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8 毫秒
1.
我国利用外资的特征及其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资本是流动性最强的生产要素,资本在各产业和地区之间的流动,带动其他要素在各产业或各地区的有效配置,能够有效地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本文在说明我国利用外资的特征后,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来检验实际利用外资通过投资、消费、政府支出和进出口差额等四个渠道与我国经济增长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城乡统筹发展强调各种生产要素在城乡间合理的流动即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我国诸生产要素均存在着明显的城乡分割的二元体系特征,要素市场的分割直接降低了资源在城乡间配置效率的损失,对我国统筹城乡发展来说是很大的障碍。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是城乡一体的要素市场的建立,我国农村各生产要素之间协调整合性差,不同要素间市场化经营的进程也不同,这同样影响城乡统筹发展。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加强农村各生产要素的资本化经营进程,尊重农民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消除要素在城乡间流动的障碍,建立诸要素协调整合机制。  相似文献   

3.
经济产出以生产要素配置为基础条件,寻求要素配置的优化,是现代经济运行的核心问题。在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我们尤其要确立效益至上目标,按照集约型经济增长的机理与要求,加快构建具有现代特色的、符合中国国情的要素优化配置系统,大力促进各种要素在地区、行业和产品上的全方位流动与有效性组合,把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与经济效益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一、转轨时期“集约增长”对要素配置的具体要求我国经济转轨的目标,是通过持续的市场化改革,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现代市场经济。可以说,整个经济转轨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教育历史地理是研究历史时期教育单位及其各要素(如书院、儒学等)的空间分布、变迁规律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关于人类教育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这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课题,它不仅具有教育发展究竟由哪些因素决定的理论意义,而且还涉及政治、经济乃至民风教化的发展和决策的现实意义。在教育改革正呈如火如茶之势的今天,进一步加强教育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寻找出历史上教育若干主要素在时空分布差异上的原因,通过对照统计,以清楚地反映出各地区人才盛衰变迁的脉胳,显然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认为,欲使我国的…  相似文献   

5.
收入分配差距已成为当今社会备受关注的问题。形成收入分配差距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是,最基本的因素是经济主体拥有生产要素资源的数量以及要素的报酬率。显然,要寻找收入分配差距的原因,首先必须从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以及要素在各经济主体之间的分配这一源头上进行探索。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有其微观动因、内在的分配过程以及特殊的分配方式;而研究要素分配问题,关注的是生产要素在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分布情况、形成这种分布的原因以及这种分布对收入分配的影响。要素层面的分析,不仅能阐明不同阶层之间收入差距问题,更能有效地解释中国经济运行中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以及部门之间的收入差距问题。  相似文献   

6.
一、储蓄转化为投资: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关键 经济理论和实践告诉我们,社会经济的发展直接决定于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及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在既定的生产要素配置体制(即一定的经济体制、技术水平、要素构成等)下,经济发展的速度则取决于生产要素的数量。  相似文献   

7.
一、经济增长方式与通货膨胀的一般涵义经济增长方式是指生产要素的组合和使用方式,它主要有两种:外延式(粗放型)和内涵式(集约型)。一般地说,粗放型,主要是依靠生产要素数量的扩张来实现经济增长,是一种高投入、高消耗、低质量、低产出的经济增长方式。集约型,主要是依靠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并提高要素质量和使用效率实现经济增长,这是一种消耗低、质量高、投入少、产出多、效益好、污染小的经济增长方式。因此,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就是指生产要素的组合和使用方式由原来的粗放型转换为集约型,就是要改变过去那种主要依靠生产要…  相似文献   

8.
产业组织是指同一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即主产要素在企业间和企业内的动态组合方式与组合活动。产业组织优化是通过产业内资源的再配置,使企业组织结构及其市场行为趋于合理的过程。目前我国产业组织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不仅严重制约着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而且妨碍了整个产业结构的优化。按照党的十四大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的要求,应在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的前提下,强化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真正依靠技术进步,实现资产存量的优化组合和生产要素的最佳配置,逐步建立起新型的、合理的产业组织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9.
农业发展方式是特定的农业生产要素及其组合方式的产物,因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本质上就是大力创新生产要素组合方式。其现实选择就是集成创新即在现实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基础上集成农业生产的技术要素、主体要素、设备要素、人才要素、产业及行业要素等等,实现技术集成、主体集成、设备集成、人才集成、产业及行业要素集成等从而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农业集成创新必须培养主体的创新意识,构建相应的体制机制和集成创新的农业载体以及相关部门的集成创新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相似文献   

10.
社会性嵌入:从企业生产要素看社会企业模式的产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用市场的手段解决社会问题是社会企业的特点,但社会企业和工商企业一样仍然具备土地、资本、劳动力和企业家才能四种生产要素,只是这四种要素的使用和商业企业又有不同。在社会企业中,各个生产要素都同社会性因素发生关联,通过嵌入机制社会性因素与各个生产要素连在一起。而企业家才能是四个要素中最具有使能作用的要素,它能够使管理者具有社会企业家精神并在配置各生产要素时将社会因素作为一种创新性方法运用到生产过程中。正是通过传统生产要素的变革,最终引起了企业性质的改变,形成了投资型社会企业、就业型社会企业和地区资源中心型社会企业三种不同类型的社会企业运作模式。因此,社会企业是一种组织创新。  相似文献   

11.
“开发区热”的理论思考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发区热”的理论思考与对策研究杨继瑞一开发区的孕育与形成绝非偶然,而是一系列社会经济条件所合力生成的必然结果。(一)开发区是资源规模配置和产业地域组合的实现形式。资源的配置,本质上是如何在一定的空间地域范围内把各种生产要素合理有效地组织起来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要实现对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必须培育和完善农业生产要素市场,建立合理的农业结构,采用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实行专业化生产,扩大农业系统的开放性,提供良好的农业基础设施,确定有利于资源配置和使用高效化的制度等等。 1.培育和完善农业生产要素市场。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影响着农业资源配置的合理化程度。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要素配置形成了低效率的均衡结构,即过多的劳动力和过少的资金、技术要素的均衡。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特殊性决定了打破上述均衡必须将刘易斯的劳动力无限供给模型和舒尔茨的改造传统农业模型统一起来设…  相似文献   

13.
王玉  张占斌 《东南学术》2021,(5):129-138
当前区域一体化发展已成为国家重大战略支撑,但区域一体化在打破要素流动障碍时,也不可避免地加剧了要素错配,作为加速传统产业数字化变革的数字经济崛起,能否改善区域内生产要素配置,进而推动区域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以2010-2018年中国7大城市群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构造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一体化指标,分析数字经济与区域一体化水平的关系,并探讨生产要素配置的中介效应.实证研究发现: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一体化水平有所上升,相反哈长、中原、成渝一体化水平有所下降.数字经济发展将抑制城市群区域经济增长一体化水平,但能促进城市群区域产业结构、创新、环境一体化水平.生产要素配置不平衡是数字经济发展与城市群一体化关系的中介变量,但劳动力配置不平衡与资本配置不平衡的中介效应恰好相反.数字经济发展会降低劳动力要素配置不平衡,增加资本要素配置不平衡.因此,如何降低区域资本要素错配是在发展数字经济时需要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产品论     
生产是劳动者运用工具,加工劳动对象,以获得产品的过程。把生产看作一个系统,它包含有两个因素:—是生产要素,指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能源动力、资金(资本)、技术、管理等;二是产品,即是一种产出或者说使用价值。没有生产要素就无法进行生产,但仅有生产要素而没有产品,也不成其为生产。故产品和要素都是构成生产不可缺少的因素。长期以来,经济学偏重于研究生产要素,而对产品研究得少。如生产力经济学经常讨论生产力有几个要素,还有工具论、劳动力论、劳动对象论等,生产力系统论则把要素集合为系统。政治经济学着重研究生产资料所有制,以及由此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1985—2007年中国制造业的面板数据进行协整分析和格兰杰检验,发现要素配置结构与部门生产率之间不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而仅有产出结构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具有长期稳定关系。虽然在短期内资本和劳动力要素配置结构对生产率都有显著的促进效应,但无论资本投入还是劳动投入结构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都不存在协整关系。这说明在改革后,生产要素配置结构与部门生产率之间的偏离是持久的,而不是暂时的,表明中国存在的资源配置扭曲导致要素非效率配置的长期性和真实性。从长期看,中国生产要素配置对生产率的贡献效应未来仍有较大的空间,也说明继续完善市场机制,纠正资源配置扭曲任务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相似文献   

16.
中国在经济上要赶上发达国家,就要保持必要的发展速度。协调好生产力发展的内部和外部关系,形成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合动力,是将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转入以生产力内涵发展为主的崭新轨道的关键。 生产力的内涵发展是在生产力的外延范围已经相对确立的条件下,致力于从技术构成所决定的生产要素结合方式与配置结构的角度去发展生产力。在这里,“生产力”与“生产”的构成要素二者是不容混淆的。构成生产活动的要素,是作为现实生产力的物质前提而存在的,生产要素只是构成生产力要素的基础。也即是说,这种生产力构成要素以及一定时期的生产力的大小,主要地由反映技术进步的生产要素的素质、生产要素的配置结构,以及生产要素的结合方向、结合点、结合速度等决定。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要把经济工作真正转移到调整结构和提高效益的轨道上来,体现速度和效益的统一。这就从根本上克服了过去那种一讲生产力发展,就着眼于人力、物力、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生产要素直接参与交易和分配是市场经济的根本特征;生产要素在生产组合过程中呈现出不可分离性、作用非均衡性、部分可替代性、比例变动性等特点;因为生产要素直接参与了生产和流通,所以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审场经济的必然结果和基本分配原则。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劳动已成为一种弱势要素而知识逐渐成为一种强势要素。因此按生产要素分配会引起贫富差距拉大。为保持社会稳定,兼顾公平,必须实行按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相结合,并采取相应措施抑制贫富过度分化。  相似文献   

18.
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是根据各生产要素在商品和劳务生产中的投入比例和贡献大小来分配国民收入.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归属的不同使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成为必要和可能.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共有的分配原则和手段,在我国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其产生的客观必然性.通过市场供求关系来实现生产要素的分配,是市场配置方式有效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和基础.允许按生产要素分配,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上澄清一些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19.
家庭承包制作为我国地权市场的发端和基本的要素组合形式,从经营性地权的层面提升了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优化了利益分配结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以资产性地权为主导的土地需求成为地权交易和要素组合模式的新特征.而农村建设用地流转的体制创新,使得逐步市场化的地权市场和多样化的要素组合模式正在推动要素配置效率和利益结构的合理化.  相似文献   

20.
贾国富 《社会科学》2001,3(9):23-27
一、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基本理论(一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基本内涵按生产要素分配 ,是指凭借要素所有者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 ,按要素所有者在生产过程中所投入要素量的多少及其对生产成果的贡献给予相应的报酬。这个定义包含了两层意思。其一是按生产条件进行分配。劳动力和资本、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最初分散属于不同的要素最所有者 ,通过劳动过程各要素得到结合起来发生作用。按生产条件分配即是依据要素所有者对要素的所有权进行分配。资本所有者获得利息、土地所有者获得地租、劳动力所有者获得工资……如果某要素所有者拥有两种或多种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