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战国秦汉以来,辽阳向为东北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及至清代,具有直辖城市特点的陪都盛京创置后,沈阳城迅速发展为东北最大的中心城市。本文依据历史文献记录,从中考察和分析清代陪都盛京建置的创新性及其对沈阳城市勃兴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3.
清朝前期,在盛京即今辽宁地区的一片荒凉之地,绽放了一丛艳丽的文化奇葩———以诗歌创作为突出亮点的流人文学。其意蕴深厚,规模庞大,充溢着深沉悲怆的文化情怀,不论思想性、艺术性皆极为可观,这是足令举世震惊的流人文士所创造的奇迹。当年被流放到这里的流人文士,在困厄之中奋发治学,不废吟咏,留下了诗文。他们不仅为完善自我人生,有精彩表现,更为推动与繁荣盛京地方文化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其文学创作别具一格,展示了独具特色的流人文学的风貌,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闪烁异彩的深刻印记。  相似文献   

4.
大凌河马厂是内务府上驷院管理的三大马厂之一,也是盛京两大重要的牧场之一。从顺治年间设置,到宣统年间结束,存续200多年。清代的马政制度比较系统,其组织、牧放、喂养、监督、奖惩都有严格的规定。与清相始终的大凌河马厂在宣统年间因人地矛盾等原因废止。  相似文献   

5.
满族统治者为保持本民族特色,奉行“国语骑射”政策,不遗余力地实施满语文教育,在盛京地区设立了众多的满族学校。同时,建立了翻译考试制度,对八旗子弟学习满语文进行严格考核,满语文的好坏甚至关系到官员的升迁。满语文教育提高了盛京地区满族人民的文化素质,培养了一大批满族文化人才,促进了满汉文化交流,加强了民族间的融合。  相似文献   

6.
7.
清代盛京移民与二元行政管理体制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顺治初年,清朝在盛京先后设立将军、内务府和五部衙门,形成一套旗署管理体制.顺治十年辽东移民招垦令颁布后,又设立奉天府尹衙门,增设州县,形成一套民署管理体制.雍正初年以后,由于移民不断迁入,旗民二元管理体制的矛盾逐渐突出.光绪初年,民人在总人口中已占绝对多数,民署管理权限随之而扩张,二元管理体制已经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因此,从乾隆初年到光绪初年,朝廷为此进行一系列调整,以其缓和旗署与民署的矛盾,提高行政效率.  相似文献   

8.
关于清代盛京、吉林和宁古塔官参局设立的时间问题,学界相关论文认为:盛京官参局设立于乾隆九年前后,吉林官参局最晚建于乾隆二十八年。笔者根据新发现史料,并在此基础上加以研究,得出盛京官参局设立于乾隆二年,吉林和宁古塔官参局设立于乾隆九年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盛京文庙     
文庙,亦称“孔庙”。据史书记载,明代在沈阳中卫城初设儒学,清太宗天聪三年,又在古城东南角修建了圣殿、朝门各三间,极星门一座。康熙年间,几经修缮,并增建了启圣何及东西两底、明伦堂、学宫、照壁、大成门、启圣门以及名宦乡贤洞等。雍正元年,改启圣词为崇圣调。此后,各代多次修聋,使之渐成具有北方建筑风格的文庙。相传,天上的文曲星在东南方,故盛京文庙也建在古城东南。此庙坐北向南,均为青砖大瓦房。主要由大成殿、崇圣词及其配底、墙垣所组成,面积四百三十二方丈。大成殿是祭孔的正殿,面阔五间,为文庙的主体建筑,内供…  相似文献   

10.
有清一代,锦州系辽西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重要的战略地位及优越的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使得锦州的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因此,探讨其地钱庄、粮栈、烧锅、典当诸业的概况,透视清代锦州的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华人时刊》2007,(3):93-93
鹿特丹,荷兰第二大城市,亦是南部最重要的港口。她是欧洲的海运门户,世界上最大的港口“欧洲港”便座落于此。因为港口内陆延伸长达37公里,因此港口的繁忙嘈杂完全没有影响到鹿特丹市区。鹿特丹是二次世界大战后重建的新兴城市,虽然大部分  相似文献   

12.
有清一代,盛京内务府粮庄匿丁、逃丁案频发,庄头、额丁之间矛盾日益尖锐。庄头、额丁作为粮庄的主要组成人员,二者的斗争反映了隐匿于盛京内务府粮庄这一主体背后复杂的粮庄管理制度问题。康熙年间爆发的粮庄庄头王超卓隐匿人口案涉案人数众多,被隐匿人群类型复杂,历时十余年,是盛京粮庄庄头匿丁案的典型代表。通过分析该案,透视盛京内务府粮庄的管理制度弊端和严苛专制皇权下受压迫的底层小人物的生活状况。  相似文献   

13.
近代开埠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是近年备受学界关注的课题,其学术意义与现实价值深得学界共识。我刊分两期刊发有关于此的学术论文。2006年第6期发表的吴松弟、戴鞍钢等先生的笔谈文章,侧重分析论证了近代上海开埠之后对长江流域近代经济文化和城市发展的促动作用,本组樊如森等先生的文章,则侧重于分析、论证天津、青岛、烟台等华北地区沿海城市开埠后对北方、东北及山东地区经济发展、区域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编发这两组文章,旨在引起学术界的讨论与关注。  相似文献   

14.
锦州八景     
锦州是辽西地区历史名城。在这片土地上,山川秀丽,气候宜人,而这美丽的大自然又和锦城的历史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了众多的风景名胜,一直被视为锦州人民的骄傲,其中显著名的锦州八景为:紫荆恻旭、钢水回纹、扬水冬负、凌河烟雨、古塔昏鸦、石堂松雪、笔峰插海、虹螺晚照。一、紫荆朝旭紫荆山位于城东十五华里。据《锦县志》载“紫荆山……,高三里.周围四十里,凌水环绕其下。日初出,若水择日而上,果果然。主山以产紫荆,”故名曰‘紫荆动旭’二、钻水回纹锦水又称锦川,即小凌河。锦水从城西而南,经城府折向东,又转南流入大海。…  相似文献   

15.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锦州皮影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出现新的变化:皮影道具的制作由牛皮、塑料等材料取代了驴皮,皮影戏表演由多人取代了单人,皮影戏表演内容由“熊出没”“小苹果”等现代题材取代了“仙鹤斗乌龟”等传统节目。分析锦州皮影的创新发展之路,对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民间艺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九一八事变后,南京政府坚持不抵抗政策,向国际联盟提出在锦州一带设立“中立区”,企图借“国际参与”阻止日军继续侵略,并得到国联的一定认可.这一计划,因默认了日军对中国东三省锦州以东大片领土的占领,激起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加以美、英、法等国不愿参与“担保”,对日妥协,日本对“锦州中立区”又提出了苛刻要求,结果无法付诸实施,锦州很快失陷.  相似文献   

17.
明清易代,满人尚裘之风流播全国。尚裘之风,不仅表现为裘服用料的多样性,也表现在款式的多样性上,甚至公然破坏了清初制定的服饰制度。这表明,社会风尚的转变,反映了国家权力的变化以及社会流动所带来的冲击。  相似文献   

18.
清代河南集市贸易及其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集市是城乡商品交易的重要场所。它既是城市经济的补充,又是沟通城乡物资交流的重要桥梁。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河南大大小小的集市星罗棋布,定期集市与商铺并举,集贸市场空前活跃。探讨清代河南集市贸易及其作用,有助于对清代河南集市贸易状况的全面了解,并为今日振兴河南经济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在清代, 中国文化出现了一次明显的转向, 一方面是中国文化研究者力求改变宋明以来崇尚空谈的学术风气, 重建社会与思想秩序。另一方面, 则是中西文明之间所发生的大规模的相遇和互动, 这种互动最后以失败而告终。本文旨在证明 :异质文化间的有益互动只能建立在彼此深入理解、以平等身份参与的基础之上, 各种文化形态都应当历史地反思自身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的态度选择。  相似文献   

20.
地方艺文志主要著录本地区之著作,对研究地方历史文化和查考地方文献,对于全面查清全国古代文献资源,意义和作用极大。本文便是在编写《江苏艺文志·扬州卷》基础上撰写而成。文章主要介绍了清代扬州经学家朱泽}云、王懋竑、汪中、王念孙、王引之、任大椿、焦循、阮元、刘宝楠、刘恭冕、刘文淇、成孺(蓉镜)、刘师培等,及他们对经书、经学史研究的著述。文章所列众多的著述篇目,显示了清代扬州经学家的学术成就和在清代学术史、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