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尽管女权主义运动依然活跃于当下的社会,女权主义者们还在为消除性别歧视做着不懈的努力,但我们也要看到,女性的话语权的确在女权运动的推动下缓慢崛起。在这种崛起中,我们除了可以看到女性主体意识的上升,也可以看到一种新的性别对立矛盾在形成。本文将从当下的一些文化现象入手,以此浅析这种崛起中的缺憾之处。  相似文献   

2.
在频繁的职业流动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求职者搜寻自己职场最佳“坐标”的忙碌身影,也可以从中窥见人们职业意识的觉醒和自我价值的复苏。  相似文献   

3.
传统意义上的社会性别理论基于男权制的生理决定论而形成,它强调两性差异是生理因素自然形成的。但是这种认识显然是片面的,实际上社会性别理论还受到社会和文化等人为性因素的限定。现代社会,性别差异需要以马克思辩证主义的观点审视。先进的社会性别教育是一种有效的手段,能够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理性、客观的性别意识。文章以浅谈我国的性别教育发展为题,重点从性别教育的内涵,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建议等方面展开论述,得出关于性别教育的一些结论。  相似文献   

4.
高校美女文化面临着泛化的倾向。造成这种现象的深层次原因与市场经济中女性地位的衰落直接相关。而高校社会性别教育的缺失削弱了女性的独立意识,大众文化的勃兴则强化着社会性别的刻板印象。高校美女文化的泛滥弱化了女大学生独立意识的形成,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也加剧了社会文化中男女不平等的局面,促使女性向传统价值观回归。为了重塑高校社会性别平等文化,应该使社会性别意识纳入政府决策主流,推动社会性别平等教育进入高等教学体系并实现学科建设主流化,培养大众传媒的社会性别意识。  相似文献   

5.
英语教学既包含语言教学又包含文化教学,两者相辅相成、彼此促进、缺一不可。先进性别文化是文化教学内容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灌输先进性别文化,培养学生形成并具有先进性别文化意识,不仅对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是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的社会化与心理指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社会正处在大变革的时代。以现代化为目标,以对内搞活对外开放为核心的改革浪潮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在青年大学生中则出现了一系列“热”:西方哲学热、勤工助学热,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热、校园民主热……从这些“热”点中可以看到当代大学生的成才意识、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的增强。但是,大学生政治上的不成熟、对业务学习缺乏强大的动力,基础文明水平差及对社会生活困惑和不适应也时有反映、这些矛盾的现象对  相似文献   

7.
在频繁的职业流动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求职者搜寻自己职场最佳坐标的忙碌身影,也可以从中窥见人们职业意识的觉醒和自我价值的复苏。  相似文献   

8.
文化对一个城市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城市文化作为城市的精神产品规范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对人的影响是根本的和长远的。现代商业在城市中没有限制的高速发展,侵蚀了城市中独特的文化,让中国的城市千篇一律,除了名字我们还能靠什么来分辨城市?我写此文的目的是为了增强人们对城市文化保护的意识,通过用纸折建筑的手法来体现商业广告对城市文化的侵蚀。立体广告上贴的广告条是可以一张接一张的撕掉的,来提倡人们还原一个干净原生态的城市。  相似文献   

9.
徐蕾 《公关世界》2023,(5):108-110
广告作为大众传媒,其中的性别角色构建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制约和影响,透过广告我们可以洞见性别文化的发展。因此本文选取20世纪50年代起的日本广告,分析其中女性角色的变化。发现女性地位在就业、教育、家庭与婚姻观层面都得到了一定提高,但同时受到现实社会结构以及传统文化的限制,日本女性在社会中依旧处于被动地位,因此需要继续探究女性文化未来的发展方向,推动性别平等化进程。  相似文献   

10.
性别角色的盲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在考虑性别角色和性别分工时,往往把人的生理性别与文化性别混为一谈,以为人的文化性别现象是自然地附着在生理性别基础之上。其实,文化性别与生理性别之间并无必然的联系,在性别歧视严重的时代,文化性别基本上是由文化教条——法律的和习俗的构成的(参阅拙著《女性主义文学》,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例如“三从四德”。 人的生理性别是基本恒定的,人类学家证实,人的遗传特征的明显改变;大约需要5万年的时间;而人的文化性别则依时代与民族的不同相距甚远。显而易见,今天的中国女性形象,与100年前相比,共同之处很少。变化的是女性的文化性别而不是生理性别。  相似文献   

11.
项飙访谈下篇从当下年轻人的精神文化现象和社群结构特点切入,具体地分析年轻人在现实中所遭遇的问题,以及“附近”可以在其中发挥的作用。项飙认为,二次元文化的强大是年轻人对现实的一种逃避,如何真正走向三次元的生活对今天的年轻人是一个重大挑战,社会科学需要发展出一套话语,来培养年轻人直面现实的意识,使他们从现实的矛盾和“不舒服”中看到意义和价值,而“附近”所强调的生态性视角可能成为调动这种意识的力量。项飙强调,沉溺于虚拟世界的原子化生存方式强化了社会同化的趋势,使自我变得虚幻和脆弱。近年来,“心理健康热”的流行恰恰反映了年轻人对自身困境强烈的问题意识,“附近”概念引起大众兴趣正是个体对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存在方式和存在意义的追问和反思。同时,代际关系和性别关系在“附近”建设中,既是一种重要的资源,也是一种压迫性力量。  相似文献   

12.
姓名是指确定的一人与其他人相区别的符号.作为一种载体,姓名与文化和历史有着紧密的联系,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在此,作者从英汉姓名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揭示其不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背景.  相似文献   

13.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初次见面,一般都要互通姓名,这是交际的第一步。殊不知姓名是最好的说话材料,如果能抓住这个机会把自己或别人的姓名拿来,借题发挥,巧妙点缀,往往能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许多名人在交际时,因借用这种技巧而留下了不少有趣的佳话。归纳起来,巧用姓名进行交际,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文章。  相似文献   

14.
饮食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它在某一地域或人群中可衍生出与之相应的行为实践和文化意义。关中地区在自然与人文环境的双重作用下,形成了以面食为主、种类多样的饮食传统,并衍生出与面食相关的文化现象。面食是关中地区人们的传统饮食,在关中乡土社会中扮演着礼俗性的角色,衍生出关中乡土村落中的礼物交换、亲疏分类、性别象征和文化意义。在现代社会中,科技的发展,传统性别观念的转变,导致关中面食传统在制作方式和文化意义方面也发生了变化,但传统的礼俗性功能仍在延续。  相似文献   

15.
王君 《职业时空》2008,4(8):78-78
文化本身是一个笼统的感念,其广义、狭义的内涵都不一样。通常情况下,人们的出发点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往往导致对文化有着百花齐放的争鸣态势。在实际的生活、交流与沟通中,文化常常自然地随着环境、民族、地域的变化而变化。从人类的历史演绎到现代文化社会的转变过程中,随着环境、空间性、信仰性等因素的变化,使得人们处在不同的境遇下,从而产生了不同的文化认向感,于是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而在东西方,由于历史、环境和地域的不同,在不同时候、不同场合、不同情景下产生了两种相异的文化,即中西方文化,直接导致了各种不同的群体文化、信仰文化、地域文化,以及不同类型的社会关系和身份认知。  相似文献   

16.
认识一个人要从姓名开始,名取意于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姓氏是我们一生下来就印在我们身上的。了解姓氏的不同帮助我们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避免不知道怎么称呼对方的尴尬情况,而且我们还可以从姓氏文化中了解各自生活的区域或生活背景。本文选取了中国以及和我们一衣带水的日本的姓氏文化进行阐述对比,着重从姓氏来源及姓氏特点论述。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是本百读不厌、百说不厌的书。人们可以从各种各样的角度来研究《红楼梦》,就像鲁迅先生说的,经学家看到《易》,道学家看到淫,流言家看到宫闱秘事。而我看到的,是一部伟大的小说,虚构的小说,有趣的小说。所以我要趣话《红楼梦》。我不是一个一个人物趣话,而是按照《红楼梦》小说本身的走向,从情节发展找最有趣的事件。看看它到底有趣在什么地方。  相似文献   

18.
特别中心的实践经验表明,只有多层次的各个机构联合作出反应,才能比较好地解决针对妇女的暴力问题。与此同时,既要让人们知道针对妇女的暴力不可以让步,也要让这个问题在社会性别意识中主流化。  相似文献   

19.
知行 《老年世界》2013,(4):34-35
阿依古丽、古丽仙、吾尔开西……在我们周围,总能听到这样一些赋予美丽、智慧之类美好象征的维吾尔族名字。在维吾尔族大家庭里,姓名是联系的纽带。在维吾尔文化氛围中,姓名更是认同的基因。维吾尔人名与维吾尔文化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20.
所谓意识,其实质就是物质不断地进行变化过程的场所。它作为一种世界之结而存在,在历史的进程研究中一直被人们所广泛关注。但学界中关于心智哲学对意识影响的假说,却都没有真正意识到语言在其中对意识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故而,本文从后语言哲学的视角出发,旨在将语言和意识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分析,从语言的角度探求意识的意义。语言是开启人类意识觉醒的一把金钥匙,而意识更是可以分为本能和语言两种意识形态,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是我们无法否认的。也只有将语言的力量融入意识当中,才能真正地解决语言和意识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