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过程中,我国居民中出现了收入差距过大、分配不公的问题,成为影响当前社会稳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造成收入分配不公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我国目前的收入分配不公主要表现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等的收入差距过大。政府必须对收入差距进行合理调节,消除收入分配起点的不公,规范分配过程,调节分配结果,防止出现贫富差距过大,实现国民经济快速、健康的增长。  相似文献   

2.
贫富差距对违法犯罪活动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6,自引:1,他引:35  
我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与此同时社会贫富分化的速度也较快。我国社会贫富差距分化既表现在城镇内部差距和农村内部差距上,更突出地表现在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上。实证研究发现,全国居民收入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的拉大都与违法犯罪活动的增多有着密切的相关关系,随着贫富差距的拉大,各种形式的违法犯罪活动特别是侵财性犯罪大量增加。高度重视贫富分化问题,采取措施逐步缩小贫富差距,并培育容忍合理差距的社会文化,是最大限度地减少违法犯罪活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理论和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3.
夏丽华 《决策探索》2003,(12):55-55
一、我国居民贫富差距扩大的表现和原因 现阶段,我国居民贫富差距扩大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二是地区之间收入差距扩大;三是行业之间收入差距扩大;四是不同所有制单位的职工收入差距扩大;五是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差距扩大.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在于:第一,历史条件制约.一般来讲,社会所能提供的生活资料越少,人们为分配这些生活资料形成的矛盾就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4.
媒介焦点     
《领导广角》2001,(4):29-29
面对贫富差距,收入差距过大的4种表现,收入差距扩大应分层对待,“严打”出重拳,陕西:春季“严打”打响,泸洲:重拳“打黑除恶”。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的居民收入差距也不断扩大。这种差距的扩大既表现在城镇内部差距和农村内部差距上,更突出地表现在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上。实证研究发现,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全国劳动力人数的比重、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失业率等变量与全国居民收入差距、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的拉大有着密切的相关关系。高度重视收入差距扩大问题,采取措施逐步缩小贫富差距,并建立健全国家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制度,培育容忍合理差距的社会文化,是最大限度地避免社会动荡,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理论和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大学生贫富差距的状况及其影响.并深入探讨缩小高校学生贫富差距,弱化大学生贫富差距感的对策,提出通过改革高校收费制度和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来缩小大学生经济上的差距.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来缩小大学生精神上的差距。  相似文献   

7.
孙学文 《科学咨询》2004,(13):36-39
城镇居民总体生活水平,已从温饱向小康水平迈进.到2002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达728.5美元,每人每天消费接近2美元.从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的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来看,城镇居民家庭从1978年的57.5%降为37.7%,已从小康向富裕水平迈进.但与此同时,城镇职工、居民家庭收入差距迅速扩大,贫富差距急剧拉开,这种收入差距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我国贫富差距拉大溯源 1.体制和制度原因 (1)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在建立市场经济的各个阶段,不同社会群体获益程度不同,形成了与之对应的相对富裕的某个或某些社会群体,从而与其他社会群体在收入上拉开了差距.从一定意义上讲,谁与市场化进程保持同步关系,谁就有可能"率先"富裕起来.  相似文献   

9.
大多数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普遍出现过收入差距扩大的现象,不断恶化的贫富差距曾困扰着许多国家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许多国家有过惨痛的教训,也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相似文献   

10.
徐学谦 《决策探索》2011,(11):68-69
大多数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普遍出现过收入差距扩大的现象,不断恶化的贫富差距曾困扰着许多国家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许多国家有过惨痛的教训,也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收入分配方面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这显然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增长和和谐社会的构建。本文在客观分析了收入差距拉大的种种表现及原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总体思路及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别是2007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了24.66万亿,比上年增长了11.04%,但是在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居民收入和贫富差距也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无论在个人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城乡还是在不同所有制之间,不同阶层职业之间都存在巨大的差距。本文简单的分析了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表现,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城镇居民总体生活水平,已从温饱向小康水平迈进。到2002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达728.5美元,每人每天消费接近2美元。从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的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来看,城镇居民家庭从1978年的57.5%降为37.7%,已从小康向富裕水平迈进。但与此同时,城镇职工、居民家庭收入差距迅速扩大,贫富差距急剧拉开,这种收入差距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关于职工平均货币工资的差别(1)从国有单位行业平均货币工资来看,最高与最低行业货币工资差距越拉越大。2002年与1978年相比较高低相对差已  相似文献   

14.
高镛 《经营管理者》2013,(19):207-207
<正>一、收入分配存在的主要问题1.基尼系数已越过警戒线。依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自2000年开始,我国的基尼系数已越过0.4的警戒线,并逐年上升。1978年我国基尼系数为0.317,2006年则升至0.496。这意味着,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已突破了合理的限度。虽然基尼系数并不能全面反映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但我国目前收入差距过大已是不争的事实。据资料显示,按联合国标准计算,我国有近2亿的贫困人口,有不少于4亿的低收入群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别是2007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了24.66万亿,比上年增长了11.04%,但是在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居民收入和贫富差距也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无论在个人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城乡还是在不同所有制之间,不同阶层职业之间都存在巨大的差距.本文简单的分析了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表现,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曹明贵 《决策探索》2007,(24):63-64
一、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结构 我国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结构,制约着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速度,从根本上阻碍劳务经济的发展.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一般是指发展中国家传统部门(如农业)比重过大、现代经济部门发展不足以及城乡差距明显的一种状态,是发展经济学对区域经济内部城市与乡村之间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上所呈现的二重性质的称谓.  相似文献   

17.
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但是中国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贫富差距问题,如果不能控制其在合理的范围内,中国社会的稳定将受到威胁,经济的发展也会因此而付出代价。有关这方面的文献也层出不穷,本文从人力资本的角度(主要是教育角度),论证了由于教育投资的非均衡性导致了中国贫富差距,这也是贫富差距出现最主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张玉玲 《经营管理者》2012,(13):149-150
当前我国的贫富收入差距日益显著,西部民族地区是我国最主要的贫困地区,解决其收入差距问题关乎地区稳定、民族团结、西部大开发顺利推进乃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本文以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为例,从马克思主义公平观的角度对该地区贫富差距现象进行分析,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收入分配公平理论为指导,立足于张家川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状,对该县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原因作一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可行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9.
京津冀区域在经济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方面存在很大差距,这种差距有深刻的历史原因,贫富差距如果固化或持续扩大,贫困者从暂时贫困走向长期贫困或者跨代贫困,将会给社会带来一定的风险,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需要在思想观念、经济领域、公共服务领域进行改变和进行深层次的合作,消除风险隐患。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是研究多属性决策中的客观赋权问题,客观赋权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让权重更好的反映指标的数据信息,通过指标权重的大小体现不同指标的重要性大小。基尼系数作为一个反映一个国家或者地区贫富差距的重要指标,在反映不同收入人群的收入差距方面具有很好的表现,根据基尼系数的这个特点,通过计算各指标的基尼系数值来反映指标数据的信息含量和变化情况,通过对指标基尼系数值的归一化得到了指标的基尼系数权重,反映了同一指标、不同对象的差异越大,其权重越大的思想。本文同时对基尼系数赋权法、熵权法、均方差法和极值法等4种客观赋权方法在8种不同的指标数据形式下的权重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基尼系数赋权法具有适用性强、保序性好的特点。此外,基尼系数赋权法的计算也较为简单,增加了其适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