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郑拓疆 《社区》2012,(9):15
家政服务中的一些危险工作如爬高擦窗等服务项目,养老服务员不愿干;社会对养老服务员不尊重,她们宁可自寻家政公司,也不愿当政府购买服务的养老服务员;有些老人经常把额外服务强加到服务社服务员身上……招聘了200人,最后留下来的只有40人——  相似文献   

2.
手绢与纸巾     
涂俊明 《华人时刊》2007,(10):80-81
7月27日《新民晚报》"夜光杯"版刊登了一篇短文,题目叫做《"重拾"手绢》,说的是作者请回国探亲的旧友老林在饭店吃饭,用完餐,服务员拿来餐巾纸递上,这位朋友却"摆摆手,从口袋里掏出一块手绢抹了嘴",并且说国外许多人已不用餐巾纸,而是"重拾"手绢了。作者深深地被旧友的举动所感染,"愿我们也‘重拾’手绢,为了环保,为了我们居住的地球。"  相似文献   

3.
国足菜谱     
那天中午我和几个老友一起到一家新开张的餐厅吃饭。餐厅的老板是个退休工人,他同时还是个超级体育迷,餐厅特意推出的明星菜谱吸引了我们。老王特别喜欢网球明星李娜,他点了份"李娜菜谱",原来是一盘清蒸武昌鱼。老板笑说土生土长的湖北人李娜最爱吃这道菜。李姐点了一份"丁俊晖菜谱",她是他的老粉丝了。服务员立刻端  相似文献   

4.
《新天地》2007,(8)
长期以来,餐厅只招收年轻服务员。可是最近重庆、武汉餐饮企业因为服务员缺口太大,大规模招收40—50岁的中年妇女,还为她们特别设计按钟点计酬的方法,这些服务员被叫做"餐嫂"。我51岁的姨妈也赶上了这个风潮,成为一名"餐嫂"。  相似文献   

5.
郑拓疆 《社区》2012,(13):15-15
家政服务中的一些危险工作如爬高擦窗等服务项目,养老服务员不愿干;社会对养老服务员不尊重,她们宁可自寻家政公司,也不愿当政府购买服务的养老服务员;有些老人经常把额外服务强加到服务社服务员身上……招聘了200人,最后留下来的只有40人—— 两年前,我参观了上海闽行区某街道社区,了解了该街道的社区居家养老情况:街道有2.4万老人,推出“9075”养老模式,即90%居家养老、7%托老所养老、5%养老院养老。街道层面成立居家养老服务社,为60周岁以上,需生活照料的本区户籍老人服务,首先是对其中低保和低收入的老人、优抚对象服务,为社区孤老和对社会作出特殊贡献的老人提供帮助,经评估参加居家养老。助老服务员是从万人就业项目中招聘并经过一定培训的人员,  相似文献   

6.
如此作文     
野鸭有一个口味很挑剔的人到餐厅吃饭,在点菜时他问服务员:"请问你们这儿有野鸭吗?" 服务员想了一会儿回答说:"野鸭没有,不过,我可以捉一只家鸭,把它逼疯后再烧给你吃!"  相似文献   

7.
《社区》2004,(24):44-45
2004年10月3日,我的朋友何晶在某酒店就餐时丢失了5000元,同桌就餐的朋友与何晶都认为是被服务员偷走的。但酒店却说你丢了5000元钱,谁能证实?如果是我店的服务员偷走了你的钱,那十服务员是当日才招聘的.他现在已经离开酒店,他的身分情况我们不明。我店没有过错,不同意赔偿其损失。  相似文献   

8.
朱天纯 《北京纪事》2014,(10):F0002-F0002
来到什刹海银锭桥,肯定会对这位爷有个印象,用他自己的话说,自己是老北京文化的一张名片。有些摄影的朋友对他的这份行头打扮很感兴趣,但又担心万一镜头对准了这位浓眉大眼的爷,他真不开面,后面的事情心底就没数了。其实这都是多虑,看看这位爷对想逛什刹海的游客的热情诚恳劲儿,这点面儿他还是能给的。  相似文献   

9.
人说:职场软实力,人生硬道理。我有一位朋友根据自己求职的经验教训及社会需求,前些时办起了一个"软实力"培训班。这位朋友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顺利应聘到一家大公司做物流。第二天,老板为朋友等新员工在一家歌城举行欢迎晚会。席间,老板让朋友唱一首歌,给大家助助兴。朋友一听傻了,连连摇着手说,我唱歌跑调,还是不唱了!老板听后一脸不高兴。不久,朋友的岗位变动了,公司让他做起了文秘工作。他去询问老板,说自己真不适合做文秘。老板却意味深长地说,物流工作免不了要陪客户,唱唱歌是最普通不过的了,你却不会,物流工作你胜任得了吗?朋友愤然辞职。在后来的求职中,连连碰壁。此间,朋友也知道了包括"会  相似文献   

10.
坐姿读心     
正为什么有些人进入餐厅或者上到公交车上,总是喜欢坐相同的位子?认识一位朋友,她坐公交车时,喜欢坐后面右侧靠窗的位置,问其原因,她说,因为这里视线好,整个车厢里的人能尽收眼底,这样有安全感,做些自己的事情时,不必提心吊胆,还可以看看人间百态。由此可见,选择坐的位置跟我们的心理因素有一定联系。选择座位是一种社会行  相似文献   

11.
<正> 一提起鲍西娅,我们的评论者总是大加赞扬;即使那些多少有些同情夏洛克的人,对这位欲置夏洛克于死地的女性也是赞扬备至。有的说鲍西娅是莎士比亚所创作的文艺复兴时“新女性中最富于生命力的人物……聪明、美丽、温柔、热情,同时又机智、勇敢、果断、练达。”闪烁着人文主义璀璨的光辉。难怪我们有的评论家十分感慨地说“她可说是  相似文献   

12.
大家怎么看待“服务员”这份工作呢?太辛苦、太卑微、薪酬低?我倒不这么认为。鉴于自己目前课业轻松、课余时间也比较多,我选择了做兼职,并且就从餐厅服务员做起,一方面去体验一下上班族的艰辛,为将来的求职做好充足的准备,另一方面也开始为自己赚取人生的“第一桶金”。  相似文献   

13.
人家欧洲     
朋友游历欧洲16天回来,我约上八九好友在一家星级饭店为他接风洗尘。朋友一跨进饭店,就脱下西服外套递给服务生,随同递过去的还有一张崭新的5角钱小费。只可惜,朋友的绅士风度吓得服务员手足无措,不敢接那张钱。朋友尚未落座,就语重心长地说:"我先声明,欧洲无尘可洗。人家那叫  相似文献   

14.
周二下午2点,理应是门店午休的时间,坐落于上海市黄浦区淮海中路上的红房子西菜馆4楼餐厅却一片忙碌。平时只能容纳十几人的红色餐厅马上要变身为西餐教室,长方形餐桌两侧的餐椅因而比平日摆放得更为紧密。临近上课,学员们陆续到来,使餐厅变得满满当当,格外热闹。红房子西菜馆的成经理和授课的蔡师傅热情地与每位学员招呼,俨然已是老朋友。学员们说:"这样的学习太好了,让我们有机会走进‘红房子’,这里环境好、老师专业,我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还能动手尝试,回家自己练练  相似文献   

15.
父亲一生为人忠厚、谦和、坦诚,结交朋友甚多,朋友多故事就多. 那一年,有一位朋友从东北来京办事,由于我家离火车站较近,因此一下火车,就先奔我家,一来顺便探望父亲,二来为了行路办事方便,把行李暂寄我家.那时我们兄弟姊妹六人,父母工资较低,生活十分艰难.父亲是要脸面的人,他总是想方设法热情地接待朋友,略备便餐再加薄酒一杯算是为朋友接风.父亲的朋友也时常带些东北土特产来,正好是我和弟弟妹妹打牙祭的好机会.父亲的朋友来访是我们儿时的一件乐事.那天父亲的朋友办完事已是下午五点多钟,父亲留他吃完饭,他说还要赶火车去南京,父亲说:"既然如此,我也不强留,你把包裹检查一下."只见父亲的朋友乐呵呵地说:"哎呀!大哥,我还信不着你么?"父亲坚持说:"亲是亲财是财,人财两清,免生误会."他不情愿地打开了包裹检查了一下,忽然咂了一下舌,父亲忙问:"少东西了吗?"朋友说:"没少什么……"说完匆匆把包裹重新整理好.父亲送走客人后把我和弟弟妹妹叫到屋内问我们动没动过客人的包裹,我们异口同声地说:"没动过."父亲神情严肃地说:"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咱人穷志可不穷,千万不可做出对不起朋友的事!"  相似文献   

16.
宇宏 《新天地》2012,(4):52
一位朋友刚过六旬便撒手人寰了,几位友人得知噩耗,心怀伤感。这位友人大学毕业就努力工作,拼命攒钱,与时间竞走,忘了风花雪月,瞧他工作的劲儿,有如蜜蜂,飞到西,飞到东,钱是赚了,命也没了,值得吗?这种事近些年遇上几回,不免感慨万千。一个友人语重心长地提醒我们——年过半百,"不强求":一不管:孩子上了大学之后,就别再管了,他们需要"单飞",必  相似文献   

17.
菜的艺术照     
《可乐》2006,(11)
公公从乡下过来,我们全家正好借此打牙祭,去附近一家新开张的酒店吃饭。"不错啊!这些菜看上去赏心悦目……"拿起精美的菜谱,老公首先赞不绝口。"这些菜很贵吧?"菜谱传到公公手里,他显然也被那些菜的照片镇住了,怯生生地问。不过看了价钱,大多数和小餐厅也差不多,于是我们满怀期待地准备饱餐一顿。"这就是蒙古牛肉?"望着盘子里比包青天的脸还黑的肉疙瘩,我们猜了老半天才猜出来。"这是……"接下来的两道菜基本上无从猜起。"你们菜谱上的照片怎么和实际的菜大不一样?"我们问服务员。  相似文献   

18.
有一个故事可以很好地概括公共关系在初入中国时所遭受的冷遇和误解:当时一位从事公共关系事务的朋友一次带了些媒体朋友到卡拉OK唱歌,一个领班小姐热情地递上名片。这位朋友看了一眼名片,苦笑着对领班小姐说:“呦,咱俩是同行!”——那名片上印的职务是“公关经理”。  相似文献   

19.
叩响国家语委宿舍楼的一户门铃,在家政服务员的引导下,记者只见一位清癯和蔼的老人正从书桌旁的椅子上站起来迎候。他就是记者所要采访的久闻大名的"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我们面对面坐在有年头的、略显斑驳的小书桌前开始交流。难以想象,这位唯一健在的《汉语拼音方案》设计者那么大的学问竟是在这小小的书桌上做的。尽管老人有些耳背,采访中偶尔还得借助纸笔,但记者自始至终都能感觉老先生思路的清晰、思维的敏锐和精神的豁达。  相似文献   

20.
大行漆道     
前不久与几位朋友一起闲聊,谈论如何做漆,一位朋友无意间的一句"大行漆道",引起了我的注意,此言虽说有些"霸气",细心品味,其中颇有几分道理。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即"。"人法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