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研究可以引入传播学的视角,从而形成政治传播制度研究的新课题。只有全面、准确地把握传播学中“传播”概念的内涵,才能拓宽传播研究的视野,确立“政治传播制度体系”的研究框架才有理论依托。同时,也应界定“政治传播”与“政治传播制度”的概念。  相似文献   

2.
在政治传播过程中,一定的政治系统中意识形态往往经过媒介形成政治话语体系,在这种转换过程中,意识形态借助于政治话语一定意义上建构和重构了社会中的权力关系。当下中国政治传播中的政治话语,出现一种主流媒体政治话语高度同质化与网络媒介政治话语多样性并存的复杂情势。对此,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不能把多样化的政治话语表达或意识形态的争论看作是社会分裂的象征和表现;二是区分公共舆论和政治话语的同质化;三是不能片面地追求政治话语的单一性,由此造成虚假的社会和谐和统一;四是民族国家的认同不能完全诉诸民族情感和狭隘的民族主义的政治动员,也需要通过不同政治话语的表达或争论达成理性共识。  相似文献   

3.
唐英 《天府新论》2003,(3):108-110
政治信息传播首先是一种组织行为 ,其显然的组织性和明确的目标性 ,使其被赋予了组织传播的内涵。政治信息传播究其实质不过是政治组织所进行的社会化程度极高的组织传播。  相似文献   

4.
网络作为一种政治社会化媒介,是积极先进的变革力量,深刻影响到我国的政治经济环境、社会生活状况和个人的思想观念,影响到人们对待整体政治体系和自身政治角色的认识、情感和评价的导向。因此,研究网络传播的政治特征对政治文化的影响,是推进我国政治社会化进程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5.
张艳丽 《理论界》2009,(3):43-45
在现代社会中,政治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更大程度上依赖于政治的稳定和发展,而政治的稳定和发展又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通过政治社会化传播主导政治文化.而且政治文化的作用又是通过政治社会化方式来实现的,两者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政治文化借助政治社会化的有效途径,传递基本政治信念和政治态度,沟通公民思想,主导政治文化,维持公民对政治体系的忠诚和情感.  相似文献   

6.
"公共性"本质上是一个政治范畴。政治传播是政治信息在政治共同体内与政治共同体间扩散、接受、认同、内化等有机、系统的运行过程。公共性由于其政治品性与政治传播关联。政治传播作为由政治体系、传播媒介与公共舆论三个要素互动所构成的有机过程,其公共性体现在过程、内容和效果三个层面。政治传播过程的公共性是指政治传播是依据公共舆论调整政治活动、谋求公众支持的过程。政治传播内容的公共性强调政治信息在政务公开、政府新闻发布、政府危机管理、政府公共关系等政治活动中的公开传播。政治传播效果的公共性强调民意调查等专业技术能力的提升。新时期,中国政治传播面临转型,急需政治传播的新观念、新话语体系、新运作模式。  相似文献   

7.
论政治修辞与政治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修辞理论的发展经历了规劝说、认同说和认知论三个发展阶段。政治修辞包括五种理论范式:情景修辞、运动修辞、制度修辞、首脑修辞和反修辞。政治修辞是政治传播的手段,服务于政治传播的价值基础。没有恰当的修辞,政治传播就难以有效地进行。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的新闻传播体制同政治制度之间是一种互动、互助的共生关系。1949—1956年间的新闻传播体制与政治制度的高度协同是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形成以宣传员和报告员为骨干,层层沟通联系、覆盖全社会的国家宣传网。集体组织读报、广播大会等制度化的宣传方式将大众传播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在一起,构成了特色鲜明的政治传播体制。  相似文献   

9.
网络技术走过几十年历程,终于进入全面普及阶段.如今,网络这一依托于先进的信息传输技术的媒介载体,不仅给政治传播搭建了一个新的传播空间,并且这一新兴的政治传播,已经对现有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网络政治传播使得公众与上层建筑中掌握权力的政治人物之间,有了响应与沟通的可能,也在公众间搭建了适当可行的沟通渠道,提高了各界人士参与各项政治活动的积极性.网络政治传播不仅是执政党关注的重点,也是与所有普通民众切身利益相关的诉求,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一番全面的、科学的界定与认识.此外,网络政治传播的发展前途未明,我们应该以理论为基础,总结经验教训,启发思维,与时俱进,才能把握其动向.  相似文献   

10.
洪鹏  陈玲 《南方论刊》2009,(12):12-14
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我党在新时期的历史任务。而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小城镇的大众化传播是加快社会主义城镇化建设的理论支撑于必然要求。因此,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与小城镇政治传播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1.
论政治传播有效性的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敏 《兰州学刊》2004,(4):13-15
要提高政治传播的效果 ,必须了解目标受众的情况 ,正确把握受众的接受心理 ,运用注意原理 ,增加对受众的吸引力 ,同时应提高传播息信源的可信度 ,讲究传播技巧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传播思想源远流长,属于政治传播及控制范畴的观念、主张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从信息监控、信息调控及信息规范控制三大政治传播手段来看,古人提出的一些信息控制思想、主张并不逊于现代传播学。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具有阴阳组合特质的话语"一言兴邦,一言丧邦",是中国古代政治传播的纲纽性认识。另外,中国古代政治传播制度与西方学者的"传播制度类型"观是有待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3.
在群体传播时代,情感之于政治传播,既反映群体时代政治传播的复杂性,又为认识这种复杂性提供了可能.作为政治传播主体,政府在传播态度上随传播关系的变化而发生与之相适应的改变.同时,在公众中,个人情感的不可控,使我们更加难以预知政治传播的效果.因此,在政治传播中,寻找熟悉的符号,强化信任,并将这种正面的信任固定下来,形成一种稳定的情感,是我们认识政治传播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4.
政治话语是政治传播活动中的外表性中介。政治传播中的政治话语有霸权、独白、漫谈、妖魔化等特征。当前中国政治传播的政治话语面临一些困境:立场困境,内容困境,形态困境,沉淀困境,传播渠道困境。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提出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新政治话语。"政治治理"将成为新时期中国特色政治传播的轴心或统摄性政治范畴。走出政治话语困境,需要诸多基本的对策:转变政治话语立场,转变政治话语口气,转变政治话语用词,改善政治话语传播渠道。近期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政治话语角度看是一篇彰显新时期中国政治话语体系崭新面貌和品质的范文。  相似文献   

15.
新时代,正确理解政治传播、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的关系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传播理论体系的重要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传播以群众的思想解放作为能动性前提实现了政治传播传者的解放,以群众的根本旨趣作为效果实现的动机促进了政治传播受众的解放,以群众最切近的利益问题作为主要内容推动了政治传播机制的解放。政治传播凝聚社会关系、解放社会思想.为社会主义改革传递着持续动力。  相似文献   

16.
17.
目前学界大多着眼于从传播层面入手讨论政治传播效果,中国古代政治传播却充分展现了政治对于传播效果的制约性影响。首先,建构政治合法性的传播活动必需的议题设定、政治符号选用、政治修辞与政治社会化等环节都要以社会共享的政治文化为基础;其次,良好的政治传播效果还依赖于政治创造的宽松的言论环境,在中央集权官僚体制下这一点尤为必要;最后,国家形象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以明确的国家理念为核心的政治文明特质及其发展水平决定的。认识当代中国政治传播的现实困境及改进途径不能忽视这些政治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进入了一个以社会政治领域深层次改革为重点和难点的新改革时代,政治场域的民主化、法治化及其治理转型已经成了大势所趋,而通过制度创新、体制改革和宪政认同来重新整合和聚合多元化社会、保障改革开放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必然选择.在这个转型过程中,宪法治理始终处于核心位置,并伴随着适应社会政治领域深层次改革要求的“政治传播革命”.这就要求我们开创中国气派的政治传播研究,结合中国实际与改革目标从宪法治理的视角,开创新时期政治传播研究的新境界.本文还进一步探讨了政治传播在未来公共政治场域结构生成中的功能地位,并展望了政治改革与传播革命的耦合与共振机制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政治传播视角下受众参与缺位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系统的和谐、有序运作依赖于传播机制的有效构建,以及传播者与受众的良性互动.但是当前政治形势下,受众参与缺位、参与冷漠现象还普遍存在.针对这一困境和难题,从传播过程的外部变量因素以及信息经济学对受众的内在"心理一行为"逻辑进行剖析,有助于找到问题的症结,实现路径和走向的新探索.  相似文献   

20.
建国后,党在农村的政治传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对于维护农村的政治稳定和政治整合,发动农民的政治参与,以及保证党在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成功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党如何取得这种传播效果的?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大多集中在组织外传播,即对意识形态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