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是读者对作品进行的审美体验。鉴赏者要充分发挥审美体验的能动性,对作家“一度体验过的感情”进行二度体验、二度创造,才能用心灵去感受诗歌深层的“不在文字”的意蕴。  相似文献   

2.
论审美接受与意境的再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典诗歌意境是一个开放的整体,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由无限多相互作用的意境再生状态构成.意境再生状态即是读者在欣赏中生发的审美心意状态,以内视觉图景为标志.再生状态是诗人与读者的共同创造,由文本物理场与读者心理场相互作用而成.  相似文献   

3.
简要介绍了音乐表演中一度创造和二度创造的基本含义及其相互关系,从音乐美学的角度阐述了音乐表演中进行二度创造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并结合具体作品分析了真实性与创造性的统一、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对音乐表演中二度创造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诗歌翻译是艺术的二度创作,其难度很大.唐诗翻译更是让人望而却步.一是唐诗的古汉语比较难懂,二是诗歌的隐喻特点,三是诗歌英语难以驾驭.为了当代英语读者欣赏唐代杰出人民诗人白居易的亲民思想和朴素的诗歌风格,同时也为了彰显当代英语学人的历史责任,经过英译白居易诗文100首之后,总结、归纳和讨论白居易诗歌翻译策略、经验和困惑就显得有意义和有必要.  相似文献   

5.
词汇辞格指的是运用词和词组的转义来加强语言描绘表现能力的一种修辞方法。它能赋予事物对象具体的特征,从而让读者产生直观表象,创造出打动人心的艺术形象。本文主要分析叶赛宁诗中的词汇辞格运用,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位杰出诗人的诗作,提高我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6.
文学传播中的价值创造和文学接受中的价值实现,是继文学价值初始创造之后文学价值生成的两个重要环节。文学传播不仅仅是对文学价值的简单传递,更是传播者依托各级媒介对文学形式价值和内容价值的二度创造活动。文学价值实现是一种受读者"前理解"制约、以对话方式展开的复杂机制,其中包含着读者对文学价值的三度创造。  相似文献   

7.
朝鲜诗人李德懋善于运用比兴手法营构诗歌意象,它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创造具有联想性的复合意象,以唤起读者压抑在心灵深处的经验并与诗人作互诉及共鸣;二是创造具有实感性的复合意象,使其诗作体现绘画性特点,十分逼真地描写物象的形状与色彩;三是创造具有含蓄性的复合意象,以极其有限的"露"表现最为深远的"藏"的内涵,藉此表现人的内心世界,或造成令人省悟的境域。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欣赏活动中的文本、读者、过程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考察。认为文本作为情感载体和蕴藉话语系统 ,为欣赏活动的创造性提供了合理的依据和动力 ;读者的主体性、个性特征 ,使其具有了开启文本无限性的创造性 ;在欣赏过程中 ,通过读者与文本的互相作用 ,在读者的内化和移情中复活了文本的生命、超越了作者的意图。因此 ,文学欣赏活动是一种进行审美开拓、实现增值的创造活动。  相似文献   

9.
从倡导“诗体大解放”、主张白话诗,到有意制造新、旧诗对立以提倡新诗,胡适对旧体诗的态度存在矛盾之处。归根结底,“旧诗”概念本身带有断裂意味,其两层意涵也常被混用,呈现出在概念收紧与放松之间的游移。“五四”以来,新诗集出版一度风行,借助现代传播条件,诗人与读者、诗人与评论家、诗人与诗人之间增进对话与互动。新诗诗人们对诗歌情感与读者共鸣的追求,不仅激励他们尽情释放自然的真情,也使其落入对新旧诗体分野与诗人身份认同的迷茫之中。  相似文献   

10.
钢琴演奏浅议李玮作为表演艺术的钢琴演奏,既是作品与听众(即创作与欣赏)的“中介”,也是创作目的的完成和实现。优秀的钢琴作品,只有通过成功的演奏,才能把“潜在”的美,诉诸听觉,呈现出美的光环。因此,把作曲叫做一度创作,演奏称为二度创作。演奏在音乐生活中...  相似文献   

11.
文学是人类为自己创造的一个精神乐园.可以让欣赏的人得到精神上的享受.而创造这样一个精神乐园的人也是为了逃避现实中的种种无奈,使自己的心灵得到抚慰.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约翰·济慈就是这样的一个创造者.  相似文献   

12.
浅谈扬琴音色美的创造苏燕扬琴演奏艺术是通过扬琴演奏者心身与乐器的相互作用来完成音乐艺术的“二度创造”的。演奏者在为听众创造扬琴音乐美感享受的同时,也渲泄自我的内心情感,从演奏和欣赏的过程中获得美的享受,达到精神愉悦和艺术理性的满足。每个演奏者都在作品...  相似文献   

13.
文学名著总是不断被人欣赏的,欣赏者一方面在前人评价的影响下阅读欣赏,另一方面由于时代社会的原因,欣赏者对前人的看法会补充、批判、纠正:欣赏是纠正误差的过程。读者一次次欣赏过程是一次次审美感受、经验的积累过程,它不断改进欣赏者的素质,使其欣赏愈敏锐、愈精细:欣赏是创造欣赏者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典籍注释是注者运用书面语进行的单向性一度转换传意或二度转换传意的行为。此行为包括作者、注释者、注本读者三个基本构成单位,由典籍作者、典籍文本、注者、注释文本、注本读者、语言文字、传意的环境七个要素构成。典籍注释具有传意的异时性、沟通性、复杂性、传意转换性、所传信息多样性、语种单一性、行为主动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5.
文体学十分关注文学语言的变异。美国诗人卡明斯一向以对语言文字进行大胆革新而闻名,他的诗歌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作为诗人的卡明斯,在诗歌创作中,刻意追求一种绘画的效果,因此,读者在读他的一些诗时,可以从文体学的角度,以欣赏绘画的眼光去理解它们。  相似文献   

16.
英国玄学派代表诗人多恩诗歌具有如下艺术特色 :理性与感性相结合 ,激情与哲理相并重。多恩诗歌建构的情感张力能使读者在欣赏过程中经过多重审美感受的整合 ,体味到玄远的诗境  相似文献   

17.
诗歌是抒情性极强的文学形式,它承载着诗人的情感诉求,读者的欣赏过程也是心灵感应的过程。诗歌有别于其他文学形式,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其语言的特殊性。作为一种经过锤炼的话语,一种浓缩的书写形式,诗歌自有其创作的规律。诗人创作手法就是理性思维的体现。蒙太奇将诗歌中的意象群组合在一起,它连接了诗歌的感性和理性两因素。  相似文献   

18.
吟游诗人观可谓是惠特曼之诗歌创作之根基及精髓,这一观念对文学作品的构思与写作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性及现实指导意义。吟游诗人观之具体体现涵盖着隐喻化概念,两者息息相关,交融相承,构成了文学作品创作之完美篇章。本文将对其吟游诗人观之基本概念、对文学作品创作的重要性、与隐喻化概念的关系等进行简要的阐述及探讨,旨在点明惠特曼是自由、民主、大自然以及普通生活的热爱者及其歌手,让读者了解其文学作品所具有的丰富思想、文化、时代内涵,达到让读者拓展自己内在的文化心理空间以及提高对生活及文学作品美之欣赏之目的。  相似文献   

19.
美术欣赏和美术创造,是美术活动最集中、最典型的表现形态.本文依据美学的一般理论,时美术欣赏的概念作了简要的论述,结合从实际进行欣赏的角度对美术欣赏的性质,从二个方面围绕欣赏对象和欣赏主体之间的关系,进行详细的分析评述.  相似文献   

20.
陌生化手段的运用增加了诗歌《荒原》的美感,同时也增加了读者理解该诗歌的难度。艾略特在《荒原》中主要采用了两种陌生化手段,一是寓其意于神话故事,二是寓其意于宗教故事。艾略特借助神话故事和宗教故事中描述的世界生动描述了一战后濒临崩溃的荒原式的西方文明,表达了他对西方现代文明发展的忧虑。探究诗人在《荒原》中引用神话故事和宗教故事的真意,可以突破陌生化手法给该诗歌设置的理解障碍,让读者在欣赏该诗歌形式美的同时准确把握该诗歌的真实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