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动物小说即以动物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动物小说自新时期兴起,80年代的动物小说还很不成熟,篇幅也较短,主要是借动物表现人情世态;90年代的动物小说,动物已经渐渐脱离附庸于人的地位,能够展现自己真正的本性的东西;新世纪以来优秀的长篇相继出现,在主题的展现上尤其丰满而全面,体现了人们对动物世界的关注、自身意识的强化,以及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不断反思。  相似文献   

2.
李传锋生态动物小说"物性真实"的审美特点:一是全方位展现动物生命的原生态.二是真实细致地描写动物生存唯艰的现实和悲剧命运.其"物性真实"的审美运思表现为,注重细节真实以塑造生动的动物形象;真实展现动物外在的和内在的美;从大自然生态环境今与昔样貌的对比中,呈现深刻的生态思考和人性思考.可以说,李传锋生态动物小说的审美价值是从"物性真实"描写和浓郁生态意蕴中升华出来的.  相似文献   

3.
分析归纳李传锋动物小说审美取向变化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主题上,从政治批判意识向生态意识的递擅;从人道主义伸张向人性危机反省迁延。在动物形象上,由为我之物向自在之物转型;动物叙事视角由人看动物向动物看人视角转换。在表现手法上,由注重写实向写实加传奇转变;情节设置由简单平淡向曲折紧张发展。审美取向变化是李传锋创作不断进步、不断成熟的反映。  相似文献   

4.
在生态危机日益严峻的全球性历史文化语境中兴盛起来的新世纪动物小说,以其所具有的鲜明的生态性美学特征,显示了生态文化在新世纪的深入发展与全面勃兴。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以来,江苏小说在描写城乡主题时,并不注重展现时代变迁的史诗性的宏大叙事,而是从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城乡的相互对照中来探究生命个体的存在处境及其命运走向,并且受多元地域文化的影响及江苏作家对文学精神的自觉坚守,使江苏小说呈现出世俗性与诗性相融的美学特质。江苏作家关注人的生存与精神的写作立场与姿态使江苏城乡叙事承载了丰厚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6.
生态审美视野中的中国古典诗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的古人们一直重视和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古代即拥有今日之所谓生态美学研究的丰富资源,特别是以中国古代山水诗为代表的文学作品呈现出的自然观及生态伦理意识,对于古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维持自然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启发今天的人们从生态审美的新角度,对人与自然的相处、人类的生存环境等问题进行哲学美学思考,从而重新发现和审视大自然的美,亲近大自然。  相似文献   

7.
生态审美与生态美育的任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追求生态化审美生存是人类持久的审美理想.这一理想的实现有待于生态审美教育的开展.生态美育的具体任务可概括为:培养生态审美意识,树立生态审美理想,引导生态审美生活.生态美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生态审美人.通过培养人的生态审美意识、生态审美理想,使人最终走向生态化生存之境.  相似文献   

8.
新世纪以来,<狼图腾>、<中国虎>和"藏獒"系列动物主题小说,在取得相当不俗的销售业绩的同时,以动物的他者目光,对人类文明对自然的破坏进行了深层的审视和追问,并以一个个寓言式情境的书写,深刻探寻文学对生态批评的可能.  相似文献   

9.
自然审美是自然的人化与人的生态化的统一。自然审美在对人与自然共在关系的确证中,表现了自然的美与人的美的自由契合。生态审美是自然的生命和人的生命体验的依存、互渗和参与。生态自然审美是以自然审美为中介的生命共在活动,它更趋向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荣关系,并表现人与自然间的天然醇化,用以启示生命的生态化存在。当自然审美和生态审美被艺术性地转换后,它们同时也就得到了艺术审美的提升,成为艺术生态自然审美。  相似文献   

10.
市井小说在新时期文学发展过程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这类小说与我们民族几千年的本土文化的血缘最为亲近 ,是真正厚植于我们民族文化心理深层的、有着真正民族风味的文学作品 ,对中国文学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之前,欧美小说中的动物形象总体上是工具型的,其功能主要表现在修辞方面.19世纪下半叶,拟实型动物形象开始萌现并在20世纪蔚为大观.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拟实型动物形象展现的主题(1)扭曲动物天性的反思;(2)兽性的正名及与人性的比照;(3)生态规律的揭示与生态伦理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降,贾平凹小说中的"乡下牛"、"野性狼"、"土命狗"及"鬼"的意象建构,演绎成了载体化、具象化的城乡文化冲突的历史在场。从"乡村中国"转向"城市中国",动物及鬼的文学意象的凸显,内蕴其中的是农耕文化的恋母情结、生态伦理的失衡隐忧、村庄消逝的家园悲歌、文化原乡祭礼等内容。  相似文献   

13.
当代生态文学中的动物叙事与生命意识的兴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思想中不存在视动物为“生命主体”的逻辑发展线索,中国当代思想也没有发展出视动物为“生命主体”的伦理观。但在当代生态文学的创作中,上承鲁迅、巴金等现代传统,又感应于愈演愈烈的生态危机,动物叙事中出现了视动物为伦理主体的自觉的生命意识,这一意识的出现经历了曲折复杂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4.
以美育人,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占据不可动摇的地位。长期以来,理工科院校的美育工作并未得到足够重视。通过对理工科院校美育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状问题进行分析,从课程体系、授课模式、教育资源、校园环境、数字美育五个方面对理工科院校美育的路径选择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在回顾美育教育发展、嬗变的基础上,总结了新时代美育研究的新理论、新路径和新范式。以新工科建设为背景,以“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逻辑关系为起点,验证了“工程教育+美育”是遵照教育规律、逻辑贯通并符合时代要求的育人形式,进而对“工程美育”的内涵和对象进行了概述。最后简述了上海理工大学依托工程美育平台,构建美育与德育、教学与实践结合,以“科艺融合”为特色的工程美育实践范式,从而建立起高校支持中、小学美育协同发展的艺术教育和工程美育的文化场域,构筑理工科大学美育新格局,推动中国式艺术教育、美育教育和工程教育联动发展的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16.
通过中国传统审美心理学这一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独特风韵的视角,可对人格问题做一全新解读:一方面,"以心为本"深刻揭示了中国传统审美心理学的人格本质;另一方面,"儒道互补"则极好地展示出中国传统审美心理学的人格模式.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美育问题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越来越被提到重要位置。尤其是大学,美育更有其独特的地位和内容。大学的美育不仅地位重要,而且方式方法也截然不同于中小学。本文试图从这一角度,探讨新时期大学美育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生态学发展史的剖析、对当前国内外多种教材中关于“生态学”一词的名词解释的汇总分析,结合自身多年从事环境生物与生态的科研与教学的经验与感受,认为“生态学”一词应该赋予新的含义,即:生态学是关于生物生存态势研究的科学。生态学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生境)之间相互关系问题的研究上,而应该重视生物的生存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的科学研究,特别是关于生态系统发展趋势的预测理论、预测方法、预测手段等是时代赋予生态学研究的重要使命,拟以“生态学”定义新解抛砖引玉,唤起同行对新时期生态学重要使命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在这个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由于移动终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在网络中“沦陷”。而新媒体为现代消费“神话”和“符号操作”提供了便捷,从而使得新媒体成为了大众文化和消费文化的主要领地。在消费的社会逻辑中,主体的人成为了大众,并进一步被培养成为“消费者”。作为“消费者”的人,主体性面临着丧失的危险。从另一个角度看,新媒体也为艺术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因而选择艺术的“审美救赎”是沉溺于网络的人的另一条出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