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全球化、工业化和快速城镇化等因素合力影响下,我国城市面貌趋同、城市文化特色趋弱的现象不仅发生在我国非民族地区城市,也发生在民族地区城市。民族地区中心城市文化特色趋弱问题已经被注意到,但是对于它的危害,还缺乏高度重视和深刻认识。民族地区中心城市文化特色趋弱表面上看只是城市游客视觉上的“面貌趋同”问题,实际上涉及从表层到深层、物质到精神、文化到社会等方面问题。不仅存在城市历史街区、老旧建筑、民族风物的破坏等问题,还存在城市文化历史断裂、城市吸引力降低、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下降等。通过研究民族地区中心城市文化特色趋弱现象,可促进相关部门和个体主动努力寻求解决问题之道。  相似文献   

2.
刘轶 《云梦学刊》2007,28(4):89-92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正在成为一项热门行业,对城市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影响巨大。在今后几年,我国的“创意阶层”将会逐步壮大,形成城市中的“创意社群”,并将透过创造力和对文化艺术生活的要求,确认文化艺术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建立起能充分利用文化、艺术、商业以及社区之间的重要联系。“创意社群”将会不断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为我们城市的总体规划和发展模式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以近代重庆文化为中心,提出“战时首都”、“城市近代化”、“江山之城”三个开发传承近代重庆文化资源的新视角。开发与传承近代重庆优势文化资源,应建构重庆文化理论,建立一个开放的、多元的、面向世界的重庆新文化理念,培育“江山重庆”主题品牌,探寻城市发展、社会和谐和近代重庆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之间的平衡,建立事权统一的历史文化遗产核心管理人,完善立法,突破文化资源保护与发展的双重困境,把重庆建设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  相似文献   

4.
湖北地处中国内陆中心,从近代到现代一直是中国社会大演变的一个重要舞台,武汉几乎成了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向中国腹地扩张渗透的中心城市。无论是东南沿海列强入侵的炮声,还是上海大都市洋场社会的西方文化风气,对地理位置与文化传统相对开放的长江中下游湖北地区的影响都是十分突出的。在本世纪初曾有人预言:湖北将是新世纪“竞争最剧最烈之场,将为文明最盛最著之地。”①湖北在20世纪初叶就成为仅次于上海的重要工商业基地,在现代一直是内陆经济的中心。继近代成为辛亥革命首义之区后,20年代又成为大革命的心脏地带,…  相似文献   

5.
刘士林 《学术界》2007,4(1):255-261
都市文化研究是在以“国际化大都市”与“世界级都市群”为中心的都市化进程中,通过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建构、理论研究与实践需要的紧密结合而形成的一门世界性前沿学科。当代中国城市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重物不重人”问题,是相关研究过渡到都市社会学、都市文化学、都市美学、都市传播等领域的原因。中国当下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与其重政治-经济层面而轻社会-文化层面直接相关。都市文化研究本身肇始于全球席卷全球的都市化进程,并随着中国不断加速的城市化进程而明确了研究对象与应用范围。在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快速城市化背景下,都市文化研究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应对各种城市社会与文化问题,提升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推动城市文明与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人类社会正在进入城市社会 ,城市化正成为人类现代化的目标和结果。本文从人类生态学及城市社会学的角度 ,揭示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 ,探求城市发展的文化密码与社会再造文化密码的意义 ,首次提出“城市文化因子”与“城市社会再造文化因子”的观点 ,并用以分析城市化与城市进化的关系 ,以求从更深层次上认识当代中国城市社会来临的必然性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文章尝试糅合宏观社会因素与微观心理因素构建农民工城市适应的模型以描述、解释农民工的城市适应,在此模型之上探讨了一些阻滞农民工城市适应的因素及其影响途径。认为农民工的城市适应过程是以农民工的“自我”为中心,以“自我重塑”为途径,以“城市性”的获得为中介,以高层次的城市适应为目标的往复循环的过程。制度、政策的城乡分割,城市社会的偏见、歧视与排斥,农民工自身知识文化技术特征、特殊的观念心态三种因素从不同的途径影响农民工重塑,进而影响农民工的城市适应。  相似文献   

8.
“发挥南京中心城市功能”研讨活动征文选题说明1.南京市是江苏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C,是跨省际的区域经济中。C和综合性的区域交通枢纽,又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如何充分发挥南京的区位优势、科技优势、文化优势和中心城市的作用,增强经济综合实力和辐射功能...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趋势,并且就城市功能发展的历史态势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见解,这对于我们今天着眼于城市建设而研究城市功能问题仍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一、关于城市的产生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原始社会的考察认为,城市不是从来就有的,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原始社会的晚期,出现了用墙垣围起来以便防御的部落的居住中心,这便是“城”的本义。恩格斯指出:“用石墙、城楼、雉谍围绕着石造或砖造房屋的城市,已经成为部落或部落联盟的中心。”①恩格斯这里虽然使用了“城市”一词,但这种“城市…  相似文献   

10.
从文化视角思考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文化沿着人统治自然的方向发展,产生了威胁人和自然界的严重挑战。人类进行“文化性质的革命”必然形成一种新的形式的文化,即“生态文化”。生态文化建立了以“人类和生态共同利益”为中心的价值观,以确保人类社会得以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我国现有城市640个,城市化程度为29%,至2010年将建成1000个城市,使城市化程度达到40%。随着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在城市化进程中,将不仅有城市“量”的增加,也必然会有“质”的提高,也就是城市规模挡次的跃升...  相似文献   

12.
所谓中心城市,我们认为,就是在一个地区的城市群落中对其他城市具有经济上的制约和重大影响作用;同时,某些产业部门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兰州市就是这样的一个城市,是国内的十二个中心城市之一。现就兰州中心城市的形成和作用问题,作如下探讨。 一、兰州中心城市的形成 一般来说,中心城市的形成都有它一定的历史过程。它是随着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就兰州来说,这个城市是古“丝绸之路”的通道。我们所说的河西走廊,其门户就是兰州。兰州自古在经济上是商品  相似文献   

13.
“城市是经济、政治和人民精神生活的中心,是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①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我国社会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城市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加强对城市的研究,已成为学术界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仅就我国城市形象建设问题作初步的探讨。简单地说,城市形象就是人们对城市的看法和评估,是城市与人们之间形成的一种心理关系,具体是指一个城市的内部公众与外部公众对该城市的内在综合实力、外显活力和未来发展前景的综合评价和总体印象。它包括经济、政治、社会、科技、教育、文化、历史等方面,涉及发展规模、发展速度…  相似文献   

14.
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目前有两种呈对立倾向的文化:“兴都文化”与“废都文化”。兴都文化以大力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需要为目标,是以市场经济化,生活现代化,观念更新化,文化国际化,艺术通俗化,传媒大众化为标志的新平民文化。废都文化则视城市为腐化堕落的大染缸,扭曲人性的恶魔王,充满世纪末颓废情绪,以城市消亡,重返田园,恢复旧经济体制和传统生活方式为取向。中国经济向市场经济方向奔流,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其影响不仅重构了城乡格局,造成了一批文化中心城市的崛起和…  相似文献   

15.
信息传递     
“双三角论坛:国际大都市群理论与中国当代城市发展”在沪举行2006年5月13日,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两个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与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联合主办,江苏广电总台新闻中心等单位协办的“双三角论坛,国际大都市群理论与中国当代城市发展”在上海举行本次  相似文献   

16.
罗亚女 《南方论刊》2023,(4):87-89+98
城市乃物质和精神文明的荟萃所在,是民族灿烂辉煌的文化蕴藏之所。习近平总书记每到一座城市调研,基本会强调文化传承保护的重要性。在文化自信的视角下,本文以“好心文化”传承为例,从“根”与“魂”分析“好心文化”培育根基,从“源”与“流”分析“好心文化”历史渊源,从“变”与“常”分析“好心文化”内涵要素,从“承”与“启”角度分析“好心文化”传承路径,以此探究在文化自信视角下“好心文化”及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在以石家庄市为核心构建京津冀城市体系“第三极”过程中,“石家庄市—衡水市”城市链需要得到重视,依托该条城市链可以将石家庄市与济南市连接在一起,衡水市成为石家庄市与济南市间联系的节点。“石家庄市—衡水市”城市链是一条复合城市链,由北链、中北链、中南链、南链等四条城市链组成,在石家庄市、深泽县、衡水市和宁晋县构成的四边形的中央区域内构建中心城镇环,形成“中心环+三角形+一链+一带”构架的中部连接带,将晋州市南端、辛集市西端、宁晋县北端、赵县东端、藁城区东端整合在一起,以“深泽县—宁晋县”城市链为公共边建构“石深宁”三角形和“衡深宁”三角形,在两个三角形的中心分别形成“K芯”构架和“X芯”构架,使得三角形的中心与三边得到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8.
城市业务伴随着农业银行商业化进程迅猛发展,但其发展过程中明显存在着组织上的自发性,经营上的分散性,管理上的滞后性。为此,对城市业务加以系统分析研究,通过把握特点,克服难点,消除误区,调整经营策略,使城市业务向更高层次迈进已成为基层行转轨的重要课题。一、城市银行业务的特点银行业务以经济规模、经济结构为基础,由于城市在国民经济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从而决定了城市银行业务具有自己的经营特征。一是集中性。城市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资金融通中心、资金结算中心、现金流转中心、社会闲散资金滞留中心,…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强调指出,繁荣社区,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和城市人现代化素质,是新时期我国文化发展,特别是城市发展战略中不可忽略的问题,也是城市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江西社会科学》2022,(4):41-49
长江和黄河同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同为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和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以黄河文明为摇篮的中原文化,其核心是一种“政治—伦理”结构,而以长江文明为母体的江南文化,其核心是一种“经济—审美”结构。长江流域城市是长江文化特有的“容器”,沿线城市文化代表着长江文化的最高发展“境界”。长江流域的江南城市形成了两大特点:一是政治中心的“经济化”和“人文化”,二是经济中心的“更经济化”和“更人文化”。江南城市不仅在长江文明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今天长江经济带文化创新的策源地和主平台。江南文化是中国诗性文化的典范形态,代表了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矛盾的智慧,因此必然要成为引领沿江区域文化转化创新的榜样,并在当代长江文化传承保护弘扬中发挥出“龙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