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诗人在一片燃烧的光芒中,构筑起的是一个交叉的双元宇宙。“铁树的历程”、“远方的星”呈现着诗人面向外宇宙的沉思与激动;“亮了华灯”与“最后的玫瑰”,则敝开着诗人自审内宇宙的激动与沉思。两个宇宙交叉组合在一起,融合成一个更大的实体与世界,使其中的每个点都处在整一的网络上,连那些最细微处也呈现出了深蕴厚重的整体价值。 诗人面对刘少奇、张志新等“远方的星”禁不住激情四溢、百感交集。“历史,仿佛早已这样注定/只有她那样的生命才能象狂飙一样飞扬/只有她那样的生命才能为我们的生命流芳。 和历史同样占据诗人激情和沉思的是…  相似文献   

2.
山水诗:诗人审美移情的多重渗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淑芳 《学术交流》2003,(2):132-135
人与自然山水具有的一体性 ,使人与自然山水具有天然的亲和感。山水诗在诉诸人们的直觉与情感的同时还诉诸人们的悟性 ,使读者产生一种仔细思考后豁然贯通的喜悦。山水诗创造了诗人的巨大心灵空间 ,诗人通过描绘世界万象自由地展现生命活动 ,在俯仰观物中 ,把握最幽深最远阔的生命精神。  相似文献   

3.
当 2 0世纪的帷幕徐徐落下 ,昨天已成为并不遥远的历史。站在新旧世纪的交叉路口 ,回首诗海此起彼伏、异态纷呈的潮涌 ,在微茫之中 ,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执著而倔强的身影 ,依稀听到诗人精神之旅中漂泊与追寻的足音。本文拟从哲学角度入题 ,探析当代中国诗人的精神历程。寻根 :生命的直觉之梦从生命意义上讲 ,寻根是心理能量的不断重筑 ,是心灵空间的永恒绵延 ,寻根使生命不断处于新的动态平衡之中。1984、1985年引起诗坛关注的江河、杨炼等“寻根派”诗人就是基于这样的生命意识踏上寻根之路的 ,即当他们目睹了“朦胧诗”因过分的政治热情而日…  相似文献   

4.
诗人,是一个光源,他不只照亮自己,也照亮世中不同的物体。诗人,是一个生存的解读者,而诗人解读本文又构成一个谜,这个双重之谜的解答构成诗性的魅力、当思想的羽翼触及道体的辉光,当骚动的灵魂潜沉到生命的内海时,诗人就于当下体悟中感领到永恒和无限。走近《中国现代诗导读》(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我感到一股扑面而来的清新诗意和隽永意蕴。解诗者漫步在中国现代诗歌之林,通过文学的力量揭示诗歌所蕴含的精神魅力。在这种对诗人心灵和诗思的追光摄影中,我惊诧于中国现代诗人在无诗时代呼唤诗的惨烈和刚烈,更感佩他们在生命意…  相似文献   

5.
海德格尔与庄子诗学论略何芳“歌声即生存”是海德格尔后期提出的一个诗学命题,但同时他认为歌声是艰难的,并不是所有的诗都歌吟生命歌吟存在。那些冒牌的诗人往往生活在轻浮浪漫的生活状态里。只要一个诗人不能把人带入存在,带入与万物为一的敞开状态,他就不可能成为...  相似文献   

6.
池大红 《求是学刊》2006,33(6):98-103
蒋光慈的革命叙述中既有基于革命者视角,认为革命代表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坚信革命的进步与必然的史诗性的宏大叙事,又有诗人视角折射下深情关注个体生命悲欢的生命话语。宏大叙事和生命话语相互交织,形成了蒋光慈革命叙述的丰富层次。这既是他对俄苏文化亲和力的表现,也揭示出蒋光慈的精神气质和艺术个性与俄苏文化的种种关联。  相似文献   

7.
黄俊亮 《学术交流》2012,(7):190-192
冯至《十四行集》中的生命意识主要体现为:走,对于生命应有的认真、积极的承担状态,表示的是人从出生到死亡的路径;遇,是在走中发生的,体现为一种偶然性,是诗人在走中对于事物的观看与体察,意味着个体之间的沟通与关情;越,是对生命所持有的一种超越状态,既和"走"有联系又有不同,"走"主要是承担,对于偶然命运的抉择,而"越"则表明在抉择后所认定的生命状态,即不断通过求新求变来获得成长与完满。  相似文献   

8.
吴晓 《浙江学刊》2002,(6):52-56
九十年代出现的诗歌个人化写作 ,是新时期以来诗人主体意识的全面觉醒和诗的本体意识的全面复归的产物。个人化写作的个性化、隐秘化特征源自生命的深层体验 ,因而个人化写作属于“体验的艺术”。在个人化写作语境下 ,诗歌阅读与批评应当调整自身的立场、姿态和策略 ,其中最有效的方法 ,即是“原生命批评”。  相似文献   

9.
杜甫节令诗凸显生命意识和淑世情怀,表现在处理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关系上,恰对应于哲学上的作为自我而存在的勇气和作为部分而存在的勇气,诗人面对人生有限的焦虑和功名难成的恐惧持续追问生命存在的价值,最终以仁爱和诗歌作为旨归肯定自我。此外杜甫也对传统节令诗的内容加以开拓深化。  相似文献   

10.
李立 《学习与探索》2003,(4):101-105
泰山文化在生命意义上所展示的"成终成始"特点,已经涵盖了人生最基本的关于生命的命题。泰山文化在生命意义上所充盈的缘于生命痛苦的悲哀、生命衰竭的无奈和渴望生命再生的情感,感染着每一位试图通过"泰山"对生命进行"触摸"的人。当汉唐时代的诗人们试图用诗歌形式承载个体对"生命"的沉重思索和浓烈情感时,"泰山"便成为最理想的媒介,汉唐诗歌中的"泰山情结"也便随之形成了。  相似文献   

11.
贺莉 《唐都学刊》2006,22(5):149-153
寒山,中国唐代著名隐逸诗人;加里·斯奈德,美国当代著名生态诗人。20世纪50年代,斯奈德翻译的24首寒山诗在美国出版后,影响极大,为寒山诗在美国的流传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斯奈德在生活方式、诗歌创作理念、艺术手法乃至精神境界等诸多方面与寒山不谋而合,或者可以说是寒山的忠实追随者,但二者毕竟生活于不同的时代,受到不同民族文化的熏陶,因而也必然在隐逸观、人生观等方面存在着微妙的差异,进而表露出不同的人生追求。  相似文献   

12.
曹丽芳 《唐都学刊》2002,18(3):29-31
20世纪的百年间 ,学界对唐末诗人韦庄的研究 ,在作品整理、生平事迹及思想、诗、词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也存在着显著的不足。韦庄研究还有待深入  相似文献   

13.
Summary Living in an institution at the end of one's life can be a verysad and drab affair—even soul-destroying. This articlelooks at an experiment by a poet in teaching poetry writingto a group of people in a nursing home who were old and ill.The poet shows how poetry made them happier and gave them alively interest and sense of achievement in doing somethingthey had never done before, enabling them to look at the thingsaround them with fresh eyes. He believes that poetry is an artform that many kinds of people can learn to enjoy and practiseindividually and in a group, opening up as it does a world ofdelight previously unimagined.  相似文献   

14.
米彦青 《阅江学刊》2013,(1):100-105
作为清初文名与科名俱显的诗人,学界对梦麟早有关注,研究内容涉及其身世、诗歌中的民族特点和诗歌风格,但俱是简单叙说,与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颇不相称。对梦麟诗歌风格和意象的研究,可以进一步体味其宦海生涯中的人文关怀、诗歌写作中的笔力思致及所表达的李杜式的生发感动之力量,而这些都为其后的蒙古族诗人汉诗创作提供了良好的范式。  相似文献   

15.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一生有近四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唐朝都城长安度过,在长达十三年的长安生活中,成就了杜甫的现实主义诗人地位,形成了杜甫精神。今天研究杜甫在长安时期唐朝的政治变化与历史背景以及长安生活对杜甫思想与文学创作的影响仍然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刘丽 《阅江学刊》2009,(3):127-130
王崇简是清初一位重要诗人,其诗抒发感情真挚动人,其人虽未入《贰臣传》,却有典型的贰臣心态,即对自己的失节行为有深刻的内疚之情。其诗主要表现了故国之思、身世之痛及忠列之颂三大主题,诗风雅正,格调清平,在艺术表现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对清诗特色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长期以来却被清诗研究者所忽略。  相似文献   

17.
叶君远 《阅江学刊》2009,(4):99-105
潘天寿先生不仅是一位画坛巨匠,而且是一位富有才情的杰出诗人,现存诗歌三百余首。这些作品反映了他的心路历程,从风格上说,受韩愈和李贺影响较大,雄放奇崛,但同时也受到杨万里影响,呈现出自然淡远的风貌。  相似文献   

18.
窦春蕾 《唐都学刊》2000,16(3):70-73
李贺是中国诗歌上的卓异之才,在中唐诗坛独树一帜。他生活在混战分裂的唐代中期,怀才不遇,抑郁早逝。他憎恶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和幸福。他的诗,对现实生活有一定程度的揭露和批判,但在广度和深度上又有一定的局限性。在艺术上,其诗力求新奇诡异,洋溢着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以鲜明生动的形象、巧夺天工的构思、瑰丽多姿的语言、光怪陆离的技巧使人目眩神摇,应接不暇。本文试图从其23首《马诗》入手,简析其中的寄托寓意,以见作者的苦心孤诣。  相似文献   

19.
魏耕原 《唐都学刊》2012,28(3):9-17
王维一生绝大部分生活于长安,他的诗歌、绘画、音乐的才能又都体现于斯。在后盛唐大诗人中,获盛名早于李杜。从高华流美一面看盛唐诗,他应该是最理想的"一代文宗"。除了应制诗显示京华歌手宏亮华润的才能,其他的长安诗昭示了盛唐的青春气息,更广阔地展示了长安风采与盛唐气象。他以长安骄子的情怀,描绘了长安人生活各种方式,跳荡着朝气蓬勃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20.
袁敏 《唐都学刊》2010,26(1):72-74
薛道衡历仕北齐、北周而入隋,进入其文学创作的高峰,其代表性的作品几乎都作于此时,为隋代文宗。然而其生平创作还存在不少问题有待解决,现存诗文作品与出土文物可补正史记载之不足。围绕其生卒年、生平事迹补遗、重要作品系年三个问题展开分析,可以纠正以往文献的舛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