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中国古代辩证法大师的老子,以其“无为”思想而著称于世。然而,有些人将其“无为”思想简单地理解为无所作为、消极等待。这种观点不仅不符合老于思想的本意,而且在现实中也危害甚重。本文联系老子的“自然”法则,对其“无为”思想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考察。老子的“无为”思想,是在其“道法自然”思想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它通过顺从民心、量力而行、积少成多、少私寡欲等一系列观点,蛤“无为”限定了条件。其实,老于所言“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在遵循“自然”法则条件下的“有为”。只有这样,才能最终达到“无不为”的目的。其中尽管带有某些消极成分,但是它所包含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因素至今仍然闪烁着灿烂的光辉。  相似文献   

2.
老子从自然界的物性和当时的科学技术“天道”出发,抽象出中国独特的唯物哲学概念道,在叙述“天道”特点“无中生有”之后,根据万物平等观提出“道法自然”并演绎出社会伦理“人道”和“科技伦理”“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老子认为,自然界是通过“常无为而无不为”自然形成、自 然演变、自然消长的,人类社会应该效法自然,通过“常无为而无不为”而达到“无不治” 。新世纪的以递进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三大和谐为目的绿色文明,可以说,是在某 种意义上向老子所构想的社会模式的回归。世界终将实现大和时代的“无为而治”。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老子思想中符合生态伦理理论的分析,从三个角度探寻老子的生态伦理观,即“平等”、“无为”和“节制”,并结合历史与现实,阐释老子思想中所蕴含的人与自然平等、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合理开发自然等一系列的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生态伦理观.  相似文献   

5.
文章对老子“无为”思想的传统解释提出质疑。认为,“因任自然”、“无所作为”、“不妄为”,只是老子“无为”思想的表层含义,君主侯王们“帅以正”的榜样行为,才是其深层意旨,也是老子的真正用意和苦心所在。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挖掘道家思想中“自然无为”命题的内在意蕴 ,结合现代社会的若干问题 ,试图实现对“自然无为”的某种创造性转换。  相似文献   

7.
《淮南子》继承发展了老庄的“自然”和“无为”的思想,明确地用“因自然”诠释“无为”。“因自然”与现代的“按客观规律办事”并不是同一个概念,相反地它具有非常重要的后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8.
《新语》中的无为思想主要源自儒家的“道德导向无为”, 并非人们通常所认为的黄老道家的“自然无为”;《新语》的理想治国模式与儒家大同思想相似,而异于黄老道家的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9.
“道”是道家思想体系的核心,“自然”是“道”的根本属性,“无为”是“自然”的表现形式。在道家看来,天道自然无为,人道应该遵从天道,顺应自然,方能“无为而无不为”。  相似文献   

10.
“无为而治”是道家最先提出的为政治国纲领,是其政治伦理思想的核心。其目的是想用“无为”的手段,让统治者效法天道,自然无为,以达到“无不为”的目的。笔者拟从现实出发,探寻它在政府、企业界、学术界等方面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1.
《周易》、《老子》和《庄子》这三部道家典藉所包含的理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 ,应作进一步研究。《周易》本经六十四卦以八个基本卦象象征八种自然界的事物 ,再两两组合六十四卦卦象 ,用来比喻作者的政治思想。《老子》的理论中 ,自然天地一方面是上源于道而下开万物 ,从而呈现出道的无为品格 ;另一方面老子由对自然天地和谐的感悟 ,对不公平的社会现实作了批判。庄子以自然的宽容包蓄万物的品格为依据 ,将老子无为的理论引向了理论批判的领域 ;另外 ,自然界万千的景物在他的笔下也成了其理论表述的借鉴和力图挣脱人生困境、追求精神解放的参照物。总之 ,天地自然对道家哲学而言 ,既是其道的理论内容得以形成的理论资源 ,又是其以文学形象表述其哲理的借鉴 ,而与今日所谓的自然科学却没有实质上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自然”是《庄子》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是《庄子》思想得以展开的基础。《庄子》中的“自然”主要与“天”、“道”、“无为”相联系,从这三个侧面去感知庄子对于“自然”的看法,便可大致窥得《庄子》自然观的全貌。即“自然”具有如“天”一般客观存在、如“道”一般不可言说、如“无为”一般不可强加人的主观意志等特征。而要达到这样的“自然”境界,则需要经历去除物欲、抛弃成见、物我相融,最后达成“顺物自然”,天人合一。  相似文献   

13.
文化的起源与文明的兴衰无不与水有关。远古的先民在对自然即“天道”的膜拜、祈求、恐惧、屈从的漫长过程中缓慢地、辩证地认识了水,进而产生了水崇拜。水的“无为”特性被扩展为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道”。  相似文献   

14.
从《庄子》全书的总体内容看,“上无为而下有为”的思想不是庄子的思想,它应该是夹杂在《庄子》一书中的其它思想流派的东西——是儒家的甚至法家的南面术,与庄子的思想是格格不入的。庄子的思想应该是“无为不治”。建立在“无为不治”的思想基础上,庄子对仁义即通常的社会规范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老子》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现实世界违“道”特点的解读及其提出的建构理想社会的政治、思想、军事主张的考察,认为同“无为”一样,“有为”也是《老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在其“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的实现过程中,“有为”是手段,“无为”是目的。而老子的“有为”思想既为当时的政权建构提供了一个政治理论框架,又为此后道教修养提供了一定的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天地不仁”的辨释,说明老子的天与道同为一超越性范畴,而非指自然界的天地,并且此天道与基督教的上帝有类似性,因此,“不仁”并非“不爱”,而是超越于人的本能之上的“博爱”,故“天地不仁”应为“天地至仁”。作者认为,以往注家多把“天地不仁”释成“天地无情”,抹煞了老子思想中包含的准宗教形态,即“道”虽不是人格神,但它具有人格神的超越性,不能简单地以“自然无为”来理解。  相似文献   

17.
论老子思想的核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思想是多核心、立体的、动态体系。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自然” ,老子心理学思想的核心是“恍惚” ,老子伦理学思想的核心是“不争” ,老子政治学思想的核心是“无为” ,老子社会学思想的核心是“小国寡民”。但是 ,在多核心中 ,“人”处于核心的核心 ,其他核心都围绕这个核心运作。  相似文献   

18.
黄河治理不仅是一项系统的水利系统工程,更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政治问题。老子以水观道,主张人类的行为要尊重和遵循“道”和事物的原初或原本状态,体现的是一种遵循自然、宽容平等、物尽所用的和谐法治思想。《道德经》为黄河的治理提供了道家哲学的支撑。黄河生态保护是老子天道思想的现代表达;黄河高质量发展是老子人道思想的实践路径。黄河治理中要强调“天道”与“人道”的“天人合一”,要善用“无为之有为”和“有为之无为”思想来指导黄河治理,以“谦下”和“不争”来进行黄河治理责任和权利义务的配置。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论述了李贽《老子解》的基本思想,分析了李贽学老解老的思想基础和对老子“无为”思想重新诠释的内容,并探索了其从传统的“无为而无不为”得出“无不为而无为”结论的思想历程。  相似文献   

20.
身居乱世的老子,独立不阿,燕处超然,清悠澹永,自然无为,以其独特的自然风骨浸染中国文化,奠定了“道家风骨”的精神底蕴。老子自然风骨的产生固然有多方面多层面的缘由。其中一个深层的原因恐怕与老子“道法自然”的新颖视角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没有“道法自然”的视角,就不可能有“自然无为”的风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