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母爱花开     
闻午 《老年人》2006,(6):27-27
母亲寄来了一个包裹,除了一些家乡土特产,还有一条宽大的羊毛披巾。披巾柔软细滑,茄紫色,点缀着鲜亮的花朵,煞是好看。当珠海的海风裹着冬天的寒气袭来的时候,我把披巾围在身上,就像蜷缩在母亲的怀抱里,心里特别温暖。渴望母亲的拥抱已经好多年了。从我记事起,似乎就远离母亲的  相似文献   

2.
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和儿。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听她的话一样。 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又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酷冬。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活。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  相似文献   

3.
宋殿儒 《老年世界》2013,(15):17-17
由于工作性质所致,我们家每年就这一个小假期。妻子和儿子早羡慕别人家,外出旅游,欣赏美山丽水,在外面的大世界里沐浴小家的别致亲情。可是,当我们驾车前往黄山的途中,忽然就接到了母亲的电话。母亲先是问我这个小长假作何打算?我说,我们已正在前往黄山的路上。母亲迟疑了一下,然后说,去吧,好好照看我的孙子,开车一定要慢些。还没等我问她和爸爸的身体如何,她就接着给我说,家里我跟你爸都很好,不用担·心。  相似文献   

4.
在小巷深处那幢老房子的屋檐下,母亲摆了一个粥摊。两张小桌,几个竹凳,再搭一篷遮阳布,搭起一种营生。小巷冷清,吃粥的人少,母亲惨淡地经营着。吃粥的人啧啧称赞,杨嫂(那是母亲的名字),你这粥酽而不腻,温软滑口,硬是安逸哟。母亲微笑了,收获着她小小的乐趣。然后,打开她的小钱匣,数了一遍,再数一遍,用那些一元两元的零票,凑足我的学费。这个时候,我却在想:努力读书,总有一天,我会走出小巷,远离母亲,告别与粥摊相伴的日子。录取通知书接到了,我即将走进18年来梦寐以求的大学生涯。离开的那天,母亲为我熬好了一碗莲米粥。看着我咂吧粥,微笑写…  相似文献   

5.
细节温暖     
因为我写过我最爱吃母亲包的酸菜饺子,朋友便恳求我带她到乡下我的老家去。坐在乡下母亲的土炕上,当然不止有饺子,还有母亲那特有的话语,特有的关怀方式。朋友感慨万分,羡慕我有一个乡村的母亲,一个有人间烟火味儿的母亲。她的母亲是知识分子,日常跟她讲话包括共进...  相似文献   

6.
发行窗     
《老年人》2002,(10)
把宣传发动工作做细做实我在一个企业从事宣传工作,是《老年人》杂志的热心读者。记得第一次见到这本刊物,是去年年初去一位笔友家玩,他家订有《老年人》杂志。他说这份刊物办得好,有看头,对年轻一代孝敬长辈是很好的学习资料。我一看便爱不释手,后来索性到邮局订了一份。订这份杂志,我还有一个目的,就是给我的母亲看。父亲过世早,母亲晚年生活寂寞,有了《老年人》杂志,她老人家每期必看,精神生活充实,视野逐渐开阔,心情也好多了。我决定多订几份《老年人》杂志,送给其他长辈看。耒阳市245信箱运输大队唐艾军2002年,…  相似文献   

7.
那年高考我落榜了,没有眼泪,有的只是呆若木鸡的身心,生活给了我一次沉重的打击。我是一个贫穷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老老少少一家六口。母亲很早就离我们而去了。母亲给予我的太多太多,包括苦涩的心灵、忧郁和脆弱的性格。母亲是患癫痫病走的,在一个我不知道的时间静...  相似文献   

8.
《中国社会导刊》2011,(11):11-11
潘先生:我的妻子与前夫生有二子,现二子均成家立业,家境很好。不久前,我妻子不幸染上重病,我倾家荡产救治仍未痊愈。我找到她的两个儿子要求他们尽赡养义务,但他们都以母亲当初改嫁未经其同意为由,拒不承担责任。请问,成年子女对改嫁的母亲有赡养义务吗?  相似文献   

9.
陪母亲逛街     
赵钧海 《老年世界》2010,(17):11-11
父亲去世后,母亲一个人过。前段时间,我得到一个去内地出差的机会,而且就在老家附近。我打算把母亲接到身边好好陪陪她。然而,母亲说什么也不肯跟我走。  相似文献   

10.
风中白发     
每看到拥有一头白发的人,我就想起母亲,想起母亲那过早斑白的令人辛酸的头发。我是一个满崽,小时候对母亲年过40岁就白了头没在意,直到18岁离开家乡,参军入伍,母亲送我到村外,站在寒冷的北风中,我才仔细端详母亲那一头白发,在风中轻轻飘动,好像一片白云。我...  相似文献   

11.
母亲世界上最大的山冯伟林或许是天河垮了堤,那天太雨下个不停。母亲从乡下来了,在我的宿舍门口足足等了一个多小时。望着浑身湿漉漉的母亲,我极为内疚。母亲却一个劲地说,不要紧的,不要紧的。进了家门,母亲便迫不及待地向我说起,二叔家养鱼发了财,刘胡子家热热闹...  相似文献   

12.
奶奶与父亲     
父亲走时,我17岁。奶奶走时,我18岁。父亲在临终的时候,给我讲了一个故事。奶奶活着的时候,也给我讲了一个故事。父亲和奶奶讲的是同一个故事。父亲说,村子尽头的那座念母桥,是两代祖上给取的名字,为的是纪念一位老母亲。有一位母亲30多岁的时候,她有个儿子七八岁。有一天,下着雨,儿子走在前头,母亲走在后面,因为路滑,儿子一不小心从桥上掉了下去,落到水里。母亲瞧见,疯了般地跳进水,一把抓住儿子。只可惜,母亲不会游泳,只知道在河水里拼命地托着儿子。在危急关头,幸好有位水性很好的路人经过,将母子俩救了起来。路人责备这位母亲说,你一个妇道人家,又不会游水,怎么能跳进水里呢?母亲只知道一遍遍地感谢他救了自己的儿子,并要给他下跪磕头。  相似文献   

13.
《老年人》1999,(3)
快半年没回家看母亲了。这期间,母亲倒是进城来看过我两次。我不是没时间,而是与母亲之间的共同语言愈来愈少了。几年前,妻子说很希望母亲来给我们带孩子,而我并不希望她老人家来,我的内心深处对她有一种排斥。表面看来,我是一个孝子。父亲在世时,每次回家,都有一...  相似文献   

14.
母亲是韩国华侨,中文程度自然及不上父亲。于是我看到,每封母亲写的信上,都会有一个一个的红笔圈着错别字,那是父亲帮她挑出来的,然后又把信寄回给我母亲。  相似文献   

15.
牵挂无价     
一个作家在回答什么是爱时,用了“牵挂”这两个字。牵挂即是爱。细细品味,极是。首次远离故土,我刚刚18岁。18岁是个多梦的年龄,尤其对一个在山沟里长大的男孩来说,更渴望到外面的世界去走走,看看。其实,我不过是来城里读大专,尚且谈不上闯世界。母亲却自我离...  相似文献   

16.
母亲成长在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家庭,并继承了姥爷传统的教育方式,那就是“打”。我小时候特别爱哭,只要受一点儿委屈,便会流泪。母亲是个急性子,看不得我哭,只要我有哭的迹象,她便会训斥我,让我忍住。受到训斥后,我反倒哭得更凶,母亲看了更加恼火,于是,一顿打就在所难免。我在学校惹了事,回家会挨打;我成绩退步,回家也会挨打;和母亲顶嘴,这打更是少不了。  相似文献   

17.
张金刚 《老年世界》2013,(13):24-24
拿起电话打给母亲:“娘,吃了吗?”放在平常,母亲肯定乐滋滋地说吃了饺子、面条,惹得我流口水。意想不到,母亲竟然答非所问:“想呀,你说能不想吗?有一个星期不回家,也没打电话来,树上的李子都黄了。”我一头雾水,抬高声音“吼”道:“我是问您吃了没。”母亲这才意识到自己没听清,略显难为情:“现在耳朵不好使了,唉!”一声叹息,母亲很是难过,我更难过。一句“吃了吗”却听成“想我了吗”,看来母亲正在惦记我这个离家的孩子呀!  相似文献   

18.
何同桂 《老人世界》2008,(12):29-29
母亲采挖蒲公英,都是因为我漫不经心的一句话。去年春天,一个阳光晒得人发软的下午,我回农村老家看望母亲。七十多岁的母亲独自住在一个并不宽敞的小院里。院里没墁砖,但打扫得很干净。靠东墙根刚掘翻了一个二尺多宽的土畦,是母亲准备种一架丝瓜的。这地方她年年种架丝瓜,每到夏秋,绿叶黄花,非常好看。  相似文献   

19.
《女性天地》2007,(11):45-45
我是贵州的一个乡村教师,5年前,在孩子才几个月大的时候,妻子跟邻村的女友出去打工了。她走之前,我们没吵没闹,感情很好。可是,她这一去,再也没有音讯,全家人都为她的安全焦急。3年前,我把小孩交给母亲,把60个学生交给代课老师,只身一人踏上了寻妻之路。根据邻村女友家提供的线索,我先后去了上海、福建、江西、广东、广西等省区,  相似文献   

20.
食道     
我的少年时期是由一个一个贫穷的日子组合成的。贫穷表现在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我家是个大家庭,上有爷爷奶奶,中有父亲母亲,下有我和三个弟弟一个妹妹,这样一个大家庭,穿衣问题首当其冲,但由于母亲的勤劳,我们家上上下下的衣服还是体面的。我们住的房子是祖辈传下来的,尚未漏雨,就被我生活经验丰富的爷爷提前修补了。但是延续生命的食,始终是我家面临的巨大问题。在一个寒冷的冬日,我爷爷将我母亲用织布机织出来的门帘、床单等纺织品打成包,到遥远的南山换粮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