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最近史江涛给出了一个循环群的判定,并给出了初等简洁的证明.对此结论给出另一个初等简洁的证明,并应用此方法对循环群的另一个判定给出一个初等简洁的证明.  相似文献   

2.
文献[1]、[2]、[3]给出了绝对不可分模的两种定义方式,并给出了它们之间的部分差异,本文推广其结论,给出了两种定义的全部差异.  相似文献   

3.
张锦  郭文彬  王莉 《鲁东大学学报》2008,24(3):203-205,270
讨论了一类实矩阵的逆特征值问题,给出了问题有解的充要条件,并给出了一些数值例子.  相似文献   

4.
本文给出了广义Roesser模型的广义特征值定义,得出了它的配置方法,相应地给出了实例.  相似文献   

5.
本文给出了理想气体分子按波长分布的规律,并给出三个统计平均波长。  相似文献   

6.
通过幂群在其自身的左平移作用 ,给出了有限群上幂群的正则表示 ,进而给出了幂群的正则矩阵表示。  相似文献   

7.
高职院校如何监控教学质量给出了建议——建立试题库,并就如何建立科学、高效的试题库给出了具体的模式。  相似文献   

8.
作者给出了一个测算绿色GDP的有效模型 ,并对模型中的每个调整项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同时也给出了它们具体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9.
给出了关于n维单形的Gerber定理的推广,建立了关于单形内点一个更强的几何不等式,并给出了它的一个应用.  相似文献   

10.
给出对称反循环矩阵的概念,讨论了对称反循环矩阵的一般性质,并给出了复对称反循环矩阵的标准形和分解定理。  相似文献   

11.
给出了求解单调变分不等式的一类迭代算法.通过解强单调变分不等式子问题,产生一个迭代点列,该迭代点列收敛到变分不等式的解.最后,给出了这类新算法的收敛性分析。  相似文献   

12.
针对动态交通分配领域中往往假定所有车辆的出发时间是固定的不正确假设,探讨基于拥挤收费的出发时间选择问题的负效用函数,建立动态出发时间选择问题的变分不等式模型.结果表明,建立的变分不等式模型等价于动态用户最优出发时间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13.
通过定义一种策略集的扰动映射,引入一种新的稳定Nash平衡的概念,并利用Ky Fan不等式定理的相关结果证明该稳定Nash平衡的存在性.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由一类集中参数系统所支配的最优控制问题.首先应用极小化序列方法证明了最优控制的存在性.然后采用古典变分法,以变分不等式的形式给出了最优控制所满足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5.
西方文化对于社会不平等有着各种各样的解释。马克思把社会不平等的根本原因归结为人们对生产资料占有上的差异 ,而韦伯则认为 ,社会不平等是财产、个人机遇和市场状况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 ,马克思的阶级概念是建立在人们与生产资料的关系的基础上的 ,而韦伯的阶级概念则是从财产、个人机遇和市场状况三个方面进行阐释的。在西方社会新的分层背景下 ,工人阶级的变化客观上要求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对阶级概念作出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16.
考虑了3种类型的路径选择地为:选择固定路径,选择具有最短理解出行时间的路径,选择最小实际出行时间路径,基于驾驶员路径选择行为的差别,在不考虑交通阻抗函数是否(即允许交通阻抗函数非对称)的前提下,将这3种动态路径选择行为综合表达为一个与之等价的变分不等式模型。  相似文献   

17.
该文给出了一个新的零齐次核的Hilbert型积分不等式及其等价形式,同时证明了常数因子的最佳性.  相似文献   

18.
给出了复亚半正定矩阵的概念,研究了它的基本性质及行列式理论,将Hermite阵的Schur定理,华罗庚定理,Minkowski不等式,凸性不等式,Ostrowski-Taussky不等式推广到了较广泛的复矩阵类,扩大了Minkowski不等式的指数范围,削弱了华罗庚不等式的条件。  相似文献   

19.
在传统制造业集群基础上发展服务型制造业是当前产业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该文针对集群超网络中服务网络和制造网络如何相互作用的问题,以服务水平和产品附加值为决策变量,从成本与收益的角度,引入偏好系数,建立了多目标最优决策模型,并运用变分不等式理论,得到洽合的服务网络和制造网络的流,发现了超网络的均衡状态。最后,提出了研究服务网络和制造网络互动关系的实际意义,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0.
This article develops a new paradigm for the study of collaboration by applying the concept to events outside the context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The authors examine three instances of collaboration in twentieth-century mass killings, seeking to situate them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genocide. Using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the article questions the validity of explanations of conflict predicated on the existence of binary systems—explanations that appear frequently in comparative genocide studies. The authors relate the decision to participate in mass murder to the history of structural inequality within a given society. The article concludes that, however vague, the concept of collaboration is useful in accentuating a bottom-up approach in the study of genocid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