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晚唐铨选制度变化与科举及第入幕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金滢坤 《人文杂志》2002,(4):110-116
开元以后 ,选人要升迁中央清望官者 ,需先历州县佐官的原则逐步确立。《循资格》又确立了按选人资历深浅叙阶。在这种情况下 ,及第举人参加吏部铨选艰难 ,迫于铨选制度的压力而大量涌入藩镇。肃宗、德宗对诸使、诸州自择佐官采取了限制措施。此后 ,元和十五年奏、大和三年奏、大和九年奏、会昌二年《加尊号赦文》、会昌五年六月敕、乾符二年南郊赦 ,都在不同程度上放宽了入幕及第举人的考限 ,超资授官 ,为科举出身者入辟使府 ,超资升迁中央次清官、清望官 ,开了方便之门。在中晚唐使府与中央的用人关系方面 ,诸使府辟僚佐 ,各自精求 ,务在得人 ,以重府望。中央需要人才 ,又取自方镇 ,及第举人视朝廷为“日月”、“霄汉” ,并多能迁至卿相  相似文献   

2.
吕留良后人     
石门吕留良号晚村,祖为明淮府仪宾,晚村身际明亡,不能无报韩之思。早岁散金结客,谋迄不就,乃退而应试,旋又弃去。其间以医游江湖,又选录时文所谓“天盖楼”者,若以谋生射利,皆非其本志也。后四十六年曾静案发,晚村与子葆中皆罹戮尸之惨,次子毅中论斩,诸孙戍宁古塔,后又改发黑龙江,隶水师营。章太炎有《书事》一篇,谓晚村行事近侠,  相似文献   

3.
由地方志所见明末社会秩序的变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国16世纪到17世纪前半期编纂的地方志“风俗”项中,时常可以看到编者们基于敏锐的危机意识,所叙述的有南及北全国范围内各种各样社会关系中的秩序变动,而且是剧烈变动的事实。笔者曾经于1978年的论文中论述过这一问题(1)。也就是,注意到作为地方志编者的各地士大夫阶层在“风俗”项的记载中所共同表现出来的深刻认识,将这种记载设定为“社会关系中的秩序”的概念,尝试着进行分析。所使用的地方志中,南方的有万历24年(1596)刊行的浙江嘉兴府《秀水县志》,万历 29年(1601)刊行的浙江绍兴府《余姚县志》,万历33年(1605)刊行的南直隶苏州府《嘉定县志》,万历 40年(1612)刊行的福建《泉州府志》,万历44年(1616)刊行的福建《福宁州志》。北方的则有嘉靖36年(1557)刊行的陕西《庆阳府志》,万历18年(1590)刊、天启元年(1621)补刊的陕西西安府《渭南县志》,万历27年(1599)刊行的山西大同府《应州志》、万历32年(1604)刊行的山西太原府《榆次县志》和万历47年(1609)刊行的山东滨州直隶州《(?)化县志》等等(2)。  相似文献   

4.
晚明文学的先驱——李梦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通行的几种文学史论著(如中科院文研所《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编《中国文学史》、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等)对李梦阳均持否定态度:认为他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代表明代文学的拟古派。这实际上维持了清人(《明史·文苑传》及《四库全书提要》等)以来的观点。日本著名汉学家吉川幸次郎在《中国诗史》中已提出不同看法,高度评价了李梦阳的文学成就。国内有章培恒先生《李梦阳与晚明文学新思潮》一文(1985年在日本发表),亦力纠旧说。本文力图对李梦阳与晚明文学的关系与作用,进行公允的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5.
王徵先生,字良甫,又字葵心,自号了一道人、了一子或支离叟.查继佐在《罪惟录》中为他立传,第一次提出“徵奉天主教,最辟佛事”,教名斐里伯.陕西西安府径阳县人.生于公元1571年(明穆宗隆庆五年),卒于公元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享年七十四岁.他一生仕途坎坷,“直至十上公车,始克博一第焉”.神宗万历二十二年中甲午科举人,到熹宗天启二年,会试得中,登文震孟榜三甲二十二名进士,时年已五十二岁.先后担任了直隶广平府和南直隶扬州府推官.明思宗崇祯四年,因登莱巡抚、天主教教友孙元化的保荐,被任命为山东按察司佥事,监军辽海.不久,由于辽人孔有德等发动了“吴桥兵变”,登州城落入叛将之手,被牵累下狱,巡抚孙元化被杀害,王徵被赦免而归故里,“功名意同石火,胸次一似海天,景天台畔,欲设幽闲居一所终焉.”他受了极沉重的打击,受到了极不公正的待遇,但他并未完全消沉下去.虽自嘲“三碗饱饭后,一枕黑甜余”,但实际上他为自己订下了繁重的功课,汇辑《西儒缥缃要略》一书,每天抄录五七页,以至于“见者每笑白发衰翁,复作青春学子…….然而我固乐此不疲也”.他对  相似文献   

6.
《周易》古义考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周易》“今义”凸显的是一种德性优先的人文关怀 ,而“古义”突出的则是阴阳灾变思想。《易》之“古义”由来已久 ,至汉武帝独尊儒术后 ,由于“今义”被定为官学正统 ,“古义”便逐渐衰微 ,而鲜为世人所知。本文利用新的出土文献 ,对《易》之“古义”的由来与演变进行了辨明和稽考。作者指出 ,西汉以孟、京为代表的“卦气说”当属《周易》古义。西汉“《易》十三家”中 ,起码有八家尚传古义。文章据《淮南子》中的有关资料 ,对帛书《易传》中一直未有确解的“五官”、“六府”、“五正”诸说做出了详细考辨 ,并得出《淮南子》保存有大量《周易》古义资料的结论。作者还依“卦气说”对《淮南子》中先儒一直未明的“八主风 ,风主虫”说做出了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7.
傅梅,明顺德府邢台县人,万历十九年(1591)举人。曾任登封县知县。崇祯中历台州知府,解职归。崇祯十六年(1643)春,殉难于清兵陷顺德之役。梅以才见称,政文兼擅。官登封时,广搜博览,多方考证,纂集有关嵩山地理、历史、人文等史料,撰写《嵩书》十三篇。该书是历史上第一部分类详细、体例完备的嵩山专志。本文根据有关史料,对傅梅的生平和其著述上的成就做了简要的评介,并对史志中记载不详或牾之处进行了考订与辨析。  相似文献   

8.
论《史记》的讽刺艺术及其对《儒林外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实录”精神与“刺讥”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引孔子的话说:“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夫《春秋》,上明三代之道,下辨人事之纪,明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王道之大者也。”(1)司马迁认为,孔子著《春秋》,其目的是要褒善贬恶,“明三代之道,辨人事之纪”;其方法则是不“徒立空言”,而要“附见于当时所因之事。”(2)同时,司马迁在《自序》中还清楚地表明自己要继孔子而著史。我们从对  相似文献   

9.
冯梦龙的宅名长期存在争议。新发现的《寿宁待志》一书中,冯自称:“直隶苏州府吴县籍长洲县人”。这就说明冯原籍吴县,后寓长洲。[据《明史·地理志》记载:苏州城(府)领辖吴县(城西),长洲县(城东)。]明·梅之焕《<麟经指月>序言》中,称冯梦龙三弟兄为“吴下三冯”,冯梦龙为老二。其兄冯梦桂,字若木系明末名画家。冯梦桂(若木)与乌程董斯张字遐周是好友。据董斯张《吹景集》记载: 予(董斯张)入吴饮冯若木斋头酒,(予)次语若木曰:“兄(指冯梦桂)所居葑门,今俗伪为傅音何也?’若木曰:“葑门,《谷风》葑菲之葑……”。  相似文献   

10.
《卷十·顺帝纪》(明二年正月 )辛未 ,镇军将军、雍州刺史张敬儿克江陵 ,斩攸之子光琰 ,荆州平。(中华书局 1974年 10月版点校本 ,第 196页 )按 :“光琰” ,本书《沈攸之传》、《通鉴》卷 134、《建康实录》卷 14、《南史》之《沈攸之传》、《张敬儿传》、《南齐书》之《高帝纪》、《张敬儿传》皆作“元琰”。考元琰 ,沈攸之之长子 ,明元年末 ,沈攸之起兵往攻京师 ,元琰留守江陵 ,至是为张敬儿所杀 ,事详见本书《沈攸之传》及《通鉴》卷 134。此“光” ,乃“元”之形讹。《卷十六·礼志三》晋武帝咸宁五年十一月己酉 ,弘训羊太后崩 ,宗…  相似文献   

11.
丁蓉 《学术探索》2011,(5):94-97
明代南直隶大致包括今天的江苏省、安徽省和上海市,明代南直隶举人人数是明代各大政区的举人人数中最多的。本文通过辑录和考订相关文献,获得了明代南直隶举人的籍贯信息。对举人籍贯按府进行统计后发现,明代南直隶举人分布集中,主要分布于苏州、常州、应天、松江、徽州、扬州6府,此6府的举人中式率较高。而南直隶各府举人人数的多寡,与各府的属县数没有关联。  相似文献   

12.
胡承诺(1607-1681年),号石庄,湖北竞陵(今天门)人,明崇祯举人,人清,隐居不仕,著作多种未能传世.《湖北丛书》有胡承诺《绎志》一书,凡六十一篇,商务印书馆1936年排印单行.  相似文献   

13.
黄仪(第十册第6023页),字子鸿,江苏常熟人。《顺康卷》未考知其生年,将其排在明崇祯四年(1631)出生的作者之中。按:南京师范大学《文教资料》1995年第2期刊夏定域《黄仪传略》,考定其生于明崇祯九年(1636),可从。卒年不详,享年六十余,则去世时约在康熙三十年(1691)至四十年(1701)间。《顺康卷》收其词三首,为《风流子》、《水龙吟》、《踏莎行》,录自《国朝词综续编》、《国朝词综补》。按:钮琇《觚賸》卷一“纫兰词”条云:“若黄子鸿所著《纫兰别集》,风流俊迈,非不可追响东堂,齐踪西麓也。摘取数阕,以见其概。”《觚賸》录其词六首,除上述…  相似文献   

14.
<正> 戴逸、林言椒主编的《清代人物传稿》中由戴文葆撰写的《谭嗣同》一文(以下简称“戴文”)说:谭嗣同“与湖南巡抚陈宝箴之子三立、广东水师提督吴长庆之子保初、四川总督丁宝桢之子惠康,被时人并称为‘四公子’.”①谭嗣同(字复生)、陈三立(字伯岩,号散原)、吴保初(字彦复)、丁惠康(字叔雅)四人,在晚清光绪年间被士大夫们称之为“四公子”或“海内四公子”,这是不错的.但是,“戴文”把丁惠康说成是丁宝桢之子,这就是张冠李戴了.笔者认为,丁惠康之父应当是丁日昌,而不是丁宝桢.  相似文献   

15.
从《武功县志》的编纂义例探究康海的方志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海(1475——1540),明代文学家,陕西武功人,曾与李梦阳、何景明、王廷相、王九思、、徐祯卿、边贡并称为“前七子”,著有《康对山先生集》、《(氵片)东乐府》以及杂剧《中山狼》、《王兰卿》等。《武功县志》是其撰修的一部颇有影响的志书。 康编《武功县志》,成于明正德十四年秋。吕经野、何景明先后为该志作序,盛称“绪理要会,粲然明备”,“覈事显义,用昭劝鉴”,堪称“志之良  相似文献   

16.
清初林云铭喜谈神鬼,又是较有名的诗人。邓之诚先生《清诗纪事初编》卷八有林云铭小传,但云“未详殁于何年”。福州文管会藏有民国三年(1914年)重印乾隆刻本《濂江林氏家谱》,前有康熙十二年(1673年)林云铭序,第二册“射房”有林云铭的家世材料,且详记林云铭生卒年月: “林兆熊,字天泽,煾七子,行十八,郡庠生,号渭庵,以子云铭贵封文林郎、江南徽州府  相似文献   

17.
何景明简论     
何景明(1483年9月——1521年9月)字仲默,号大复,信阳市西郊梅溪村人。十六岁中举人,二十岁中进士,青年时期,颇负才名。李攀龙《赋得何仲默》诗有:“仲默自天秀,弱龄负遐瞩。十六游京邑,艺苑策高足。”顾磷称他:“少有神解,弱冠入京,身不胜衣,驰才长赋,便凌作者”。后被推为明代文学复古派(前七子)的领袖。  相似文献   

18.
论唐甄     
唐甄(1630年,明崇祯三年——1704年,清康熙四十三年)四川达州人,初名大陶,字铸万,后更名曰甄,号圃亭,清顺治十四年举人,曾仕山西潞安府长子县知县,后以逃人诖误去职。著有《衡书》九十七篇,志在权衡天下也,后更名《潜书》;此外,有《毛诗传笺合义》、《春秋述传》、《潜文》、《潜诗》、日记各若干卷。潘耒曾为《潜书》作序曰:“论学术则尊孟宗王,贵心得,贱口耳,痛排俗学之陋;论治道则崇俭尚朴,损势抑威,省大吏,汰冗官,欲君民相亲如一家,乃可为治,皆人所不及见,不敢言者,先生独灼见而昌言之。”潘耒的话得其形似,尚浅乎言之,论学术则唐甄非仅“尊孟宗王,贵心得,贱口耳”,而谈政治更不限于“崇俭尚朴,损势抑威”也。唐甄于《潜书》中有《宗孟》、《法王》诸篇,是潘耒之序“尊孟宗王”说为有据,但当明之季世,人人可以为尧舜,圣人满街走的时代而唐甄独谓阳明子无圣人之德,是唐甄尚未尽囿于阳明之学,他曾经说:  相似文献   

19.
(六)《啸堂集古录》二卷任城王俅(子弁)著谆熙兰年(公元1176年)以前刻本明翻刻本.清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夗湖张蓉镜醉经堂校刻本附《考异》二卷民国振新书社翻明刻本 1921年《百一庐金石丛书》影印明刻本 1922年涵芬楼《续古逸丛书》影印淳熙本  相似文献   

20.
宁夏设府,史载两次。一次是在明朝,一次是在清朝。明初将元所设宁夏路改为宁夏府,旋于洪武五年(1372年)废,洪武九年(1376年)置宁夏卫。对此史载无异。但清朝雍正年间又改卫为府,史载却不同。《宁夏府志》卷二“地理沿革”记载:“元灭夏置宁夏路,立总管府。明初设宁夏府。洪武五年废,九年改置宁夏卫。后又增前后中左右共五屯,隶陕西行都司。国朝初因其旧,顺治十五年,并前屯卫入宁夏卫,并中屯卫入右卫,隶宁夏道。雍正三年,改为府县,领州一县六。”《清世宗实录》卷二十五载:“雍正二年十月丁酉,陕甘总督年羹尧奏言:甘肃之河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