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正西柏坡是全国著名的五大革命圣地之一。1948年党中央、毛主席移驻西柏坡,在这里指挥了震惊中外的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西柏坡位于河北省平山县中部太行山东麓。西柏坡始建于唐代,原名柏卜,民国时始称西柏坡。是解放战争后期中国共产党中央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所在地,是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1958年,因修建水库、革命遗址搬迁。1970年开始,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进行复原建设,复原总面积  相似文献   

2.
从1947年5月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从陕北来到西柏坡,到1948年5月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以及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机关由陕北东渡黄河到达西柏坡,再到1949年3月党中央迁往北平,两年多的时间,使西柏坡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山村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解放战争最关键阶段的战略指挥中心。一段特殊的历史使得西柏坡被赋予了特殊的文化意义——西柏坡精神。毫无疑问,  相似文献   

3.
1949年,在经过近3年的解放战争后;蒋家王朝气数将尽,全国革命胜利大局已定。3月,毛泽东率党中央离开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驱车前往北京。临行,毛泽东曾意味深长地对周恩来说:“进京赶考去!”周恩来答道:“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自信地说:“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会考个好成绩。”“考试”考什么?那就是要经受住执政的考验。这个问题的核心,是能不能掌握好权力,能不能用好权力。在50年后的今天,回顾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历程,总结其经验,对于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水平,以把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带入…  相似文献   

4.
西柏坡是全固著名的五大革命圣地之一。1948年党中央、毛主席移驻西柏坡,在这里指挥了震惊中外的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  相似文献   

5.
“两个务必”是毛泽东同志在54年前向全党提出的拒腐蚀防演变的大政方针与重要思想,是西柏坡精神的核心内容。今天我们来进一步探讨“两个务必”思想的形成、贯彻与实践的历史过程,对于弘扬西柏坡精神,永葆共产党人的革命本色,继往开来,开拓创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两个务必”思想的提出1948年5月,毛泽东到达西柏坡。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战争的最后胜利,将成为执政党,此时,党中央和毛泽东没有盲目乐观,考虑更多的是全国胜利后,如何巩固人民政权和开展经济建设,如何防止、克服骄傲自满情绪和各种腐败现象。在…  相似文献   

6.
1948年5月,中央领导机关在毛泽东同志的率领下,于革命紧要关头迁至西柏坡,开始了在我党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深远意义的西柏坡时期。在这一时期,党中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其创造性的理论和实践在我党历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培育了曾经鼓舞当时革命斗争而且也正在鼓舞当今建设实践的西柏坡精神。如何科学地认识和概括西柏坡精神?其内涵是什么?这是我们今天更好地继承和发扬西柏坡精神所需明确的首要问题。为此,今年6月,省委党校召开了西柏坡精神专题研讨会。会上,广大理论工作者踊跃发言,就西柏坡精神的认识方法及其内涵各抒己见,提供了许多具有启发意义的答案。现摘登部分同志的发言以飨读者,希望能引起同志们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7.
田真 《办公室业务》2010,(10):17-18
1948年,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党已由农村包围城市,开始进入占领大城市,夺取全国胜利在即。在这种情况下,党中央、毛主席向全党提出学习列宁的《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第二章和《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文件,于是在西柏坡开展了政治学习运动。  相似文献   

8.
西柏坡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财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牢记“两个务必”,弘扬西柏坡精神,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使之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9.
凡是到过西柏坡的人都知道,在西柏坡纪念馆内有一块醒目的红底白字展板,上面写着:“一、不做寿;二、不送礼:三、少敬酒;四、少拍掌;五、不以人名作地名;六、不要把中国同志同马恩列斯平列。”这是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根据毛泽东的提议作出的六条规定,是中共中央“进京赶考”前定下的“规矩”。1953年8月,毛泽东在全国财经工作会议上再一次强调了这六条规定:“一曰不做寿,做寿不会使人长寿,主要是要把工作做好。  相似文献   

10.
正1947年5月,中央工委决定入驻西柏坡;7月12日,中央工委在西柏坡正式宣告成立。11天之后,毛泽东即在党内首次宣布:要用5年左右时间(从1946年7月算起)从根本上打倒蒋介石。而在西柏坡,中国共产党仅用1年零10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这一任务。这其中一个决定性因素就是军事上的胜利。其实,战后许多国民党将领提及这一时期国民党政权和军队的土崩瓦解时,几乎没有一个服  相似文献   

11.
1949年3月,党中央离开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前往北京。临行前,毛泽东对周恩来说:“进京赶考去!'’周恩来答道:“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自信地说:“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会考个好成绩。”2002年12月,胡锦涛总书记率中央书记处同志到西柏坡学习  相似文献   

12.
<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党中央立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立足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出的新形势下党治国理政的新的战略思想、战略要求和战略部署。西柏坡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党立党之魂与强国兴国之魂的有机统一体,也是一个博大精深、内容丰富的精神体系。深化西柏坡精神研究,拓展西柏坡精神的研究领域,需要站在"四个全面"的视野下,从以下六个方面着眼用力:  相似文献   

13.
"西柏坡经验"是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时期创造性地运用党的建设、武装斗争、统一战线"三大法宝",在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的实践过程中积累而成的一系列有效做法与宝贵经验的综合与提炼,具有"决胜""转型""辉煌"三个方面的特点。其核心内涵包括:"全面从严,加强党建"的党建经验、"善抓机遇,勇于担当"的军事经验、"动员协商,惠民为民"的统战经验。"西柏坡经验"既是理解中国共产党西柏坡时期成功之道的钥匙,也是对"新中国从西柏坡走来"的内在逻辑阐释。它启示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新的征程中,要以加强纪律为"中心一环"推动全面治党,以勇于担当为前提干事创业,以确保群众利益为赢得人心的根本。  相似文献   

14.
党的作风建设是一个政党永恒的课题。西柏坡时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巅峰时期,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由革命向建设转折的关键时期,是一个具有承前启后意义的历史节点。在这一关键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指挥战略决战和描绘新中国宏伟蓝图的同时,倡导和形成的学风、文风、会风、家风等党的优良作风和传统对于新中国的建设、改革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中国共产党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西柏坡不仅蕴含着丰富的统战历史资源,而且在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史上具有独一无二的历史地位——新中国统一战线从这里走来。着力打造西柏坡统战文化名片,对于深刻把握统一战线"法宝"作用的由来,对于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在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中的重要法宝作用,都将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凡是到过西柏坡的人都知道,在西柏坡纪念馆内有一块醒目的红底白字展板,上面写着:"一、不做寿;二、不送礼;三、少敬酒;四、少拍掌;五、不以人名作地名;六、不要把中国同志同马恩列斯平列。"这是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根据毛泽东的提议作出的六条规定,是中共中央"进京赶考"前定下的"规矩"。1953年8月,毛泽东在全国财经工作会议上再一次强调了这六条规定:"一曰不做寿,做寿不会使人长寿,主要是要把工作做好。二  相似文献   

17.
今年3月,是中共中央机关从西柏坡移驻北京(原为北平)香山60周年。1949年3月,党中央迁移北平时,香山是中央机关的临时驻地。为了保密,对外统称“劳动大学”,还发给每人一枚圆形徽章,上面刻有“七一”两个字,我们习惯称之为“校徽”,作为出入香山大门的通行证。  相似文献   

18.
保持党的纯洁性是我们党在新时期提出的重大课题。2012年新年伊始,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纪委十七届七次全会上专门就保持党的纯洁性问题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保持党的纯洁性,建设坚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西柏坡精神作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革命文化,对保持党的纯洁性具有重要价值。弘扬西柏坡精神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保持党的纯洁性的精神动力,是巩固党的  相似文献   

19.
西柏坡,是党领导的"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在这里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在这里指挥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在这里召开了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从此,中国共产党踏上了建设新中国的"赶考"征程。今天,我们重走"赶考路",重温"西柏坡"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开拓进取精神;坚持依靠群众,坚持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戒骄戒躁的谦虚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相似文献   

20.
正凡是到过西柏坡的人都知道,在西柏坡纪念馆内有一块醒目的红底白字展板,上面写着:"一、不做寿;二、不送礼;三、少敬酒;四、少拍掌;五、不以人名作地名;六、不要把中国同志同马恩列斯平列。"这是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根据毛泽东的提议作出的六条规定,是中共中央"进京赶考"前定下的"规矩"。1953年8月,毛泽东在全国财经工作会议上再一次强调了这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