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从农村异质性的新视角,依据吉林省的调研数据,利用分位数回归模型对农村产业融合的农户增收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农村产业融合对各分位点农户收入的影响均显著,且随着分位数的提高,处于低收入组和高收入组农户的收入差距缩小;从事新型农业农户的收入普遍高于从事传统农业农户的收入;异质性农村的产业融合对农户收入提高的作用更强.由此认为,一般农业型地区农村产业融合可以通过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产业类型转移剩余劳动力、优化利益分配机制等方式增加农户收入;还可以通过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丰富农村产业融合模式等途径促进农村产业融合高效发展,进而增加农户收入,为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提供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2.
旅游开发与乡村社区经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不同区域的乡村经济收入状况的分析,揭示了传统农业的运作方式已经难以改变乡村地区面貌,农业问题的解决方式在非农经济的发展,而乡村旅游开发是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是乡村地区的旅游经济的运作形式有很大的不同,这与其所在的旅游经济发展规模和旅游开发的影响形式有关,本文通过三个典型的案例分析,论述了乡村旅游经济的三种运作类型,以及政府、村民、村集体在乡村旅游经济运作中的角色。  相似文献   

3.
何晓波 《兰州学刊》2013,(12):120-126
民族地区工业乡村发展模式是一种少数民族村寨通过发展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特色手工艺品,实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进而带动乡村社区经济和社会生活全面发展的一种农村现代化方式.这种模式既改善了农村经济收入水平,又保持了浓郁的民族文化和乡土特色,使村民在农村地区就能够分享到与城市生活等值的现代文明.文章把工业乡村发展模式与东部发展得较好的华西模式做横向与纵向、形式与内容、时间与空间的对比研究,旨在于总结出工业乡村发展模式对民族地区农村实现现代化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4.
农村地区收入差异与人力资本积累   总被引:55,自引:0,他引:55  
本文利用人力资本因素解释了我国农村的地区收入差异问题。按照收入来源对农村各地区之间的收入差异进行了具体分解和计量研究。研究表明,农村各地区之间收入差异的扩大主要来自农村地区间工资性收入的差异,而农村工资性收入水平又主要与各地农民的受教育程度相关。本文通过对Lucas(1988)模型的扩展,分析了农村的教育水平对收入差异的影响,指出应该通过加强农村教育来缩小农村各地区间的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村经济增长与各地区收入差距的源泉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缺乏规模经济效益,具有比较明显的发展中经济的特征.劳动力和资本投入是农村经济增长的主要物质性要素,土地对收入增长的约束力比较弱,而且农村经济越是发展,对物质性要素的依赖作用越弱,对教育、市场的依赖性越强,工资性收入的增长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已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源泉在各地区经济增长方式的不同,高收入区都是市场经济发达、人力资本投资水平高的地区,市场化因素、教育对收入水平影响显著;随着各地区农村经济市场化的发展,各地农村收入增长率有趋同之势.  相似文献   

6.
提高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对于拉动农村经济增长、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选取2011—2020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实证方法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显著促进了农村消费,其中,数字普惠金融对生存性消费的提高幅度更大,且这一影响在西部地区更显著;数字普惠金融通过农村居民收入、产业结构高级化、农村创业能力、金融可得性等机制间接促进农村消费;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具有门槛效应。  相似文献   

7.
北京乡村旅游发展前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北京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发现北京乡村旅游在资源、市场需求、市场供给、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契机和政府支持契机五个方面具有巨大发展潜力。在此基础上正确提出未来发展目标和发展对策,对北京市发展乡村旅游、进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均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连片特困地区是我国现阶段扶贫攻坚的主战场,由于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致其减贫难度大,减贫进展缓慢,其中人力资本匮乏严重制约着该地区的减贫进程.本文以人力资本理论为指导,对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农村家庭的人力资本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连片特困地区农村家庭人力资本总体上十分匮乏,不同地区的人力资本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连片特困地区农村家庭的人力资本与收入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是人力资本对收入的贡献度却相对较低,说明人力资本在减贫进程中的效应尚未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9.
何晓波 《理论界》2014,(1):65-67
民族地区工业乡村发展模式是一种在市场经济影响下,民族同胞通过开发、传承具有悠久历史和本村特色的民族手工业,而走上"一村一业"的传统农村产业结构重大转型的新型乡村社区发展方式。这种模式不仅仅带动乡村社区的产业结构的调整,更带动乡村既保留浓郁乡土特色、本真民族文化,又走上与现代城市生活等值的新型乡村生活。这种模式对类似同质性的农村民族地区实现现代化具有一定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0.
西藏地区的乡村旅游较全国其他地区来说,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实践证明,西藏乡村旅游的开展,既有利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保护和复兴乡村传统文化,也有利于丰富当地的旅游内容、巩固西南边疆以及促进边远、贫困地区的对外开放。在西藏地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不仅具有重要的反贫困意义,更在于能为贫困人口创造提高文化和科技素质的机会,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1.
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的快速增加直接激变农村收入结构的变化。通过中西部地区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都存在正向影响,但对工资性收入的影响更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村居民收入结构演变的影响。农村居民收入结构演化将会推动城乡二元结构的演变。  相似文献   

12.
建国初期,随着土地改革和合作化运动的进行,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的劳动人民要求文化翻身的愿望亦日益迫切,党和政府采取措施,对农村各种社会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大力扫盲,进行文化重建.这一时期,黔东南地区出现了两次扫盲高潮,革命为扫盲奠定基础,扫盲也促进了革命的顺利进行,两者相辅相成,对随后的乡村民众教育和社会变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小城镇是我国城市与乡村的结合点,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不仅影响到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同样也关系到广大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作为农村工业、人口等要素的聚集地,小城镇是农村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与产业化的支撑点,小城镇的发展对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区域性差距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1992-2008年我国省际间农村居民纯收入泰尔指数研究发现,我国农村居民纯收入不平等程度不仅存在区域间扩大的趋势,也存在着"俱乐部发散"的现象.利用基尼系数分解发现,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对区域间和区域内的收入不平等影响存在巨大的差异.建议中央政府继续增加专项资金扶持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通过优惠政策鼓励中西部地区居民增加生产性现金投入.各地方政府要从战略规划上对农村地区发展进行政策倾斜和产业扶持,以提高要素使用效率,缩小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5.
金融的核心功能是支持企业家的创业和创新活动,金融体系不完善和金融约束会限制家庭创业和创业企业的效率.基于CHARLS2008数据对金融约束对城乡家庭创业收入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中国城乡家庭创业普遍受到金融约束的影响,其影响程度存在城乡差异,农村创业家庭面临更高程度的金融约束.创业家庭人均资产每增加1万元,城镇和农村家庭创业收入将分别增加1080元和1306元,缓解金融约束对农村家庭创业收入的边际作用更大.因此,未来应推动金融资源向农村地区倾斜,改变传统的抵押和质押等以自有财富为基础的融资方式,缓解金融约束并提高家庭创业收入,逐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6.
以苏南为例分析发达地区产业结构与收入分配的关系,说明工业过度集聚带来了大量低收入农村人口,并加剧了原有人口的贫富分化,使城乡“二元经济”转变为城市内部的“二元社会”;产业布局影响城乡和地区收入差距;行业结构对收入差距影响也比较大。建议发达地区要把调整产业结构和调整分配结构统筹进行。  相似文献   

17.
中国基尼系数超过0.4的国际警戒线多年,但中国仍然在稳定地持续发展.如何解读中国的基尼系数,对中国长期保持社会稳定尤其是中国中西部地区乡村奔共同富裕非常重要.虽然基尼系数表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较大,但它反映的是横向对比,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收入差距大,而中国人的幸福感还来自纵向对比,如自己跟自己对比、今天的生活与过去的生活对比.而且中国社会也往往更关注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生活的因素,如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对基尼系数并不太关注.同时,党的十八大以来长期坚持的脱贫攻坚工作,让中西部乡村农民也有很高的满意度,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获得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农房是中西部乡村农民的最大笔"资产",盘活这一资产有利于中西部地区乡村奔共同富裕,但受现行制度影响,这个资产无法变现,也就无法显示为财富,也几乎无法实现财富的流动,更无从增值.促进中西部地区乡村奔共同富裕,应高度重视中国基尼系数连续多年超过国际警戒线的问题,切实改善财富分配格局,完善农房的"三权分置",在体制机制上不断创新宅基地管理,盘活农房,让农房流转起来,降低基尼系数,吸引更多的人员和资本进入中西部地区乡村并创造更多的乡村新产业.  相似文献   

18.
乡村旅游精准扶贫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效激发贫困乡村发展活力和贫困群众脱贫动力,对改善农村宜居环境、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直接增加群众收入、提升乡风文明程度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分析青海省乡村旅游扶贫的实践基础上,提出乡村旅游推动精准扶贫的路径,以期为乡村旅游推动精准扶贫目标的实现提供可借鉴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农村土地流转中的中农现象——基于赣北Z村实地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和土地加速流转的背景下,耕种一定规模土地、并作为农村中等收入群体的中农,因其与土地等资源密切关联,成为维持农村秩序的重要力量,形成了当前乡村社会特有的中农现象.从中农的产生、特点及其与土地关系的分析有助于深刻认识中农对村庄社会生活的影响以及对土地使用效率、村庄治理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根据减贫瞄准对象的不同,1978年以来我国农村减贫战略经历了区域瞄准的减贫战略阶段、减贫战略的转折阶段、以个体瞄准为主的减贫战略阶段。2020年我国实现了现行标准下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目标,但是,我国绝对贫困标准依然偏低,贫困地区与全国农村的收入差距依然较大,随着绝对贫困人口的减少、政策效应的递减,减贫难度越来越大,贫困人口收入增加缺乏当地产业的支撑。2020年之后我国已经进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阶段,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角度应该坚持区域瞄准和个体瞄准相结合,这就需要科学识别瞄准对象,对不同类型贫困人口分类扶持,提高区域性中心城市承载力,增强产业发展功能,以带动连片特困地区的乡村振兴,持续改善连片特困地区的基础设施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促进不同类型连片特困地区经济发展,为乡村振兴奠定扎实基础,确保到2035年与全国其他区域一道基本实现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