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付慧 《现代妇女》2014,(3):87-87
我国的流浪儿童问题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经济政治体制的转型而逐步严重的。市场经济的改革破坏了原来的社会福利制度,使得大量的儿童流落街头。本文主要通过两个面来探讨关于完善流浪儿童救助体系:一是通过构建适合我国实际国情的儿童社会福利保障制度,从根本上解决流浪儿童的问题。二是有效利用非政府组织参与社会救助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发挥非政府组织在对流浪儿童的救助中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离家出走和无家可归青少年法案》是美国在流浪儿童救助领域最为重要的法律之一。它的出台标志着美国联邦政府在制度与经费上全面介入了流浪儿童救助领域。也体现出美国社会对于流浪儿童的观念从“麻烦制造者”向“社会问题受害者”的转变。该法案包括三项主要救助计划,在美国流浪儿童的生活、教育、健康、就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导致部分流浪儿童更为边缘化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的流浪乞讨人员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影响之广、情况之复杂,已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尤其是流浪乞讨儿童的增多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注意。因此,我们需要对流浪乞讨人员实施社会救助,让他们告别流浪乞讨生活,回归主流社会。本文介绍了福利院的发展现状及在流浪乞讨儿童社会救助中发挥的重要功能,并结合我国流浪乞讨儿童的特征,详细论述了如何充分发挥福利院在流浪乞讨儿童救助中作用。  相似文献   

4.
流浪儿童救助突然升温,成了一个炙手可热的话题。从偶然性来看似乎是“随手拍”民间活动使然,从必然性来看则是问题长期积聚的当下爆发。流浪儿童救助,国家是义不容辞的第一责任主体,主要原因如下:从流浪儿童的产生来看,主要肇始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控制方式的改变以及社会资源配置的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5.
家庭问题是儿童外出流浪的主要原因之一,只有家庭问题得到了缓解,流浪儿童才能真正实现回归家庭和社会。因此,流浪儿童救助保护需要家庭的参与。本文在结合前人研究和我国流浪儿童救助保护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家庭参与流浪儿童救助保护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建构了"家庭参与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体系",将儿童心理行为问题解决和家庭问题解决相结合,为我国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提供可资参考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流浪儿童是一个社会性问题,当前我国对流浪儿童的救助主要停留在程序化的救助层面,救助效果有待提升。文章从社会工作视角出发,分析专业社工介入流浪儿童救助体系的优势性,并探索社工介入救助工作的路径,从而打破传统程序化的救助方式,真正以儿童为中心,维护流浪儿童合法权益,促进流浪儿童的自我发展。  相似文献   

7.
付慧 《现代妇女》2014,(4):211-211
流浪儿童问题日益严重源于我国经济结构不断变化发展的进程,这个问题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不健全,同时宏观上也加剧了流浪儿童问题。对流浪儿童的救助过程中需将救助办法本土化、专业化,形成地区性、针对性救助。通过可持续性的救助消除流浪儿童的重复流浪现象。  相似文献   

8.
非营利组织是介于政府与企业之间具有非政府性与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的转型和社会结构的全面转型,非营利组织成为政府职能转换和公共服务的替代性提供者,有着各社会生活领域的业务活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着重要力量.我国的非营利组织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发展的困境也同时显现,这些问题阻碍了其更大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9.
流浪儿童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全球性社会问题。但是,与物质方面的救助相比,流浪儿童心理救助比较缺失。通过对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流浪儿童的调查发现,流浪儿童在进站、住站、出站三个不同阶段的心理需求各不相同。需要结合流浪儿童救助站的现有条件,设计符合流浪儿童心理需求、对流浪儿童有切实有效作用的心理救助服务的方式和方法,预防和减少流浪儿童重复流浪心理的形成,更好地实现流浪儿童救助。  相似文献   

10.
美国作为联邦制国家,其联邦、州及地方各级政府的权力分配是影响公共救助事业的关键因素。在无家可归儿童救助领域,美国各级政府建立起权责明确的职能部门,并通过项目管理的模式,形成了联邦政府主导、州与地方政府协调管理、非营利组织具体执行的分工协作式的无家可归儿童救助系统。美国政府在无家可归儿童救助事务方面的机构设置、项目运作、成效评估等几方面的经验值得我国在建设流浪儿童救助体系时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11.
流浪乞讨人员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帮助流浪乞讨人员回到家乡,过上正常的生活是现代民主社会的必然要求。街头救助制度正是帮助流浪乞讨人员实现相关权利的专门性制度。但是,由于对有关问题的认识不是很清晰,我国的街头救助制度也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相似文献   

12.
流浪儿童在中国的主流论述与研究新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重点回顾了中国社会主流论述对于流浪儿童尤其是问题流浪儿童的"严重社会问题"的认识,以及相应的"社会救助、矫治改造及社会适应"的政策与服务,由此基于文献述评提出了问题流浪儿童研究的新取向及意涵。  相似文献   

13.
郭二帅 《现代妇女》2014,(7):234-234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老龄化的到来,我国城市流浪乞讨老人问题日益突出,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以兰州市为例,通过作者的大量调查走访,分析了老人流浪乞讨的原因、生存现状、救助困境,并针对救助管理中存在的不足,提出转变救助思路、鼓励各方积极参与、完善社会保障政策的建议,旨在减少老人的流浪乞讨现象。  相似文献   

14.
笔者对流浪儿童问题进行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发现造成流浪儿童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仅仅依靠政府设立的救助保护机构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格局下,建立一个联结儿童、家庭、社区、学校、救助保护机构和公安机关的青少年社会管理体系,才能有效预防儿童离家流浪,并且更有效地救助和保护流浪儿童。  相似文献   

15.
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却无法避免穿梭于城市中流浪乞讨人员的身影。自孙志刚被打致死事件之后,国家制定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办法》,而后又相继颁布了对于救济资金、未成年流浪人员保护等相关法规,旨在进一步保障流浪乞讨人员的生活。本文从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现状出发,发现现今存在的问题,并相应提供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构建规范、有效的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体系,必须将之置于国家——社会关系背景下考量,并对体制内的机构救助者和民间主体之间职能的分工、关系的协调予以兼顾。有鉴于此,本文提出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体系构建的五个原则,在此基础上建构一个国家、社会与流浪儿童的家庭三者共同担负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与回归社会责任的理论模型,以期有效整合国家与社会的资源,引导流浪儿童顺利回归正常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7.
最近一段时期接连发生的与救助相关的新闻事件,把一个曾被我们忽略的群体——流浪儿童推到了眼前.有数据显示,我国民政部门每年救助流浪儿童约10万人,而实际上,这一群体的数量远远超过这个数字.面对日益庞大的救助需求,如何突破政府包揽的旧有救助模式,激发、释放民间"协同"之力量,是当前社会管理的新考题.在福建,泉州首先破题,泉州市救助站与NGO(非政府组织)合作,走出了一条流浪儿童救助的新路子.近日,我们走进了这家民间救助机构——泉州市泉源少几培育之家(下称泉源).  相似文献   

18.
林枫  蒋荣华 《社会学》2004,(4):22-27
从《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到《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体现了政府对乞丐工作的立足点由社会控制转向了社会救助,是中国人权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发展的佐证。但救助管理办法作为一种普遍化的政府政策,  相似文献   

19.
家庭破裂、教育不当、经济贫困等多种因素导致儿童流浪现象的产生。这些流浪儿童离开监护人,流落街头,他们的生存权、发展权等基本生活权利难以得到有效保障,成为特殊的社会弱势群体。深入了解流浪儿童的生存状况、犯罪状况和被害状况,进而有效地救助、保护流浪儿童,是一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事业。本文对我国城市流浪儿童现状进行了简要分析,概括了流浪儿童被害的几种主要类型.提出预防流浪儿童被害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20.
2015年4月,年仅13岁的智障孩子王志强正在河南省信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宣告死亡,新闻照片显示他死时极度消瘦,外形酷似"干尸"。在人权理念深入人心的今天,"路有冻死骨",已经成为社会无法容忍的事情。然而我国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制度却还没有为此做好准备,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救助问题便成为当今中国社会必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