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关于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全球问题的提出,人类中心主义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我国学术界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评价,存在着重大的分歧。在争论中,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的理论问题,例如,人类中心主义的基本涵义、理论基础,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自然界的内在价值和自身利益等,都有待于我们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这些问题的研究都必须采取历史主义的方法,区别人类中心主义发展的不同形态,分析它们在理论上的共同点和差别,并给予分别对待,或许会取得共识。本文对近年来关于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作出简要的综述,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人"的哲学维度的渊源从三个方面展开讨论:人类如何产生,人们对于人性的认识是如何从神性中解脱出来的;人性的本质是什么,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是什么;人与自然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全文通过对西方哲学中有关人在宇宙中地位问题的若干思考,将人类摆在宇宙体系中观察、认识,把人性的以上三个不同方面综合起来看待,则有利于整合各种孤立的或貌似对立而实为互补的人性观点,形成对人性的系统认识,这样才能更全面地把握人性及其本质,有效地指导和解决和谐社会构建中人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3.
社会是由个人构成的 ,个人以生命的形式存在着 ;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由四种基本的“力”构成的 ,即生存力、生殖力、生产力和意志力 ,它们在网络结构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在动态平衡中构成人类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其中 ,生存力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基本动力 ,它决定着意志力、生殖力和生产力的基本价值趋向 ,是网络动态结构中的枢纽和核心 ,其它三个动力系统必须服务和服从于人类的生存力。诸力在人类历史进程各阶段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现代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充分发展 ,而人类的生存力却遭到了严重破坏。适当地扼制欲望有利于提高人类的生存力  相似文献   

4.
社会是由个人构成的,个人以生命的形式存在着;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由四种基本的"力"构成的,即生存力、生殖力、生产力和意志力,它们在网络结构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动态平衡中构成人类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其中,生存力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基本动力,它决定着意志力、生殖力和生产力的基本价值趋向,是网络动态结构中的枢纽和核心,其它三个动力系统必须服务和服从于人类的生存力.诸力在人类历史进程各阶段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现代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充分发展,而人类的生存力却遭到了严重破坏.适当地扼制欲望有利于提高人类的生存力.  相似文献   

5.
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对“人类中心论”、恩格斯的“报复论”进行理论分析,探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定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论依据及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人与自然关系的再认识可以集中表述如下:认识人一自然关系应跟踪演替一进化的路径,即:人与自然共生、共存、共荣,彼此互补、作用与反作用,紧密相关的,但不幸的是,人类非理性行为与活动,导致了负面影响,使地球环境严重破坏和恶化。不过,人类文明的发展与升华,高科技创新发明,最终才有今天灿烂辉煌的现代人类社会。与此相互对照,人类非理性活动的负面影响,只能算是不自觉的过错而已。事实上现在称为“新中世”的人类,确实拥有各方面的能力与智慧。既能改变人为破坏的负面影响,还能实施生态建设,减少环境破坏的损失,重建废墟为城镇,改变沙漠为绿洲。人类辉煌业绩,不可低估。不过,从整体综合而言,当前紧迫的焦点问题,应是大力实施生态经济管理与积极建设和谐协同的生态文明社会。  相似文献   

7.
人与自然关系的再认识可以集中表述如下:认识人一自然关系应跟踪演替一进化的路径,即:人与自然共生、共存、共荣,彼此互补、作用与反作用,紧密相关的,但不幸的是,人类非理性行为与活动,导致了负面影响,使地球环境严重破坏和恶化.不过,人类文明的发展与升华,高科技创新发明,最终才有今天灿烂辉煌的现代人类社会.与此相互对照,人类非理性活动的负面影响,只能算是不自觉的过错而已.事实上现在称为"新中世"的人类,确实拥有各方面的能力与智慧.既能改变人为破坏的负面影响,还能实施生态建设,减少环境破坏的损失,重建废墟为城镇,改变沙漠为绿洲.人类辉煌业绩,不可低估.不过,从整体综合而言,当前紧迫的焦点问题,应是大力实施生态经济管理与积极建设和谐协同的生态文明社会.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哲学的角度分析了当代人面临的自然危机、社会危机和人自身的危机,揭露了这一危机的实质是人一手导演的悲剧。人类要摆脱这一危机,必须走出人与世界关系的误区,理性地批判人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9.
基于共生理念的生态型师生关系是一种以"和谐共生"为核心的,致力于学生的"生命的可持续发展"的"我—你"型师生关系,表现为理解性、互动与形成性、平等性和民主性4个本质特征。生态型师生关系是师生关系研究中运用全新的生态学范式进行研究的成果,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在教学实践中的实现需要通过师生间的交往、对话、体验、宽容和建立同感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10.
环境问题的主要矛盾是人类欲望的无限膨胀与自然资源的有限.这种矛盾具体表现为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由于竞争而产生的对自然资源的无序掠夺.用停止发展的方法和用禁欲主义的道德教化都不能解决环境问题,单纯用科学技术的方法也不能解决环境问题.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是要改变人类社会中人与人的生存竞争方式,发展人与人相互协作的和谐关系,实行有计划的社会生产,对自然资源实行有计划的分配,改变现有以物质财富的积累为目的的社会发展模式,加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合作.  相似文献   

11.
从哲学的角度分析了传统发展思想存在的缺陷 ,从极限意识、主题意识和反省意识几个方面揭示了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现实基础 ,并分析了人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主体作用。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是整个社会大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是一种以作为社会主体的人为中心的发展 ,是面向人类追求真善美统一境界的发展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13.
自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以全球视野、以马克思主义国际观科学分析了本国发展与他国和谐发展的重要问题,力图谋求世界范围内的人类共生共赢与和谐发展,并在各种不同场合深刻阐释如何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赢得了世人的高度认同与积极响应,是一种新的国际发展观,是一种符合世界和平进步潮流的重要战略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充分体现了中国积极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的价值观,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继承与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一夫一妻是人的本能,经济因素的介入破坏了原始的一夫一妻制,婚姻成为一种法律,而男女的不平等也在婚姻中出现。如何才能造就幸福的婚姻,这个问题在现代文明社会中似乎不是那么容易解决,必须满足许多十分困难的条件  相似文献   

15.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人与自然既相互依存又彼此对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与自然的这种辩证关系不但产生了人化自然,同时也导致了自然对人的异化.自然对人异化的最集中表现就是生态危机,生态危机严重危害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要消除生态危机,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必须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科学的自然观,建立合理的社会制度.  相似文献   

16.
毕淑敏抒写大自然的散文,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敬畏和仰慕之情,揭示了人类与自然、宇宙之间只能相互尊重、相互感应、相互交流、和谐共存的哲学观,认为人类只有找准自己的位置,寻觅人与自然相亲相守的最佳间隙,才能正确处理好涉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矛盾,谋求人类更好的前途。毕淑敏正是通过自己的散文创作,形象地启示人们要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宇宙观及生态意识,善待自然,减少对资源的滥用和对环境的破坏,力图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17.
《恋爱中的女人》被公认为是劳伦斯最有成就的小说。笔者从文化和哲学的角度对《恋爱中的女人》的两位男主人公杰拉尔德和伯金寻找理想自我(文化自我或自然自我)的历程进行了详细分析。杰拉尔德和伯金追求理想自我的历程及其最后不同的命运反映了劳伦斯的世界观,即现代社会是没有希望的精神荒原。劳伦斯的观点从哲学中人的完整存在的角度来看是片面的,因为文化自我和自然自我是人的两种基本属性和不可分割的整体。  相似文献   

18.
关于人与自然统一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可持续发展”这个当前“全球问题”的解决,依赖于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尤 其是人类在经历了依赖自然到征服自然的阶段之后,人与自然的统一便成为关注的中心,问 题的提出和解决是同时发生的,答案只能到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中去探寻。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阐述中国阴阳哲学的内涵及其对建筑空间影响的基础上 ,通过对单体建筑、组群关系及城市系统三个层面模糊空间形态的分析 ,指出阴阳哲学思维下的模糊空间是一种亦内亦外、包容共存的空间形态 ,具有调和互济以满足多层面人性生活的特质 ,其在现代建筑理论和设计方法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维把握乡村教育现代化进程,关乎教育强国建设的前途。通过包容与共存,回答乡村教育的“存—废”之问:乡村教育要从“消亡论”走向“振兴论”,通过重塑乡村教育具有基本的结构功能意义、教育城镇化进程已经接近发展极限、城乡教育实现公正的治理之道三个认识维度,解决和平赤字挑战,实现“文明包容超越文明对抗”目标。通过尊重与共生,回答乡村教育的“优—劣”之问:乡村教育要从“依附论”走向“自主论”,超越优劣对比,须经历“认识你自己”“公正的旁观者”“陌生化支持”三个层次,解决信任赤字挑战,实现“文明尊重超越文明优越”目标。通过合作与共赢,回答乡村教育的“开—封”之问:乡村教育要从“迷茫论”走向“自信论”,立足实质对话消除隔膜、互利合作实现共赢、真诚交流增强互信三个阶段,解决发展赤字挑战,实现“文明互鉴超越文明隔阂”目标。不共处、不对等、不对话的城乡教育关系,没有最终的受益者,城乡教育应是一个充分容忍多元、尊重多元、欣赏多元的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