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编辑同志:今请教一个问题:在描述人们认真读书时,有“学习他人‘秋树根’”之语,但不知这“秋树根”是什么含义?典出何处?望不吝赐教。  相似文献   

2.
东坡[洞仙歌]《冰肌玉骨》词,后人伪造孟和原作,用[玉楼春]调,人皆疑之。二十年前,寓龙泉,徐君声越告予:坡词小序但云记其首两句似洞仙歌,则不应全词十九相合。且“水殿风来暗香满”“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三句,皆作拗句,而[玉楼春]不尔。此可证是妄人伪作。以文字论,减去数字,亦无远神。此语甚确,可以决此疑矣。  相似文献   

3.
我国第一部长篇世情白话小说《金瓶梅》,在古代小说发展史上有着独特的艺术地位。其方言、谚语、成语、“俏皮话”的运用,亦为其他小说所不及。本文仅就《金瓶梅》的“俏皮话”——歇后语巧发奇中的语言特色,作一初步探讨。笔者粗略统计,《金瓶梅》中的“俏皮话(或曰歇后语)的运用竟达117条之多!不仅如此,而且各种歇后语的类型皆备,许多修辞技巧也都融会在俏皮话这股语流之中。一、语义双关型的歇后语如:吃了橄榄灰儿——回过味儿来了。第十九回:“竹山道:我几时借他银子来?就是问你借的,也等慢慢好讲,如何这等撒  相似文献   

4.
我写下的这个作为题目的问句,如要我回答,那么,我可以说:又能,又不能。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如有愿试的,你可试试看;历史上也有人试过的,如程本《红楼梦》后四十回和其它续书,都曾假托雪芹。这可以说是“能”。但是,假托的这些东西,迟早会为人识破揭穿,鱼目焉能混珠?这就是“不能”。所以,我说“又能,又不能。”  相似文献   

5.
“我是谁”,在哲学史上这一简短而又深刻的发问不知由此而产生了多少的哲学家,也不知由此而困惑了多少的哲学家。人们也许会轻易地回答:我不就是人吗?可人是谁?从哪里来?在哪里?到哪里去?事实上,这一发问真正触及到哲学的灵魂,“全部哲学就在于了解我是谁”(罗伊斯语)。打开人类哲学史,不论中国圣人孔子的“知人”,还是印度佛祖释迦牟尼的“佛”之  相似文献   

6.
新世说     
花泪·鸟语 上节课老师讲解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这节课让同学诠释“花溅泪”与“鸟惊心”。学生甲道:“上月国文考试不及格,我爸打我,我哭了。这就是‘花溅泪’。”老师不解:“与花有何关系?”学生答:“不是说我们是祖国的花朵么?”学生乙说:“公园里有位老人,常拎一只会说话的八哥来遛达。大家都爱逗它  相似文献   

7.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语见《论语·述而》:“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意思是:孔子道:“仁德难道离我们很远吗?我要它,它就来了。”这是孔子讲述“为仁由己”的观点的。课文引用本句及下面一些生涩难懂的古文句,都是为了暴露封建教育的腐朽,一点也不能引起天真孩子们的兴趣。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语见清代程允升《幼学故事琼林·身体》:“可嘉者小心翼翼,可鄙者大言不惭。腰细曰柳腰,身小曰鸡肋(lèi类)。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讥人不决曰鼠首偾(fèn奋)  相似文献   

8.
传统逻辑的定义理论似乎是毫无问题可言,但是,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却往往发现其规则和方法尚有不少方面值得讨论。一、“同语反复”是不是逻辑错误?现行逻辑教科书几乎无例外地把定义概念不能直接包含被定义概念作为定义所必须遵循的一条规则,并认为,如果定义概念直接包含被定义概念,那就是犯了“同语反复”或“同义反复”的逻辑错误。依我之见,定义未必需要这榉的“规则”,用“同语反复”或“同义反复”来概括某些定义方面的逻辑错误也不一定妥当。“同语反复”就一定是逻辑错误吗?我们不妨来比较一下两组定义:  相似文献   

9.
一位哲学家在古罗马的废墟里发现了一尊双面神像。由于从来没见过这样的神像,哲学家便好奇地问他:“你是什么神啊,为什么有两张面孔?”神像回答:“我的名字叫双面神。我可以一面回视过去,汲取教训;一面展望未来,充满希望。”哲学家又问:“那么现在呢?最有意义的现在,你注意到了吗?”  相似文献   

10.
进入老年期后,如何做到老有所乐,老有所养,各有嗜好。有人爱好垂钓,有人痴情书画,有人迷恋棋牌,我却独钟写作,喜欢用笔来谱写人生,“描绘”生活,抒发情感。多年来,笔耕不辍,乐此不疲,满足多多,快乐多多。写作能抒发心志。《文心集语》中言:“文者,神之足,心之迹,志之使也。”《  相似文献   

11.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分前后两个“归去来兮”叙述。泽陶按:两个“归去来兮”中的“来兮”二字,都是无意义的语助词。“归去来兮”,犹言“归去啊!”兮字作语助词解,众所周知,我不谈。现在我只谈来字的问题。清王引之《经传释词》云:“来、句末语助也。《孟子》:‘盍归乎来’,《庄子·人间世篇》:‘尝以语我来’,又:‘其有以语我来’,来字皆语助。”是其确证。  相似文献   

12.
《孟子》部分齐桓晋文之事【原文】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注释】这(指以小易大)真是什么想法呢?是:指示代词。……宜:应当。乎:在这里表感叹。“百姓之谓我爱也”是“宜乎”的主语。之:介词。  相似文献   

13.
孙金栋 《社区》2004,(9):52-52
朋友一再告诫我,在国外说中文时不要乱说话。我问为什么?他说有好几次遇上了懂中文的外国人。有一回,他和朋友在麦当劳吃东西聊天,正说到兴头上,旁边有位德国先生在边上插了一句说:“我看过一本书,知道这件事。”朋友当时愣了好几秒钟才回过神来。朋友的两个同事到法王莹国工作  相似文献   

14.
在明确界定“字”与“声”内涵的基础上,探讨中国传统声乐作品中的“字”与“声”的关系。从中国传统声乐作品“字”与“声”之间关系的分析与解构入手,以“字”的语言语义属性、声调节奏属性等特征与“声”的关系为着眼点,以民歌《槐花几时开》为例,探寻演绎中国传统声乐作品之佳法。认为:中国传统声乐作品中,“字”同“声”的关系既紧密又复杂.既关乎“字”直接和隐喻铺叙的情感,又关乎吐字行腔、语韵声调;中国传统声乐作品的演绎虽是以“声”为最终形式表现,但如忽略“字”的语义、声调、语气、咬字吐字、行腔,不仅会在“声”的演绎中无法准确地表达音乐的真实情感,而且会因为“字”在韵腔上的不足而使“声”失色。  相似文献   

15.
球球一进教室,老师看着他问:“你书包呢?”球球从兜里拿出半截语文书大的小皮包,用一根手指挂着,吊在老师面前,“这呢。”“这就是你的书包?”老师来气了,“拿出语文书我看看!”球球将皮包拉锁拉开,伸进手去拿出一本书来。老师拿过一看,果然是  相似文献   

16.
《九歌》主题与“宾主彼我之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歌》诸篇,宾、主、彼、我之辞,最为难辨”(《楚辞辩证》),朱熹的话道出了《楚辞》研究者的共同苦衷.所谓“宾、主、彼、我之辞”,即作品中神与神或巫与巫之间的彼我称谓,这个棘手的问题,从朱熹到现在,历时八百来年却依然存在,并未真正解决.究其原因不外乎两个,一是《九歌》中的宾、主、彼、我之辞,大都介乎人鬼之间,有的似神语,有的似巫代神语,还有的似神巫之间交相而语,头绪纷呈,文意错杂,令人捉摸不透,难于确切把握.更为重要的,我认为是人们没有深入考察作品主题及其历史渊源,并以此为出发点,从作品中去寻找人物彼我之间本来存在着的某种内在关系.这点,恐怕是《九歌》宾、主、彼、我之辞长期未能解决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7.
《槐花几时开》作为川南宜宾地区民歌的代表,在社会上有很强的影响力,然而针对该歌曲的文本的研究还存在归属不清、谱系不明的现状。梳理和追溯这个研究历程,有利于发现该文本传承中的分歧所在,对后续研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8.
一有位老朋友出车祸,整个车头都撞坏了,幸亏人没伤。他回家一进门就向老母报告这个意外。“真走运,”80多岁的老母说,“幸亏你开的是那辆旧车,要是开你新买的‘奔驰’出去,损失就大了。”“错了啊,”我这老朋友大叫,“我今天偏偏就开了那辆新车出去。”“真走运,”他老母又一笑,“要是你开旧车出去,只怕早没命了。”“咦?你怎么左也对右也对呢?”我这老朋友没好气地问。“当然左也对右也对。只要我儿子保住了一条命,就什么都对。”二有个老同学,前些时才捐了一大笔钱给慈善团体,最近却诸事不顺。“你会不会后悔捐了那么多钱?”有人问他。“…  相似文献   

19.
《槐花几时开》是一首非常出名的四川宜宾民歌,其歌词朴实、凝练,旋律优美,词、曲结合完美,感情含蓄真切,唱起来非常动听感人,已成为很多歌唱家的保留曲目。在美学方面,这也是一部值得挖掘的作品。它蕴涵了多种形式和形态的美,同时也包容了很多美学思想。如何挖掘这一短小作品美的内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本文试从七个方面、两种形态入手,同时结合中、西方音乐美学思想来剖析该歌曲所蕴涵的艺术形象的美。  相似文献   

20.
沈从文说:“我还得在‘神’之瓦解的时代,重新给‘神’做一种赞颂,在充满了古典庄严与雅致的诗歌失去光辉和意义之时,来谨谨慎慎地写最后一首抒情诗.”中篇小说《边城》是他为人性立的一座神庙,里面供奉的是诗情的浪漫,素朴的人性,和“纯粹人类感情”(恩格斯语)等人类神性层面的品质,然而小说的笔调是忧伤的,结尾“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也许明天回来!”这种无期的等待更是包含了深深的悲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