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浦东,21世纪看北京”——采访北京,记者对这句流行语的含义有了较为深切的感受。  相似文献   

2.
“大北京”经济圈是近两年的一个热门话题,起因于清华大学吴良镛院士主持完成的“京津冀北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2001年10月11日,国家建设部组织评审通过了这个“大北京”规划)。“大北京”规划的核心内容是:把分属北京、天津与河北的京津唐和京津保两个三角地区以及周边的承德、秦皇岛、张家口、廊坊、沧州和石家庄的城市部分地区的城乡规划统筹进行研究。“大北京”规划的基本思路是:以北京、天津“双核”为主轴,以唐山、保定为  相似文献   

3.
谈到管理信息化,人们就会想到,信息化的投入与产出到底如何?人们就会想到“IT黑洞”,于是人们对信息化就裹足不前,拿不定主意。然而管理信息化毕竟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中国企业融入国际化的基本要求。因此,在企业管理信息化中如何来避免“IT黑洞”就成为了管理信息化成败的关键。“IT黑洞”已不是什么新发明,美国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投资约一万亿美元开展IT,结果是蓝领工人减少了6%,产出增加15%,表面上看劳动生产率提高21%,但同时白领却增长了21%,劳动生产率反而下降了6%;不少学者对上述现象进行了分析,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IT黑洞…  相似文献   

4.
李萍 《领导决策信息》2012,(19):32-F0004
2011年3月,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要求“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打造“首都经济圈”,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在内的京津冀地区是实现国家战略的重要地区。由此可见,京津冀一体化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亟待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5.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区域的一体化发展也是大势所趋。走区域联合和协调发展之路,已成为任何一个地方获得经济持续增长的必然选择。自法国学者戈特曼1957年提出“大都市经济圈(带)”概念以来,大都市圈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近几年逐渐形成了“大北京”、“长三角”和“珠三角”这三个最大的  相似文献   

6.
夏仕应 《决策》2001,(1):46-49
在告别“九五”迎接“十五”之际。合肥市政府代表团于2000年12月3日专赴北京,就21世纪合肥发展的若干问题借助“外脑”,就计问策。合肥市政府驻京联络处精心策划组织了这次“问计”活动,邀请了皖籍在京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新闻界人士50多人,共聚一堂,献计献策。现将其中部分发言摘编如下。  相似文献   

7.
潘秀廷 《管理评论》2004,16(10):8-11
继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后.我国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域——“京津冀经济圈”正在形成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专家预测,“京津冀经济圈”将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全国经济发展的重心。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2003年9月.经济学家提出了“京津塘科技新干线”的概念,即以北京、天津双子星为依托,以河北为腹地,打造一条从西山山脉到环渤海、从科技源头到产业发展的真正意义上的科技新干线,使之成为京津冀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的龙头和主干。  相似文献   

8.
上个世纪的“三大件”——70年代是:手表、自行车、缝纫机;80年代是:彩电、冰箱、洗衣机;90年代是:手机、空调、计算机。而21世纪初的十年的“三大件”是:汽车、住房、旅游。2010年至2020年这十年大众的时尚消费是什么呢?当“旅游产业”成为时尚消费时,第三产业(服务业)就可能成为社会主要产业。谁都知道,服务业在中国必然有一个大的发展过程,但具体发展什么?并不是任何人都清楚,且第三产业是一个大范畴,  相似文献   

9.
理想 “大北京规划”——“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明确提出要把北京建设成为“世界城市”。规划认为,发展“世界城市”是全球化时代一个国家或地区获取更大发展空间的战略选择,北京应该借助它作为大国首都的影响,发展成为21世纪的  相似文献   

10.
河北作为沿海大省,在环渤海经济圈中具有其他地区不可替代的优势。“一线两厢”作为总体战略布局,为河北“两环开放带动战略”在区域空间结构和生产力布局上作了进一步的安排,对河北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高度的战略指导意义,确立了河北内外联合开发的完整空间开发模式。“一线两厢”战略与河北环渤海发展战略:协同效应河北实现“三步走,翻两番”的奋斗目标,必须有重点区域、重点部门、重点产业支撑,对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相似文献   

11.
近来,将北京周围地区视为一体的“大北京”概念,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河北已经提出要着力建设京津保、京津唐、京张承三个“金三角”。记者在环京津地区走访时发现,这里与京津的关系已经有从联合走向融合的趋势,经济、社会等方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象不断增加;互为市场、互相支持的产业链越连越紧;北京奥运临近,经济、社会融合的趋势增强,“大北京”经济圈开始显现。 但在走访中也了解到,目前建设“大  相似文献   

12.
三大经济圈的发展特征及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耀 《决策》2003,(9):17-19
20世纪80年代珠三角经济圈崛起,成为中国的第一个高增长区;90年代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经济圈.成为中困的第二个高增长区;21世纪头十年或再长一点的时间,环渤海地区尤其是京津冀北经济圈.有望成为中同的第三个高增长区。目前.在三大城市经济同进一步扩张中面临的共性障碍.就是经济圈内的行政体制分割,各自为政,行政性区际关系削弱着甚至是替代了市场性区际关系,以致经济圈内因地方行政主体利益导向而难以做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及经济融合。  相似文献   

13.
<正> “硅谷”这个高技术王国一直被视为经济快速增长、解决就业的象征。美国拥有200多个高技术园区,但并没有产生200多个“硅谷”。由此可见,“硅谷经验”是很值得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高技术企业学习的。随着21世纪的到来,中国将进入一个“高科技创业型经济”的时代。发展“高科技创业型经济”,需要在全社会“弥漫”一种创业的精神和创新的氛围。因此,中国需要尽快掌握“硅谷经验”的精髓。  相似文献   

14.
徐吉军 《决策探索》2011,(23):21-23
如果说上世纪的中国,是“80年代看广东,90年代看浦东”,当历史的车轮进入21世纪后,毫无疑问,重庆成为全国人民关注度最高的地区:“五个重庆”,唱红打黑,三进三同,民生工程,共同富裕,一连串激浊扬清振奋人心的组合拳,展现出在全球经济危机大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强大生命力。  相似文献   

15.
论重庆“1小时经济圈”生产力布局的总体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庆“1小时经济圈”,就未来的发展形态上看,就是现重庆主城核心区与区域内城市群共同组成的“城市经济”概念。从城市化的起始条件看,产业结构的变化是城市化的前提条件,而城市化进一步带动了产业结构的变化,在经济结构变动中工业化最先影响城市化,其本质都是促进经济要素的集中。从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来看,工业化起步以后,城市化水平一般都高于工业化水平,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工业化和城市化是重庆“1小时经济圈”未来发展的主要内容,研究重庆“1小时经济圈”生产力布局,就应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按照重庆发展总体要求对“1小时经济圈”的定位,结合城市发展,选择重点产业并规划其空间分布,进行科学布局,并以产业政策引导,使这一区域的经济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6.
<正> 自本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以微电子技术为主导的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海洋开发技术等高技术群的蓬勃发展,一大批高技术产业不断深入发展,必将进一步拓展高技术产业的深度和广度,从而形成新时代的高技术产业群。 一、21世纪重点高技术产业群 预计到21世纪,将以光电技术和人工智能为标志的信息技术为前导,以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为标志的生物技术为核心,以超导材料和人工定向设计材料为标志的新材料技术为基础,以核聚变能和太阳能为标志的新能源技  相似文献   

17.
河北环京市县与北京的合作本期“战略思维”栏目继续刊发我们一直关注的环渤海经济圈问题。这一期的特点是几篇文章已经不再是泛泛地从纯理论的高度谈论环渤海或者京津冀一体化,而是更加深入地探讨一些具体的问题,可操作性更强。环首都地区发展课题组的《河北环京市县与北京的合作》就河北环京市县与北京的合作前景、存在问题、合作思路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吴殿廷的《京津冀一体化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孙承平的《京津冀地区的工业技术创新》,河北省社科院、河北省外国专家局联合课题组的《河北省引智工作的战略思考》等文章也就某一具体部门或领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廊坊市信息化发展必须打破行政区域的思维模式,应该从区域经济圈的经济和信息化的协同化着眼考虑,把廊坊城市信息化与“大北京”、“环渤海”区域经济圈的信息化建设相联系,在此基础上形成廊坊市城市信息化发展的总体战略和实施对策。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河北省作为沿海大省,如何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展海洋经济,确立河北省在环渤海经济圈乃至全球的地位,是一个重大的、牵动全局的课题。从河北省海洋经济的资源特点和发展现状出发,提高对海洋经济在河北省经济发展中地位的认识,加大发展力度,对于从根本上提升河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20.
4年前,由著名建筑学家、两院院士吴良镛主持的“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课题首次提出“大北京”概念,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由于在实际操作层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不少专家对“大北京”概念存在异议。10月21日,《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二期报告》对外发布。第一期研究中提出的“大北京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