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心—边缘"结构不仅显性地存在于国际关系、区域发展、复杂系统、人际交往和组织管理等具体的现实层面,同时也以一种思维或心智模式隐形地存在于现代人的大脑之中。本文一方面是对人类思维中的"中心—边缘"模式的考察,另一方面也是将"中心—边缘"视角运用于相关分析的一次有益尝试。从自我出发所延伸出的"中心—边缘"思维可以分为"人—自然"和"人—人"两种关系,人类中心主义与文化人类学分别侧重于其中的一个。总的来看,这些思想认识的发展都经历了从"中心—边缘"定型向去中心化的演变。解构主义的观点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心—边缘"的二元对立,也为我们思考如何破解这一不平等结构提供了思想源泉,但是,像德里达那样过分强调对中心与边缘的位置进行颠覆的破解之道却有待商榷,在强调打破"中心—边缘"结构的同时,我们需要"理解"和"谅解"作为补充,去寻求"和平共存"而非"互相毁灭"之路。  相似文献   

2.
在海德格尔看来 ,历史是此在呈现自身的过程 ,历史学是以此在的历史作为其研究对象 ,这就必须假定一个具有源始历史性的存在者作为历史学可能的主题 ,此在就是源始具有历史性的存在者 ,因此历史学的生存论基础就是此在的历史性 ;科学史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 ,科学史的生存论基础也是此在的历史性 ;科学的产生和发展都与此在的生存密切相关 ,所以从生存论—存在论意义上进行科学编史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历史、历史事实、历史学这三个历史学的基本范畴,作了具体而严格的界说,认为三个概念既有自身特殊的内涵,又存在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历史作为一种本体论的存在,是历史事实和历史学赖以存在的基础和前提。作为历史认识直接客体的历史事实是一系列客观和主观状态所决定的一种过程,是历史、历史事实及其知识形态的内在统一的辩证结构。作为知识形态的历史学是历史认识主体特别是历史学家对历史和历史事实的反映、抽象和概括。由于历史认识主体自身需要和其所反映的历史实在本身的性质不同,历史学所具有的普遍性和对于历史主体行动的向导意义也有所不同,因而在其内部关系上可作出多侧面、多层次划分。历史哲学居于历史学的最高层面,以确立历史演化一般法则和提出理论模式为目的,它涉及历史过程和历史认识两大领域,关联历史学和哲学两大学科,其内蕴是相当丰富的。  相似文献   

4.
历史学是一种解释和观察 ,通过主体对世界与时间的观察来解释历史。只有在世界和时间里才能发生历史 ,历史只能存在于世界和时间的多维发展之中。世界、时间、历史都是存在的现象 ,而全部的历史就是要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本文通过清理世界、时间、历史三者的关系和概念 ,在“三个世界”理论基础上分析了“三个时间”、“三个历史”的向度。世界、时间、历史的统一构建最终形成了历史学的发展 ,形成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 ,历史向着“专题化”的世界历史方向演历。  相似文献   

5.
一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受到国际社会的影响,在世界的中心—边缘结构中,这种影响是决定性的。普雷维什的理论贡献就在于发现了世界的中心—边缘结构,依附论学派在对普雷维什的批判中也继承了中心—边缘结构这一批判性视角,并对中心国的技术垄断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批判。然而,标榜为"新依附论"的多斯桑托斯似乎抛弃了中心—边缘这一批判性概念,转而使用"统治国"与"依附国"的表达式。对于分析依附现象来说,"统治国"与"依附国"的概念在解释功能方面的确显得更加直观,但是,其价值判断的色彩掩盖了解释框架的客观性。对中心—边缘概念的抛弃也致使多斯桑托斯在寻求打破依附的方案时表现出了空想的色彩,他的思维方式在本质上仍然是中心—边缘结构得以建立和巩固的线性思维,是无助于打破中心—边缘结构的。  相似文献   

6.
李振宏、刘克辉合著的《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一书,是一部表征着新时期中国理论历史学发展历程和水平的重要著作.这部理论历史学著作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和意义:第一,它见证并且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史学理论”学科建设的基本历程;第二,它是中国理论历史学研究从“历史理论”向“史学理论”过渡历程基本完成的一个标志,也是“史学概论”或“史学理论”体系趋向成熟的一个标志;第三,它在历史认识检验标准问题上提出了历史哲学发展史上独树一帜的“历史之真”标准说,堪称是“一家之言”;第四,在目前同类著作中,它第一次认真地探讨了历史学发展的基本规律这一重要的史学存在学问题,并且首次把历史学的学科规范纳入到“史学理论”学科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7.
文明总是处于运动中。但既有时间意义上的文明运动,也有空间意义上的文明运动。文明的扩张不仅表现为认同于一个文明的历史文化共同体的人口的增长,也可以表现于它的地缘意义上的扩张。更为重要的是一种文明中心而边缘、边缘而中心的变迁方式。目前中国文明和其他非西方文明正在从先前的边缘位置向中心推进。这种运动将不会采取以往历史上那种军事征服和政治霸权的形式,而采取经济总量、科技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提高,占有相对优势的形式。  相似文献   

8.
史学研究什么是“史学对象论”,史学关心什么是“史学理念论”。史学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关心人 ,而是关心人所特有的命运 ,正是这种关心才构成了史学理念 ,体现了历史学的人文境界。关心命运是历史学的一种情怀 ,这种情怀具有一种形而上的性质。史学理念一旦形成 ,历史学就会以前所未有的热忱和勇气去关注人类历史上的种种不幸、灾难、悲剧和罪恶  相似文献   

9.
“身份意识”对于海外华文文学的“生存”思索有其重要而有效的价值意义。全球化语境带来“中心与边缘”边界的模糊固然在一定的层面上给长期处于“边缘状态”的海外华文文学实现了某种意义上的“文化突围”,但陷入新一轮的“被误读”的可能也同时存在。文化身份的价值理性及其历史建构有助于我们保持应有的警觉。北美华文作家张翎的创作无疑对此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海德格尔在此在生存的基础上探寻历史,把历史现象提升为"历史性",其因奠基于存在论意义上的时间性而具有生存论———存在论的意义。本真的历史性是"命运—遗业—天命"的统一体,非本真的历史性则是对其生存论源头的"遗忘"。历史学因奠基于历史性而成为此在在世的存在方式。由于此在的生存本身是时间性、历史性的,海德格尔的历史性思想就是一种历史主义,但它因奠基于生存论—存在论基础之上而提升为一种新型的历史主义,即"第二等级的历史主义"。由此形成了一种以"历史性"和"第二等级的历史主义"为标志的生存论—存在论的思辨历史哲学。  相似文献   

11.
性病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典型的疾病意象之一,对性病的关注涉及对妓女生活的想象,而性别文化身份的差异在对妓女的叙事上体现为两种不同的身体叙事方式。男性主体的中心意识使文学创作更多地表现为人民伦理的宏大叙事,体现着“民族一国家”的“大意义”;女性的历史边缘处境使女性书写更多地呈现为自由伦理的私人叙事,作为一种“小意义”而存在着。对于文学作品中出现的性病,宏大叙事侧重于把女性身体编织进政治、道德、历史的意义圈,强调女性身体的公共性;私人叙事强调性病之于女性的私人经验,呈现女性身体的私人性。  相似文献   

12.
实际存在的历史与历史学家所理解的历史不是一回事。尽管历史学家在“历史是什么”这一问题上存在着巨大分歧,但这并没有妨碍他们对历史作出自己的描述和解释。虽然所有的历史学家都可能宣称自己所描述的历史是真正的、本来意义上的历史,但历史本体与历史描述之间的裂缝仍然是明显的。特定意义上的历史是人类过去的活动,作为巳然定型的存在,它是客观自足的,井不因任何外来因素而有所改变。相反,历史学  相似文献   

13.
真正的历史学本质上应该就是“现实批判”,即历史研究要从自身的独立的学术立场出发,对现实和社会进行严肃认真的思考和分析。它不是要求历史学家都研究现代史,而只是要求他们研究历史时对现实关注的思想性和意向性———历史研究要满足人的现实需要。历史本身是历史学的意识对象,这使历史研究有了一个全新的思想基础,从而历史研究总是在现实的意识中进行,这就是批判意识。因而,现实批判在逻辑上优先于历史研究,在空间上同步于历史研究。现实批判构成了由旧史学向新史学革命性转换的动力和启示  相似文献   

14.
基于重庆市巴南区“十二五规划”要求,因地制宜地适当调整和优化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是南彭地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点工作内容和方向.“点—轴”系统理论可以促进实现生产布局与现状基础设施之间最佳的空间结合.在对南彭地区规划时,以镇政府所在地为中心,以当地的三条主要交通干线为轴,充分发挥空间扩散原理和增长极理论中,中心区域和辐射轴对周边经济的带动作用,并最终形成“一中心,两分区,三轴线”的产业布局模式.  相似文献   

15.
整体史视野中的历史人类学与“人类学的历史学化”过程中的人类学整体观,对历史本体和历史实践的主体性等问题,有了本体论和认识论层面的反思.历史人类学并不否认对人类学学科传统的知识传承,但在开放的跨学科甚或“去学科化”合作中,这样的历史人类学应该建立起整体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生产模式.  相似文献   

16.
上个世纪80年代后,中国学术界摆脱“左”的枷锁,步人了自由探讨学术的新时期。它带给历史学的勃勃生机是明显的:以政治史为中心的僵化模式被打破,经济史、思想史、社会史等各个方向的研究全面展开,多学科共同繁荣的局面逐步形成。其中,社会史的研究在史学界逐渐成为一种“显学”,甚至被冠之以“历史研究的皇后”。  相似文献   

17.
在《马克思主义与历史学——一种批判性的研究》一书中,里格比基于对马克思大量论断的归类分析,判定马克思是一个“生产力决定论者”,即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解释了社会关系的性质,同时生产力的变迁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在里格比看来,无论从逻辑上还是从经验上,“生产力决定论”都是一种站不住脚的解释人类历史变迁的理论模式,并同时基于马克思的相关思想,提出了一种对“生产力决定论”的替代方案,其核心是强调生产关系在解释历史中的首要作用。里格比的解读对于我们全面把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但其将马克思判定为一个“生产力决定论者”,并由此认为马克思同时持有两种“相互矛盾”的解释历史的原则,无疑是对马克思的误读。他的理论失误警示我们,确立理解马克思的科学方法论原则对于切中马克思思想的精神实质,无疑具有前提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时间—空间隐喻具有跨文化普遍性,源自泛人类的认知体验。首先介绍了Lakoff的英语时间隐喻模式,然后在归纳了关于汉语时间隐喻系统的三种不同观点的基础上,就汉语时间隐喻系统在水平轴"前/后"上的隐喻模式及自我方位进行了探讨。强调只有先区分"自我参照物"和"时间参照物",才能发现汉语中很多"看似矛盾"的语言现象在隐喻上的"一致性"。英汉在时间隐喻概念结构上非常相似,汉语中自我也是面向未来型,"时间在运动"和"自我在运动"隐喻在汉语中同样存在,此外,汉语"前/后"时间隐喻还存在另外两种模式。最后,以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现代汉语语料库中"往前/后看"为语料,对上述隐喻模式进行了例证和分析  相似文献   

19.
“德”—“育”生态论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无力感是现代德育面临的困境,这一困境根源于“德”—“育”生态的危机,德育模式必须与一定的道德精神相适应,这种适应不是个别要素的适应,而是教育生态的适应。“德”—“育”生态是在教育学意义上决定德育效力的重要概念。现代中国德育必须确立“德”—“育”生态的理念,并致力于“德”—“育”生态的理论建构与现实建设,新的“德”—“育”生态的建构是走出转型时期德育危机的重要突破口。  相似文献   

20.
尼采根据他的“意志”的基本哲学思想 ,使经验的“道德谱系学”得到升华 ,进入哲学的层面。尼采的“道德谱系学”一方面否定康德由“实践理性”悬设的绝对“善良意志” ,揭示了“善—恶”的历史内容 ;另一方面强调“意志”作为价值的“创造者” ,其本身就拥有“评判权” ,而无待“上帝—神”的“最终审判”。在这种意志哲学的基础上 ,尼采区分了“强者”与“弱者”两种不能转化、不能沟通的“意志” ,它们具有不同的“道德谱系”。尼采无情地鞭笞了欧洲“奴隶—弱者意志”的泛滥 ,揭示这种意志在“谱系”上之低下。本文努力从哲学理论的层面 ,阐述尼采“道德谱系学”的内容实质 ,并试图指出这个学说在理论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