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民社会培育的法治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社会问题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普遍关注的重要研究课题。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国内外有关公民社会理论的讨论日益深入,但从多学科交叉与融合中展开现代公民社会起源与当代中国公民社会建构问题的研究论著并不多见。把历史、理论与现实三者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分析现代公民社会起源与公民社会历史变迁,总结公民社会形成与发展的经验教训,以推动我国“和谐公民社会”,乃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构的自觉实践,这对人文社会科学探索学科创新,从而更好地发挥人文社会科学的社会实践功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无疑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本刊为此组织了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等不同学科领域的中青年专家,就现代公民社会起源与当代中国公民社会建构问题展开讨论,以期推动该问题的研究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公民社会”在当代中国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社会问题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普遍关注的重要研究课题。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国内外有关公民社会理论的讨论日益深入,但从多学科交叉与融合中展开现代公民社会起源与当代中国公民社会建构问题的研究论著并不多见。把历史、理论与现实三者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分析现代公民社会起源与公民社会历史变迁,总结公民社会形成与发展的经验教训,以推动我国“和谐公民社会”,乃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构的自觉实践,这对人文社会科学探索学科创新,从而更好地发挥人文社会科学的社会实践功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无疑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本刊为此组织了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等不同学科领域的中青年专家,就现代公民社会起源与当代中国公民社会建构问题展开讨论,以期推动该问题的研究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3.
公民社会问题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普遍关注的重要研究课题。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国内外有关公民社会理论的讨论日益深入,但从多学科交叉与融合中展开现代公民社会起源与当代中国公民社会建构问题的研究论著并不多见。把历史、理论与现实三者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分析现代公民社会起源与公民社会历史变迁,总结公民社会形成与发展的经验教训,以推动我国“和谐公民社会”,乃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构的自觉实践,这对人文社会科学探索学科创新,从而更好地发挥人文社会科学的社会实践功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无疑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本刊为此组织了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等不同学科领域的中青年专家,就现代公民社会起源与当代中国公民社会建构问题展开讨论,以期推动该问题的研究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4.
邹诗鹏 《社会科学》2023,(2):5-12+32
社会理论不只是社会学学科的一个领域,而是整个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马克思开创了批判的社会理论传统,进而也开创了整个古典及现代社会理论,并在国家学批判以及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基础上开创了现代哲学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有其哲学性质及其总体性,体现着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以及新唯物主义实践观的内在统一。在马克思那里,社会理论具有非学科性或跨学科性,但其从属于“人的科学”且系唯物史观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运用,因而有必要适应现代诸多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并形成相应的学科形式。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不宜被看成是社会学或哲学或史学之下的学科,而应被看成是整个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并要求在具体社会科学学科中具体化。是否能够将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资源有机地纳入人文社会科学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质量、创造性以及自我革新能力。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视域下的“生态新人”是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价值取向与目标愿景相契合的“绿色公民”或“社会主义新人”,具有政治思想立场上的坚定性、生态保护意识上的积极性、生态活动实践能力上的成熟性。在基本意涵上,“生态新人”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与“时代新人”重要论述相结合的理论产物,是对社会主义事业不断适应新的时代境遇、迈向更高社会文明层次的现实要求的理论回应,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人民性。在理论基础上,“生态新人”具有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探索理论与实践、当代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理论三方面基础,呈现出理论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结合。在培育进路上,“生态新人”需要环境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交互、环境公民社会建设范围与力度深化、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教育的积极推进三个方面协同作用。经由三维论析,“生态新人”及其培育工作对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意义将得到清晰呈现。  相似文献   

6.
《文史哲》2006,(6)
<正>自2001年基地成立以来,“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结项和在研的国家级和部省级项目约20多项。一、在研项目主要有(1)现当代中西艺术教育比较研究(曾繁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2)儒、释、道的生态观与审美观(陈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中国审美文化民族性的现代人类学研究(仪平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中国当代文化产业与审美文化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陈炎王德胜,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项目)(5)文艺美学的学科定位和发展趋势研究(王杰仪平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项目)(6)当代全球化语境中的中两文艺美学比较研究(冯宪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项目)(7)美育当代性研究(杜卫王汶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项目)(8)中国文艺美学学术史研究(曾繁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项目)(9)文艺美学与美学、文艺理论、艺术哲学、部门艺术美学的关系研究(马龙潜,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项目)(10)中国古典文艺美学的现代价值研究(蒋述卓,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项目)二、已经结项的项目主要有(1)两方文论影响下的我国新时期文论的发展与有中国特色文艺理论体系建构研究(曾繁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现代性追求与中国文学理论建设的民族性(谭好哲,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当代中国文艺学的整体结构特性与逻辑发展研究(马龙潜,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中国审美文化史”课程实验及软件开发(陈炎,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5)美育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曾繁仁马龙潜,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项目)(6)文艺美学基础理论问题和体系构架研究(谭好哲周来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项目)  相似文献   

7.
刘士林 《学术界》2007,4(1):255-261
都市文化研究是在以“国际化大都市”与“世界级都市群”为中心的都市化进程中,通过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建构、理论研究与实践需要的紧密结合而形成的一门世界性前沿学科。当代中国城市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重物不重人”问题,是相关研究过渡到都市社会学、都市文化学、都市美学、都市传播等领域的原因。中国当下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与其重政治-经济层面而轻社会-文化层面直接相关。都市文化研究本身肇始于全球席卷全球的都市化进程,并随着中国不断加速的城市化进程而明确了研究对象与应用范围。在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快速城市化背景下,都市文化研究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应对各种城市社会与文化问题,提升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推动城市文明与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社会资本是现代公民社会兴盛的基础。社会资本在现代公民社会兴盛的过程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即社会资本直接地促进现代公民社会的形成、维系与繁荣,社会资本通过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间接地促进现代公民社会的发展与繁荣。我们的研究是对以往公民社会研究中忽视"文化因素"这一偏差的一种纠正,无疑将开拓公民社会研究的视野,推进公民社会的研究与理论建构,同时也将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公民社会"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消费时代的价值期待,是媒介生态学研究领域内重要问题.本文阐释了波兹曼《娱乐至死》的理论内涵,梳理了西方人文思想领域诸多大家对消费社会娱乐化问题的反思;结合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进程,进一步探讨了“泛娱乐化”现象产生的根源、问题及其危害;面对消费时代的到来,媒介生态学更应重视人文取向与价值建构,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不断解决技术发展中的人文价值认同与生态学关怀.  相似文献   

10.
自然科学印社会科学是同等重要的。自然科学好比是社会和人类进步的“硬件”.社会科学好比是社会和人类进步的“软件”。计算机水平高低,往往“软件”的水平比“硬件”水平更重要。我认为,我们的社会科学工作很重要,肩负着重大的责任,推动历史的发展和大庆二次创业,引导全市人民走向富裕之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完全可以相提并论,是非常重要的。社会科学研究的领域十分广阔,我想到的当前有这么Ic个问题.希望很好地研究。一、关于如何学习掌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是社会科学研究最重要的任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相似文献   

11.
从社会领域的角度来看,"合法性"问题指代的是社会制度、规范与秩序本身的正当性及其社会认同程度,其基本范畴包含五个层面的内容;公民意识的培育是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意识形态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当代中国社会的现状来看,公民意识的增强对其社会领域内诸多"合法性"的建构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为其提供思想基础与民主实践的动力.  相似文献   

12.
在西方社会学理论研究中,对涂尔干存在着截然不同的解读,既有主观主义的功能主义、建构论的评论,也有客观主义的结构主义、机械论的批评,可以概括为实在性与建构性这样一个问题,或称“涂尔干问题”。作为古典社会学的奠基者之一,涂尔干对其时代的现代性巨变以及随之而来的现代社会作了深入思考,形成了社会学理论的独特表达,即使是他的理论“剩余”和思想“残篇”,也展现出奠基者思想源头的丰富性。随着现代进程的继续,社会的自然系统与人文系统仍在进行新的重组和深入互构,特别是当代科学技术创新推动的技术化、智能化,使得社会世界的实在性与建构性再度显示出重要意义。这些都赋予了“涂尔干问题”新的含义。  相似文献   

13.
《东岳论丛》2016,(1):24-39
道路问题是第一位的问题、根本性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构,从本质上说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规律的深入揭示和内在逻辑的科学说明。在中国道路形成与发展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中,蕴含着一系列内在逻辑关系,从而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彰显着中国道路发展的内在规律。主要逻辑关系是:历史起源与逻辑起点、学理传承与时代超越、传统依赖与传承创新、本质特征与精髓真谛、现实基础与现代指向。逻辑即思维和认识的规律。深入揭示和科学定位中国道路的内在逻辑关系,是进一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工程。  相似文献   

14.
近四十年来,中国以独特的道路和方式实现了大国崛起,制度安排、社会结构、发展路径在很大程度上溢出乃至颠覆了基于西方历史经验得出的社会科学结论。伴随着这一历史性的变化,一方面是西学范式和框架对于中国经验与现实的解释效能愈见式微,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各领域渐次转向尊重自身的事实和特点,提出了从学理上发现并阐述“真实的中国”、锻造尊重本土经验的理论模型的新时代课题;另一方面,中国也亟需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与其经济实力和地位相匹配的思想、学术、文化领域的话语权与软实力。正是在此时代背景之下,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要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提炼出带有中国标识的概念范畴。“讲话”发表之后,经过人文社会科学界的新努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工作已经初见成效。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创造性转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全面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构,无不标示着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本土化的新进展。从话语体系构建的视角来看,上述探索只不过意味着破题立论,一系列涉及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构的重大话题亟待展开。有鉴于此,在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办公室的指导下,山东大学《文史哲》编辑部于2018年夏初主办了以“如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为题的专题研讨会,以期推动相关探讨向纵深发展。本期推出的这组笔谈,即属此次专题研讨会的部分成果。  相似文献   

15.
近四十年来,中国以独特的道路和方式实现了大国崛起,制度安排、社会结构、发展路径在很大程度上溢出乃至颠覆了基于西方历史经验得出的社会科学结论。伴随着这一历史性的变化,一方面是西学范式和框架对于中国经验与现实的解释效能愈见式微,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各领域渐次转向尊重自身的事实和特点,提出了从学理上发现并阐述“真实的中国”、锻造尊重本土经验的理论模型的新时代课题;另一方面,中国也亟需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与其经济实力和地位相匹配的思想、学术、文化领域的话语权与软实力。正是在此时代背景之下,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要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提炼出带有中国标识的概念范畴。“讲话”发表之后,经过人文社会科学界的新努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工作已经初见成效。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创造性转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全面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构,无不标示着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本土化的新进展。从话语体系构建的视角来看,上述探索只不过意味着破题立论,一系列涉及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构的重大话题亟待展开。有鉴于此,在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办公室的指导下,山东大学《文史哲》编辑部于2018年夏初主办了以“如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为题的专题研讨会,以期推动相关探讨向纵深发展。本期推出的这组笔谈,即属此次专题研讨会的部分成果。  相似文献   

16.
近四十年来,中国以独特的道路和方式实现了大国崛起,制度安排、社会结构、发展路径在很大程度上溢出乃至颠覆了基于西方历史经验得出的社会科学结论。伴随着这一历史性的变化,一方面是西学范式和框架对于中国经验与现实的解释效能愈见式微,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各领域渐次转向尊重自身的事实和特点,提出了从学理上发现并阐述“真实的中国”、锻造尊重本土经验的理论模型的新时代课题;另一方面,中国也亟需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与其经济实力和地位相匹配的思想、学术、文化领域的话语权与软实力。正是在此时代背景之下,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要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提炼出带有中国标识的概念范畴。“讲话”发表之后,经过人文社会科学界的新努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工作已经初见成效。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创造性转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全面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构,无不标示着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本土化的新进展。从话语体系构建的视角来看,上述探索只不过意味着破题立论,一系列涉及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构的重大话题亟待展开。有鉴于此,在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办公室的指导下,山东大学《文史哲》编辑部于2018年夏初主办了以“如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为题的专题研讨会,以期推动相关探讨向纵深发展。本期推出的这组笔谈,即属此次专题研讨会的部分成果。  相似文献   

17.
近四十年来,中国以独特的道路和方式实现了大国崛起,制度安排、社会结构、发展路径在很大程度上溢出乃至颠覆了基于西方历史经验得出的社会科学结论。伴随着这一历史性的变化,一方面是西学范式和框架对于中国经验与现实的解释效能愈见式微,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各领域渐次转向尊重自身的事实和特点,提出了从学理上发现并阐述“真实的中国”、锻造尊重本土经验的理论模型的新时代课题;另一方面,中国也亟需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与其经济实力和地位相匹配的思想、学术、文化领域的话语权与软实力。正是在此时代背景之下,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要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提炼出带有中国标识的概念范畴。“讲话”发表之后,经过人文社会科学界的新努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工作已经初见成效。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创造性转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全面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构,无不标示着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本土化的新进展。从话语体系构建的视角来看,上述探索只不过意味着破题立论,一系列涉及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构的重大话题亟待展开。有鉴于此,在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办公室的指导下,山东大学《文史哲》编辑部于2018年夏初主办了以“如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为题的专题研讨会,以期推动相关探讨向纵深发展。本期推出的这组笔谈,即属此次专题研讨会的部分成果。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成立6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现有的全球发展观念,对各种西方理论和学说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为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为回应时代的挑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推动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体系的建构,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先后与西北大学、黑龙江大学联合举办了第三届中国社会科学前沿论坛(2009年9月,西安)、第四届中国社会科学前沿论坛(2010年8月,伊春),围绕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当代建构这一话题展开讨论。根据两届论坛的研讨情况,我们组织了这组专题文章。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吴晓明教授认为,中国学术话语体系之当代建构的核心之点在于:当今的学术话语如何能够深入于我们的历史性实践所开启的特定内容之中,从而使这样的内容能够被真正的思想所把捉,并能够以学术的方式被课题化。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学科是以“政治人”作为人性基础,而随着社会建设的深入推进,时代主题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也发生了从“政治人”向“社会人”的转向.实现这一转向的理据在于人的社会性能够把人性的其他内容统一起来,包含公民社会的基本价值结构,消除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错位.因此,“社会人”能够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建构提供人性根基.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快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构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已成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内在要求。中国自主的政治哲学知识体系是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有机构成部分。探索和推进中国自主的政治哲学知识体系建构,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和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环节。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的兴起和发展是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下,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伟大创造中进行。坚实的实践基础、开放的理论框架、丰厚的理论资源以及突出的时代问题决定了当代中国政治哲学有着自己的学科总问题、理论框架和独特的概念范畴,这为建构中国自主的政治哲学知识体系奠定了基础。站在人民至上的立场,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矛盾原理,建构适切当代中国现实的正义原则是建构中国自主的政治哲学知识体系的重要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