的创作主题。考察作家本人的生活习惯、文学追求和作品表达的主题,可以发现贾平凹创作的情感动因与中国古典诗学中的诗歌情感相应和,即怀乡之情和迁逝之悲,使他的作品从创作情感上就具有了古典诗学的独特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