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20世纪末“意识形态终结论”、“马克思主义终结论”叫嚣的西方学术界,英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家特里·伊格尔顿在“意识形态”概念中注入了阶级关系、权力结构以及话语理论等内涵,强调意识形态的政治属性,发展了具有鲜明马克思主义特征的文学的意识形态生产理论,用生产的观念连接了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复杂关系,有力证明了基础/上层建筑理论的正确性。他批判了后现代主义对意识形态的怀疑,有力阐明了意识形态理论是人类解放工程的一部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在后现代社会的现实有效性,从而终结了“意识形态终结论”,捍卫了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2.
在20世纪末“意识形态终结论”、“马克思主义终结论”叫嚣的西方学术界,英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家特里·伊格尔顿通过对“意识形态”概念进行清理和反思,在其中注入了阶级关系、权力结构以及话语理论等内涵,强调意识形态的政治属性,并且发展了具有鲜明马克思主义特征的文学的意识形态生产理论,用生产的观念连接了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复杂关系,有力证明了基础/上层建筑理论的正确性。他批判了后现代主义对意识形态的怀疑,有力阐明了意识形态理论是人类解放工程的一部分,在后现代社会具有现实有效性,从而终结了“意识形态终结论”,捍卫了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3.
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原则高度”的理论开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在对宗教、思辨法哲学等迄今为止政治意识形式的否定性批判中,内在建构了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核心要素与理论逻辑:从意识形态生成根源、精神变物质原理、理论实现条件等批判维度,深刻揭示了“颠倒的世界决定颠倒的世界意识”“彻底的副本批判必然会专注于原本和实践”“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以及“理论实现程度取决于国家需要程度”等基本规律,初步确立了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和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4.
意识形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理论的形成和唯物史观的创立是同一过程的两个不同侧面.在这一过程中,“自发分工”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通过“自发分工”的逻辑建构,马克思在存在论层面上阐述了意识形态产生、形成和终结的过程,实现了意识形态的“存在论”策反.马克思认为,作为虚假意识的意识形态:它源起于“自发分工”;它的真正内涵是“活动”;它没有自己独立发展的历史;它的终结之途径是“革命”而非“批判”.  相似文献   

5.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把"宗教"和"思辨哲学"作为靶子进行揭露和批判,虽然通篇没有出现"意识形态"术语,但是蕴涵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观的基本原理:颠倒的世界产生颠倒的世界意识,对迄今为止政治意识形式的坚决反抗只有一个解决办法(实践),理论解放具有特殊的实践意义.这些基于形成根源、克服途径、功能作用所揭示出来的意识形态基本原理,表明早在《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意识形态概念就已经达到了"原则高度",否定性的概念内涵呼之欲出,其所欠缺的一是正式命名,二是来自唯物史观的系统论证和重新表述.  相似文献   

6.
内恩斯特·布洛赫从其希望哲学出发,创造性地将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扩展到了对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批判之中。传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将意识形态主要理解为与科学或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对立的"虚假的观念体系"。而在布洛赫看来,意识形态是有着两张面孔的"雅努斯":一方面,它包含着因人为的操控和支配而被赋予的神秘性和失真的内容,但另一方面它又有着能被用于社会批判和推动社会变革的"乌托邦剩余",所以对意识形态的批判并不仅仅意味着解蔽与祛魅,它同时也意味着显露与发现,因而恢复并发掘意识形态的乌托邦内涵,就成为布洛赫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理论作出的一个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和阿伦特都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问题提出了尖锐的批判。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具有“虚假性”特征,其“虚假性”根源在于实践意义的失落,他批判的旨归是唯物史观的确立;阿伦特以“行动”出发的两种政治生活对比,通过意识形态批判揭露现代资本主义“虚假政治”问题,并指出意识形态问题是造成极权主义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如何超越资本主义意识形态问题,马克思走的是一条更为深刻的“变革生产方式”的道路,而阿伦特将希望寄托于回归“行动”意义以重塑“真正的政治”。相比之下,马克思的批判更为彻底。  相似文献   

8.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传统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他反对把意识形态理解为商品拜物教意义上的物化意识,也反对葛兰西在霸权理论中对意识形态所做的文化主义解释.阿尔都塞的理论可视为对意识形态唯物主义解释的彻底化,在他看来,意识形态不是由社会物质存在决定的观念和思想体系,它本身就是物质性的存在和实践活动,这一特殊的解释模式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意识形态是社会再生产条件的再生产;意识形态是物质化的国家机器;意识形态质询是物质性的权力实践.阿尔都塞为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但他的理论也存在着一些难以克服的困难,其中最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他对一般意识形态与特殊意识形态概念所做的区分仍然受制于资产阶级的思维模式;他对意识形态与政治关系的解释缺乏必然的辩证张力.在这个意义上,阿尔都塞的理论遗产是暧昧和模棱两可的.  相似文献   

9.
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社会意图非常明确,就是旨在揭露当代资本主义的权力是怎样通过意识形态运作的。这种批判倾向对中国学者产生了很大影响。但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在具体运用中有可能产生意识形态泛化的倾向,把所有的审美文化活动都从隐藏的意识形态编码角度进行解读和分析,把一种相对于其他文化处于更优势地位的文化现象简单归结为意识形态的“霸权”,把商业对艺术文化生产的影响简单地等同于标准化和平庸化,有可能混淆传统的或普适的需要与当代资本主义特定的政治需要之间的差别,忽视商业文化的演变,从而造成对文化现象内在性质的误解。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理论虽然对我们认识商业文化对社会的影响有一定价值,但时代不同、语境不同,促使我们必须很小心地审视这些理论的真正价值以及在中国语境中的意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文化研究和文艺美学研究具有现实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0.
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属于马克思主义的范畴,同时继承和批判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和社会批判方法,突出了大众文化主体的能动性,肯定了大众文化的反抗潜能。其目标是通过分析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尤其是消费社会的大众文化,寻求适合当代社会的民主的和社会主义的政治。它实现了对唯物史观、传统历史学和文化理论以及其它理论传统的批判性继承,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1.
当代美学的政治转向强调审美和艺术的政治介入,展现了一种包含了审美现代性批判的美学乌托邦的理论取向。当代美学的政治转向不仅仅意味着美学转向政治思想,它强调审美与艺术是文化改造和政治主体形塑的重要力量,既突出审美的意识形态功能,更强调超越意识形态的“感觉共同体”或“审美共同体”的建构。当代美学和艺术正在不同程度地遭受工具理性的影响,美学和艺术存在着成为单向度思维工具的危机,因此需要从当代美学的政治转向中吸取“下行通道”的思想资源,其目的是将那种学理和思辨层面的美学真正转化为文化的批判力量和理论的建构策略。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及其意识形态学说确立了一种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的诠释方法论原则,事实上开创了一种新的诠释学即实践诠释学,从而实现了诠释学领域的重大革命。马克思实践诠释学的方法论意义在于它突破了“理论指导实践”“意义先在”以及“释义学循环”的片面性或局限性,形成了基于“实践选择理论”的实践反思法、基于“意义生成”的理念生成法以及基于“意识形态批判”的经验析取法。要合理运用马克思的实践诠释学,必须正确处理好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理论与实践、逻辑与历史之间的辩证关系,不能分别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实践哲学以及问题哲学等完全等同于实践诠释学。  相似文献   

13.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完成的一部重要著作。这部著作批判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系统论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马克思在创建唯物史观的过程中为什么没有忽视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涵义、性质、特征是什么?“德意志意识形态”同“一般意识形态”的关系怎样?本文试图从回答这些问题出发,对“德意志意识形态”概念作一初步辨析。因为弄清这些问题不但对理解《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思想是很有意义的,同时也具有对现实的意识形态批判的价值。马克思的思想是紧密结合理论和社会生活的现实…  相似文献   

14.
经济学的劳动生产力概念,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成为唯物史观的核心范畴。这一生成过程是伴随着唯物史观理论完成的。劳动生产力向人回归的理论历程,是马克思思想嬗变的转折点。这一切源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体系的最初文本。生产力概念的生成,始于经济学批判,源于共产主义理论要求,生成于哲学的科学阐发过程。把生产力理解为唯物史观的基础概念,使我们对唯物史观的社会形态理论有了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综观马克思的思想发展,青年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揭示了市民社会的基础地位,把政治异化归咎于社会异化,并从法与政治批判转向政治经济学批判。在政治经济学领域,古典政治经济学从财产权和经济视角对市民社会的历史叙事,打破了传统思辨理性主义的社会概念,为马克思最终创立唯物史观奠定了思想基础。二者的分歧在于:古典政治经济学止步于市民社会的合法性论证,它在其本意上是一种市民社会理论,而马克思通过诉诸政治经济学批判,在社会和历史的平面上回归到无产阶级的革命目的论,为实现真正人的自由的社会敞开了现实的道路。?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6.
梅林是第二国际著名左派理论家.在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反击各种对马克思主义的攻击中,梅林提出了具有自己特点的意识形态理论.他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提出意识形态概念与思想体系概念的同一性观点.他运用自己的理论方法对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进行了批判,并开创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新领域.虽然在某些具体问题上,梅林的意识形态理论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总体而言,它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
葛兰西和柯尔施的意识形态理论,是通过其关于哲学的“幻想”、意识形态“常识”以及政治“实践”等范畴和思想而得以体现的。在哲学“幻想”中,他们通过对哲学以及哲学与意识形态关系等问题的探讨,对庸俗唯物主义哲学的各种思潮和表现进行了批判,并在此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即实践哲学式的理解范式;在意识形态“常识”中,他们通过对“常识”等日常心理和思维因素的分析,提出了意识形态理论探索的新维度,即文化和具体层面的意识形态问题,这也是他们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一次西方马克思主义式的阐释;在政治“实践”中,他们通过对“市民社会”、霸权、政治与意识形态(主要是上层建筑与基础)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及政党和知识分子等问题的探讨,从社会学、政治学和历史学的角度进一步阐述了他们的实践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8.
作为批判理性主义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卡尔·波普尔,其一生主要的精力都放在批判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特别是他的历史决定论上。波普尔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的驳斥,即他的“历史非决定论”思想从总体上讲是站不住脚的。但他的这些错误思想在世界上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人们中间得到了相当广泛的认同。究其原因,我认为这首先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理论与实践本身存在严重问题有关;其次与他批判的特点有关——用貌似纯科学的方法作纯学术的批判;三是其批判锋芒所指虽然也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但主要是指17—18世纪历史决定论,特别是指被教条化、庸俗化和曲解了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理论;更深层的原因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决定论是在实践中运用辩证逻辑概括出来的,而波普尔的批判主要运用的是形式逻辑和自然科学的方法,这样的逻辑和方法是人们通常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弗兰茨·梅林是德国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在《论历史唯物主义》中针对资产阶级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进行的歪曲和反叛,进行了有力的批判,也阐述了大量有价值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梅林坚持了唯物史观的基本精神、基本原理,对唯物主义的产生过程进行了深入考察,论证其对旧哲学的超越性;强调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意义,创造性发展了“观念力量”对历史发展的反作用的观点,而且这种科学方法就是历史主义。这都是梅林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20.
格林布拉特的新历史主义与文化诗学理论内蕴着诸多西方马克思主义因素,特别是他对文本中的意识形态政治的透视和解剖,使其理论披上了扑朔迷离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色彩,被人们认为是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版本。虽然不能把格林布拉特的新历史主义与文化诗学理论完全归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体系,但应该注意到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对它的影响,并可以从这一视角来透析格林布拉特新历史主义与文化诗学的理论构架:一是历史思维和历史的解释原则;二是秉持一种整体的文化观;三是对隐含的意识形态的揭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