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从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现象被日本科学史家汤浅光朝发现以来,世界科学中心的形成与不同国家高等教育发达期之间的惊人一致成为学术界不遣余力探索的重要课题.世界科学中心由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的四次转移揭示出一条重要的规律大学的发展与科学中心的形成呈正相关关系,发展教育是促进科学繁荣乃至国家昌盛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 ,江泽民同志先后多次就科学和科学普及问题作出批示、发表谈话、撰写文章 ,最近又应邀为美国《科学》杂志撰写社论——《科学在中国 :意义与承诺》,其意义非同寻常 ;它集中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科学的理解、认识和态度。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以后 ,科学开始登上社会舞台 ,在此后将近 40 0年的时间内 ,世界科学中心经历了从古希腊到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的 5次转移 ;紧步其后 ,世界经济中心也依次发生转移。科学逐渐成为近现代社会人类普遍关心的问题。 40 0年来 ,从弗兰西斯·培根、狄德罗、卡尔·马克思、弗·恩格斯、爱…  相似文献   

3.
从技术知识本质研究入手,探讨技术转移的知识特性,把技术知识的转移分为操作性技术知识转移、原理性技术知识转移和隐性知识转移三种类别。通过中国和英国合作研究,发现中外企业进行技术合作时的战略目标存在巨大差异,这些差异对成功实施技术转移存在显著影响。本文对中国企业技术引进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做出了解释,提出了成功进行不同方式技术引进的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4.
从思想启蒙到产业革命的三次循环与中国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50 0年的社会发展存在着如下的周期循环 :思想启蒙→政治革命→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产业革命 ,至今已经历了三次循环 ,每次循环都把社会推向新的阶段 ,都发生思想中心、科学中心、技术中心、世界强国的转移。中国在前两次循环中落后了 ,在第三次循环后期开始加快现代化步伐 ,追赶世界先进国家  相似文献   

5.
科技人才是科技知识载体,科学大师定向流动造成科学中心从欧洲向美国转移。一百年以来,大批诺贝尔奖获得者由于躲避战火、追求良好科研环境和优厚待遇等因素,先后从欧洲大陆流向英国,从世界各地流向美国,导致科学中心从欧洲向美国转移。透过这些科学大师的迁移研究,寻找他们迁移的深层原因,以利于我国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为振兴中华科技事业构筑人才高地。  相似文献   

6.
分析世界科学活动中心的五次转移,指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是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的根本动力;社会政治的重大变革是引发科学活动转移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7.
历史规律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理论内容,对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必须重新加以审视。历史规律是否存在?历史规律是否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是历史规律客观性问题的两个重要方面。依据唯物史观,人们是在生活世界中、在亿万次实践活动中遭遇并意识到历史规律存在的。这是在本体论层面对历史规律存在的肯定。发现和表述这种规律,则是认识论层面的证明。历史规律本质上是人的实践活动的规律,因此以人的实践意识为内在环节,所以不能抽象地说“历史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同样,也不能抽象地谈论“人们不能创造和消灭历史规律”。各种历史规律是在人们实践活动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和消失的。  相似文献   

8.
英国近代工业革命首先从纺织工业开始,国内外许多学者对英国工业革命进行过深入的研究,但是很少有人从纺织工业自身的规律去分析它。通过对纺织工业自身发展规律的探求,并以此透视近代英国工业革命,从而发现,并不是将手工纺织变成机器纺织,纺织行业就能腾飞;如果缺失一些必要条件,则“飞梭”飞得越快,生产越无法进行,从中我们会发现英国工业革命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9.
英国近代工业革命首先从纺织工业开始,国内外许多学者对英国工业革命进行过深入的研究,但是很少有人从纺织工业自身的规律去分析它.通过对纺织工业自身发展规律的探求,并以此透视近代英国工业革命,从而发现,并不是将手工纺织变成机器纺织,纺织行业就能腾飞;如果缺失一些必要条件,则"飞梭"飞得越快,生产越无法进行,从中我们会发现英国工业革命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0.
社会进步,科学技术是第一位的推动力,但技术的发展,也不能勿视地理位置的影响因素。地理环境与古代世界文明中心形成和历史古国的陆路领先技术或海上先进技术;,地理大发现与欧洲国家近代工业、技术革命的崛起;地缘政治与当代世界强国中心地位由英国向美国的转移。联系研究社会进步中的技术发展、地理位置及相关因素,有助于正在走向现代化的中国如何有效利用地理优势,促进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1.
作为承上(英国)启下(德国)、继往开来的法国科技创新模式,对于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法国成为当时世界科学活动的中心.其在科学观念的创新、科学制度的创新以及科学运行机制的创新三个层面对当代中国的科学创新模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1964年成立的生物学记录中心(BRC)是公民科学的英国典范。通过53年的运行,它完成了大量英国物种分布的野外观察并为英国的科学教育、生态学(生物学)研究和政策制定做出了贡献。它符合谢尔克等人提出的合作型类型,处于公众科学发展的中期阶段,较之欧盟的公众科学模式和美国的科学2.0模式更为简单。虽然采取了大量和新颖的互联网、移动通讯等技术手段,仍旧存在数据偏差、验证失效和研究层次不足等技术障碍,且很难彻底解决。相较于英国同期提出的"公众理解科学",它在涉及人群、培育对科学的深刻理解、经济与政治延伸、媒体利用和普及风险方面并没有完全实现"公众理解科学"的具体要求。但不同之处在于从自然科学角度给予了新的诠释。我国可借鉴BRC在公众科学和"公众理解科学"方面的建设经验,采取综合创新的策略组建全国生态学(生物学)的教育、野外观察与数据处理网络,推动我国的公民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3.
每一次的军事变革,其存续时间或长达千年,或短至数十年,但在历史的长河中,都不过是一瞬,可以压缩成一张缩微的时间图表,从宏观的视野下观察,可以发现历史上的军事变革呈现出特有的规律性,概括来说,军事变革的中心在空间上不断转移,经历了从地区性转移、地域性转移到全球性的转移范围不断扩大的过程;在时间上不断加速,呈现出周期不断缩短、主动不断增强、突破日趋多元的特征;在发展进程上异化流变,各变革主体间经历了传布与嵌入的进程颠倒、主动与被动的角色转变、原发与输入的性质转化,在当前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汇合成滚滚向前的世界新军事革命。  相似文献   

14.
世界科学技术的中心正在由西向东转移,21世纪世界科学技术的中心将转移到中国。正如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杨振宁教授近日的预言,21世纪将是中国人的世纪,至2050年,中国将在世界科技领域再度处于领先地位。中国人的世纪己经来临。一、世界科学技术中心的转移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直至16世纪还在世界上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并对西方乃至整个世界的科学发展和社会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此,马克思早就说过:“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  相似文献   

15.
哲学视野中的工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历史唯物史观的考察来看:工程是在人类生存、发展过程中的一项基本实践活动,工程在不同历史时期一直是直接生产力.工程活动是先于科学活动出现的.有关自然的知识和活动应分为科学、技术、工程三元,科学活动的主要特征是"探索"、"发现",技术活动的主要特征是"发明"、"创新",工程活动的主要特征是"集成"、"构建".从现代知识意义上看,"科学-技术-工程-产业"之间存在着相关的知识链(知识网络),工程与产业的关系更直接、更紧密.工程是人类为了维持生存、繁衍和发展,为了建设"家园"及美好地"生活"而进行的实践活动,是人类智慧的凝聚和所追求"理想"的一种体现.从哲学视野看,工程活动的成果往往体现为构筑一个新的存在物,即在一定边界条件下优化构建起来的集成体.工程集成包涵了诸多技术要素的集成,也包括了技术要素与经济、社会、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要素在一定条件下的优化-集成.在21世纪的背景条件下,工程是创新活动重要领域,也应是哲学思考的新领域,哲学的超越和工程的超越存在着诸多"交集"和"并集",因而,工程需要哲学,哲学要面向工程,工程界与哲学界互动,是中国工程哲学兴起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世界科学中心从古至今经历了六次大的转移,弄清楚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条件和基本规律,对于科学规划中国的科技发展和促进中国科学技术进步意义重大.分析当代世界科学发展的方向和中国科学技术的现状,结合中国的文化和哲学基础,预言通过30 ~50年的发展中国有可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之一.  相似文献   

17.
全文分四部分:一、从认识论的角度总结出科学的一般特征;二、就科学方法的分类、层次、结构等方面作了分析和论述,并指出掌握科学方法在科学研究中尤为重要;三、介绍近代科学中心的转移情况并就其动因及未来科学中心问题进行分析;四、指出未来的自然科学家将面临更多、更复杂的科学问题,未来的科学研究将向大科学发展及未来科学研究的主要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8.
全球生产网络中主要的两种生产转移方式是FDI和外包,加工贸易进口数量是对这两种生产转移方式程度的直接衡量。本文利用江苏省加工贸易制造业2002-2006年的行业面板数据,重点考察了FDI与外包两种生产转移方式下加工贸易进口决定因素的异同。总体回归结果显示,规模经济效应、低税收负担和良好的行业发展前景对加工贸易进口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进行对比分析后发现两种生产转移方式的进口决定因素存在着较大的差异:FDI生产转移方式下企业技术进步是加工贸易进口增加的决定因素之一;而外包转移方式下技术进步因素的影响不显著,进口增加更多依赖于规模经济和低税收。研究还发现接受外包的行业其劳动力成本对进口的影响作用存在着"门槛效应"。  相似文献   

19.
长三角产业转移背景下安徽农村经济发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徽农村地区的产业发展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居民收入等滞后于长三角地区,从长三角到安徽区域之间,客观上存在着经济技术梯度。政府政策的支持、基础设施的改善以及农村拥有的丰富劳动力资源、土地资源,构成了安徽吸引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借助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和要素向安徽地区的梯度转移,通过发展村域经济、科学规划园区,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完善投融资体制、推进城乡一体化,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建立健全农村发展机制、完善服务环境等措施,能够促进区域经济之间、城乡经济之间的统筹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管理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对管理的认识逐步提高,从而导致了管理学的产生。管理学从其产生之日起,就孕育着对管理的哲学思考的萌芽,管理学的发展过程表现出哲学化的趋势。管理学中的研究对象,由单一到多样,表现了研究对象的普遍性;长期的管理实践中,人们对管理的认识由经验到科学,对管理对象的认识由浅肤到深化,学说内容的发展日显理论性;为了实现理论的彻底性,管理学科形式的建造中明显地表现了综合性;由于管理对象的普遍性,致使管理学越来越具体,理论为了把握越来越丰富的事物,要求自己的形态具有越来越高的抽象性;管理方法是建立在管理系统状态的交替的规律之上,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具有客观性;管理活动的客观规律的多层次,也决定了管理理论体系的层次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