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我国古代盛名卓著的《伊州》乐舞,是唐中叶时期由西凉府都督盖嘉运进献给长安朝庭的.由于伊州古属凉州府管辖,所以被列入宫廷十部乐《西凉乐》部中。宋王灼《碧鸡漫志》云:“《凉州》、《甘州》、《伊州》,《西凉乐》也。”《伊州》进入长安后,受到了中原人民和各届人士的喜爱,得到了广泛的流传。但经唐末及五代的战乱,这一优秀乐舞艺术、没有保留至今。令人幸慰的是,在今甘肃敦煌石窟资料中,保存着唐乐谱二十五首,其中有两首为《伊州》和《又慢曲子伊州》.关于《伊州》是怎样产生,隶属哪种民族风格,以及当时所起到的作用,流行,传播等问题、是值得深入研究的.本文将对伊州地方的民族、地域,文化背景分三个方面进行考证,其目的是为解读唐代遗谱提供点滴线索.  相似文献   

2.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中空前强盛的时代,也是继承魏晋六朝文化向前发展的时代,也是中外文化交流频繁、文化高度繁荣的时代,更是我国诗歌史上辉煌灿烂的时代。唐诗的发展繁荣固然有诸多因素,但与当时文化艺术的繁盛也有密切关系。本文拟从唐代诗人与音乐这一层面来考察唐诗的繁荣与文化艺术的关系一唐代的音乐继承了隋代而又有所发展。隋代的《九部乐》,即:《清商》、《西凉》、《天竺》、《高丽》、《龟兹》、《安国》、《疏勒》、《康国》、《文康》,唐初完全继承。随着国势的安定,社会的发展,国内各民族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加强,中外  相似文献   

3.
唐代乐舞文化与乐舞诗综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唐代文化气势恢宏昂扬,内容博大精深,而诗歌和乐舞尤为中国古代文化史上不可逾越的两座高峰,海纳百川的胸襟与兼收并蓄的文化促使唐代宫廷乐舞诗、西域乐舞诗、边塞乐舞诗及游宴乐舞诗盛极一时,上至王宫贵族,下至文人雅士,观舞赋诗蔚然成风。双峰合壁的乐舞诗拓展了唐代诗歌创作的视域,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艺术景观。  相似文献   

4.
辽建国后 ,在乐制方面继承了唐代十部乐的传统 ,形成了既融合了西域、渤海、汉及契丹先源民族鲜卑、乌桓等各种音乐样式 ,又具有自己民族独特风格的乐舞形式。辽代契丹人的乐舞 ,按作用可分为三类 ,即娱神、娱人和自娱 ,从中透视出契丹人对生命和生活的热爱 ,对艺术和美的追求  相似文献   

5.
辽代宫廷教坊乐借鉴并承袭了我国古代的礼乐制度 ,在使用上有严格的规模和规定。在内容和形式上 ,融合并借鉴了其先源民族、西域民族及中原汉民族乐舞艺术之精华 ,又继承了本民族乐舞艺术传统 ,从而形成了集民族性、地域性、与中原文化的相通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可乐》2007,(8)
唐代白居易《西凉伎诗》云:“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贴齿。”这里的“金镀”是描写艺伎化妆的情景。  相似文献   

7.
高句丽民族是擅歌善舞的民族。其乐舞形式与艺术造型 ,在春秋战国时期便流行各国 ,尤其在吴越国境内。两汉—南北朝时期盛行于东南沿海地区的白鹤舞、白纟宁舞、拂舞等艺术形式 ,对高句丽乐舞有着深刻的影响。高句丽的乐舞中头戴鸟羽之俗与吴越文化的关系更是千丝万缕。中国东南沿海的吴越文化与高句丽民族文化关系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8.
唐代是我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也是音乐发展史上的极盛时代。文学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唐代乐舞艺术的盛况,也必然反映到诗歌创作中,因而唐诗中出现了大量以音乐、舞蹈为题材的诗篇。其中,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乐舞诗,无论从数景上或是描写的具体性、深刻性方面,都大大超越他的同时代人,而放出光辉的异彩。  相似文献   

9.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唐代的舞蹈艺术闪烁着灿烂夺目的异彩,艺术成就达到了举世瞩目的高峰。在《全唐诗》中涉及或描写封建社会舞蹈的诗篇,计有三百五十余首,诗中“乐舞之妙,在于进退屈伸,离合变态。”这些诗艺术地再现了唐代舞蹈的整个面貌。其中,既有健舞、软舞,又有巾舞、巴渝舞、白纻舞,还有字舞、花舞和兽舞……。真是舞种繁多,斗奇争胜,千姿百态,五光十色。下面仅就唐诗中用文字记录下来的几种舞蹈艺术形象和舞诗的艺术表现手法,谈谈肤浅的认识和体会。  相似文献   

10.
唐前乐舞诗最多的是梁朝,为唐代乐舞诗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借鉴。但与唐朝尤其是中唐乐舞诗相较,梁朝乐舞诗在描写对象、功能和写作目的三个方面与唐代均有较大的差异:即从梁朝乐舞诗的单纯描摹舞姿舞容的咏舞女变为唐朝的注重乐舞效果的赞舞艺,从梁朝的审美娱乐功能发展为唐朝的陶情、悟道、政治教化等多重功能,从描摹外物到抒情言志。实际上表现了两者一为娱乐一为礼乐的不同。  相似文献   

11.
敦煌220窟《东方药师经变画》是唐代乐舞场面最具代表性的壁画。壁画中呈现的乐队及乐器组合,反映的是在继承秦汉乐府音乐的基础上,经北朝以来吸收大量外来音乐而形成的燕乐。这种带有浓厚西域音乐文化色彩的乐队和乐器组合,可能常用于胡旋舞这种舞蹈形式中。胡乐、胡舞在唐代融入中国乐舞之中,最终形成具有特色的唐代音乐文化。  相似文献   

12.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曾两度从军边塞,远赴西域,写了许多描绘塞外风光,反映边塞将士戎马生活的诗篇,成为唐代边塞诗派的杰出代表。在岑参的边塞诗中,有三十多首是他远赴西域路经甘肃时写的。这些诗篇有的写得气势雄伟,奇丽奔放,有的写得朴素优美,悲凉苍劲,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唐代甘肃的政治、军事形势,描绘了奇特壮丽的边塞风光和风土习俗,抒发了戍边将士为国从戎,保卫疆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英勇气概。阅读这些诗篇,我们不仅可以得到艺术享受,而且可以了解唐代甘肃的  相似文献   

13.
唐代西域史研究的重要成果─—《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评介荣新江1992年12月,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王小甫博士著《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一书,是我国近年来唐代西域史研究的重要成果。古代西域地区,是多种语系的民族居住和经行之地,又是东西方几大文明的汇聚...  相似文献   

14.
唐乐在我国历史上极负盛名,是音乐史上的一朵奇葩。由于唐代进行对外交流,吸收外来艺术的结果,使唐乐舞,其中特別是舞蹈以迥然不同于前朝的崭新姿态出现在乐舞界。唐朝舞蹈这一丰富多彩、蔚为壮观的新姿新貌,在名闻遐迩的《全唐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唐代的乐舞之娱,遍及宫廷和民间。唐代帝王之中,不少艺术修养极高,他们不只是乐舞的欣赏者,也是乐舞的实践者和创新者,在这种氛围中,宫廷内外,一批优异的乐舞脱颖而出。除宫廷乐舞艺人外,唐代的官府、军队亦有乐籍歌舞艺人,王公贵族、豪门官宦,蓄养能歌善舞、年轻貌美的私伎成风。在唐人的生活中,凡是官宦富室、文人士子等欢会酒酣之际,必有乐舞,寻常乡闾也濡染歌舞风习。在开放的政治文化政策下,唐代乐舞亦积极吸收外来元素,缀染上浓重的域外文化的色彩。歌舞的美好和欢娱,带给唐人相当大的精神享受和生活满足,也使他们的生命浸润着艺术的芬芳。  相似文献   

16.
《云韶乐》是唐代重要的乐舞形式,在《新唐书》中有云韶乐创制于文宗时期的记载。但从唐邵轸《云韶乐赋》、无名氏《开元字舞赋》等以及唐人的诸多笔记记录的表演形式来看,该乐舞在玄宗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实际上,玄宗时期的《字舞》《云韶乐》也不是该乐舞的最初源头,而是借鉴了武后时期《圣寿乐》的诸多表演形式。在玄宗时期道教得到进一步发展,《云韶乐》的音乐即是在法曲和道调乐曲融合基础上产生的,在舞蹈表演上则采用了《圣寿乐》中的“回身换衣、作字如画”表演形式。当代学术界对唐代《云韶乐》进行了广泛关注,但还存在一些不确定的问题,该论文一并对其进行摘引分析。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与《西厢记》都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艺术珍品,它们又同是产生在中国封建社会这一共同的历史背景下,有着许多我们民族文化的共同特点。本文试图就两部巨著的爱情描写做一个比较,从而论证我们民族文学的继承关系。首先,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证了《红》与《西》在爱情描写上的许多相似之处。如在男女主人公爱情关系的确立上,崔张与宝黛的爱情都是一见钟情式的。男女主人公为了爱情都做了封建礼教的叛逆者。《西厢记》中的张生和《红楼梦》中的宝玉性格中都有痴和疯的特点,许多描写极其神似;而女主人公莺莺和林黛玉又都经历了假与真的内心冲突,在对待爱情方面也表现了相同的感情表达方式等;接着,本文进一步分析,除了上述四个方面外,《红楼梦》中围绕宝黛之间爱情关系的描写和《西厢记》中围绕崔张的描写也还有不少相同的地方,也就是说,《红》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描写框架与《西》是极为相似的,这是它们共同的地方。但是,《红》又不是完全照搬《西》的模式,而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而且比《西》在思想上艺术上又高出许多。说明,《红》的作者在写作时的确是借鉴了《西》,但又比《西》有所创作和发展,见出我们的民族文学遗产的继承关系。  相似文献   

18.
通过《尔雅》《后汉书》等史料考证,中国的狮舞源于西域诸国的驯狮,通过朝贡,引入中原,并与中原“百戏”和“拟兽舞”等糅合,形成了中国狮子舞.狮子舞始于汉代,盛兴于唐代,清代宫廷乐中单设狮子舞——《番子乐》.唐代狮子舞的三种固定剧目《上云乐》《凉州乐》《太平乐》中,乐器(筚篥、揩羯鼓、鸡楼鼓等)和曲风、舞姿(胡旋舞)都有明显的“古西域”艺术元素.河南沈丘回族文狮舞,创始于元代,精髓源于汉唐西域“五方狮子舞”,又吸纳了中原南狮的风格,不断得到传承和创新完善.历经700多年,其舞姿、道具、技艺和乐器(大鼓、铜钹、别里子号)依旧存留着“古西域”风格的文化元素,是完美的中西合璧,充分彰显了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曾漫长的交融、演化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9.
魏晋迄唐的乐舞史诗主要保存在《宋书·乐志》、《隋书·音乐志》及《乐府诗集·鼓吹曲辞》中,为沿用《汉铙歌十八曲》曲调而创作的新题乐府,表现历代王朝开国承家的诗性历史。乐舞史诗作为独具民族特色的史诗范型,与中古时代战争频仍、改朝换代频繁有直接关系,同时也体现了音乐制度、民族艺术等方面的广泛影响。  相似文献   

20.
敦煌吐鲁番学,是研究敦煌、吐鲁番等地发现、保存下来的古代历史文化遗产的学科。其内容包括大量的历史文书、石窟艺术、古城遗址、古墓葬及其器物等等,保存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许多形象、具体的内容和精神。透过先民们世代创造的这些历史文明的遗存,今天仍能使人感到这些民族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作用。历史上的中华民族从来就不是一个保守的民族,在不同的时期,都曾有过寻觅、吸收新文化来丰富充实自己的历史。两汉时期向西域的发展;丝绸之路的开凿与形成;唐宋以来海上交通的繁盛,都反映了本民族对异域文化的渴求。从西周的《穆天子传》到唐代的《大唐西域记》、到明代的《殊域周咨录》,无一不反映先民们对域外世界寻觅的实践和认识。民族的这种求发展的渴求,曾掀起过一股又一股吸取域外文化的新浪潮。敦煌、吐鲁番文化正是中国中世纪这种浪潮中浮现出来的花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