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老北京风俗     
过年儿一进腊月门儿,家家忙过年,京城街面上一派喜庆热闹的景象。早年间,腊八粥喝过之后,人们期盼着迎接新年。有一首歌谣表达了这种心情: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推糜黍;二十六去吊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首;三十晚上守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相似文献   

2.
曾成 《老友》2008,(2):46-47
北京:春节庙会北京地区流传的许多春节前后的风俗大部分是根据节令的顺序而延续下来的。有这样一首民间歌谣:"孩子孩子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呖呖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  相似文献   

3.
六十岁真好     
江峰青 《老友》2008,(3):43-43
六十岁好什么?古话说:"人到六十万事休。"可如今不同了,有一首"老年谣"唱道:"六十老人比较小,七十老人满街跑,八十老人不算老,九十老人随便找,百岁老人精神好得不得了!"听了这歌谣,确实让人信心百倍,精神抖擞。想想也是,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生活  相似文献   

4.
做惯了皇城子民的老北京人,身上带着一股子大大咧咧、嘻嘻哈哈、玩事不恭、油腔滑调的“痞气”,正因如此,他们才被外乡人称为爷——北京大爷。但北京人也是最讲礼数,宽容厚道、幽默风趣的,在北京人居住的宅院门上多刻着“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门联,而这些优点也充分地体现在歌谣当中。如这首:“人家赶集我也赶集,人家骑马我骑驴,回头看见推车汉,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俗话说“知足者常乐,能忍者自安”。这首歌谣正是用最简单易懂的语言阐明了“和为贵,忍为高”这个儒家学派最基本的道理。  相似文献   

5.
老北京入过年最讲究做年菜,因为这是年终最丰盛的饭菜,也是一般节令中难得一见的菜肴,虽然旧北京也居住着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士,但一提到"过年",不论是什么民族、什么信仰,都会不约而同地入乡随俗,同北京入一起庆祝这一古老的节日.  相似文献   

6.
邓丹心 《老友》2008,(2):25-25
六十岁老不老?说老也真老。两鬓霜雪覆盖,额前布满沟道。六十岁写成一部章回小说,六十岁唱成一支古老歌谣;六十岁吟成一首灿烂诗词,六十岁描绘一幅历史画稿。六十岁老不老?说老也真老。笑迎夕阳正红,美在落霞晚照。六十岁再谱一曲青春旋律,六十岁再录一盘流行歌谣;六十岁再赛一  相似文献   

7.
过年祭祖     
在老北京人的习俗中,对"三节两寿"非常重视,所谓"三节",就是五月初五端阳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还有春节. "三节"里,老北京人犹以春节更当回事儿,因为春节是农历的新年,过节就是过年. 怎么过这"三节"?每个节日都有丰富的民俗活动,但都离不开一个重要的内容,那就是祭祀.比如端午节要祭祀屈原,中秋节要祭祀月神,过年要祭灶王爷等等.但是在这些祭祀中,唯一不可缺少的是祭祀祖先.  相似文献   

8.
《源流》2007,(10)
[题记]月光光,照地堂,虾仔你乖乖落床,听朝阿妈要捕鱼虾咯,阿织网就到天光……一首曾陪伴过几代孩童成长的广州歌谣,一首过去父母们轻轻哼着哄小孩入睡的曲谣。现在的孩子有在哪里听过吗?现在年轻的父母依旧会哼唱吗?黄毅成说,如果他有孩子,他一定会哼给他的孩子听。目训女麻  相似文献   

9.
小孩小孩你别哭,进了腊八就杀猪;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以前的我们是多么盼望过年,可是随着时代变迁,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年味似乎在慢慢变淡,近日有读者在《新感觉》的读者群里问:年咋过,咋过年?引起了大家一片热议,许多读者争相在群里诉说自己对过虎年的看法,还提出了不少方法,一起来看看哦。  相似文献   

10.
在老北京人中有一首顺口溜:东单西四鼓楼前,王府井前门大栅栏,还有那小小门框胡同一线天。这首顺口溜的前两句说的都是京城内赫赫有名的繁华之处和商业区,后一句却道出了一条小小的门框胡同,而它为什么能和那些大地方相提并论呢?究其原因在于:门框胡同虽小,但它却汇聚了老北京的传统小吃,形成了北京特色小吃一条街,因此闻名遐迩,老北京人说起它来都会口水直流。 门框胡同位于前门外的大栅栏地区。它的南口就在大栅栏  相似文献   

11.
正2013年冬天,平阳县叶垟村年青村委会主任张昌业,邀请我参观叶垟村时,请我为村里粮食老仓库围墙上的壁画题写几个字。昌业同志是乡镇下派任职的农村基层干部,是位爱"折腾"文化青年。而且他是本村人,用不到一年时间,就把这个村整理出浓浓的传统文化味、民俗味来了。我采访叶垟村刚好是农民捣糖年糕过年的时候,冬雨霏霏,过年乡味十足,我当即口占四首《叶垟村四季诗》:  相似文献   

12.
北京的春节     
在我的印象里,北京人虽然不会郑重其事地过“小年”,但从进入腊月开始,人们也就张罗起了年货的置备.年货永远是琳琅满目的,吃的、用的、玩的,应有尽有.人们为了这个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自然也是十分乐意掏腰包的.除了置办自家年货,年前还有一件重要的事儿是,安排过年走亲访友的行程——甭管平时亲近的还是不亲近的亲戚,过年的时候都得去人家家里拜个年,不然会让亲朋好友说你不懂礼数.在老北京的观念里,“人到、礼到”才成体统,像现在流行的电话、短信、微信拜年,那都不算数.虽然挨家挨户串门儿十分奔波,但是那种热闹喜兴的过年氛围,能排解所有的疲惫与不快.  相似文献   

13.
"大街小巷,每个人的嘴里,见面第一句话,就是恭喜恭喜,恭喜恭喜恭喜你呀……"一到过年,商场超市就开始单曲循环这首新年歌曲《恭喜恭喜》,听上去喜气洋洋,又特别洗脑。近期,《恭喜恭喜》这首歌居然上了热搜,网友们点进去一看,这才发现了一个冷知识:原来《恭喜恭喜》这首歌居然是一首抗日歌曲!抗战胜利,《恭喜恭喜》应时而生我们如今在商场超市听到的《恭喜恭喜》大多数都是后来的歌唱家翻唱过来的,整首曲子的风格也因为电声乐器的伴奏而渲染得更加喜庆。  相似文献   

14.
人们都在感慨春节的年味越来越淡,年过得越来越没有意思。可是老北京过大年的内容可丰富了,一进腊月就有了过年的气氛。还是让我们看看老北京是怎么过大年的吧!  相似文献   

15.
写这个题目,是因为我看到两个年轻老人(60多岁的子女)搀扶着一位老老人(80多岁)到医院看病想到的。人老了,从社会人回到自然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返老还童,称之“老小孩”。他们的生理和心理渐渐地衰退了,过日子出现“五怕一多心”:怕孤独、怕冷落、怕人嫌、怕忘事、怕生病,遇到稍不顺心的事易发“小孩脾气”。平日谈话、打电话、发言“收不住口”,别人听着有点烦,这大概就是“老还小”了!  相似文献   

16.
老北京人将端午节称为"五月节",与春节、中秋节并称"三节".您可不要小瞧五月节,在我们这些老北京人心中,这可是"大节". 端午节时,南方人讲究“龙舟竞渡”,而明清两代的老北京人则讲究“ 熙游避灾” 。  相似文献   

17.
过年,一批又一批人离开了这座城市;过完年,一批又一批人回到了这个城市。 如果问现在的"年"给人们留下什幺印象,那么很多人会说:票。如何弄到火车票,如何保证自己顺利地离开或者回来,是一个大问题。  相似文献   

18.
陈冲不易     
中国人想往好了混时,多半是往国外跑,然而到了国外能混个人样出来的似乎不多。我初到北京时结识的一位小有名气的女记者,后来嫁给了一美国老头当起了家庭主妇,世妇会期间回了趟北京,俨然一副妇女解放先行者的模样,让一帮朋友不舒服了很长时间。事后一想她也是非常的不容易,想当年那么叱咤文坛那么职业女性,现在却在他国异乡伺候一个随地大小便的小孩和一个快要随地大小便的老  相似文献   

19.
张田 《北京纪事》2013,(1):93-94
"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唱大戏,接姑娘请女婿,小外甥你也去。"这首流传了近一个世纪的歌谣陪伴了几代人的成长,至今仍有不少耄耋老人能完整背咏出来,而我也清晰地记得小时候与小伙伴们,边说着歌谣边手拉着手的情景。像这种耳熟能详的歌谣在北京地区还曾流传过许多。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被保存下来的却是越来越少,在这些已经或将要消失的歌谣中,记录的不仅仅是岁月流淌过的痕迹,还有那些只属于北京特有的风俗文化。歌谣是民歌、民谣、儿歌、  相似文献   

20.
畲族是潮汕地区的土著民族,潮汕凤凰山是畲族的策源地。畲民吟唱的歌谣畲歌,是最纯粹的地方性潮汕歌谣。潮汕歌谣咏叹社会百态,是一部潮汕民间史诗。从1929-2012年,潮汕新老民俗工作者收集整理20多种(一万多首)潮汕歌谣本子。这些潮汕歌谣,语言婉约清丽,保留着中国传统诗歌的古时遗风。在分析这些潮汕歌谣艺术特色的同时,探索畲歌、潮歌的内在联系,揭示畲歌对潮汕文化的影响,并就如何传承和弘扬这笔文化遗产等问题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