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韩信的悲剧     
韩信是楚、汉之争期间出现的一个悲剧性人物。他在楚、汉战争中投效刘邦,以谋略过人被擢为汉军统帅,实力强大。当时,蒯通劝韩信取齐地,成功后又劝他割据齐地自立。齐地处于黄河下游,掩有以后置汉的平原,千乘、东莱和齐等四郡,渔盐之利富厚,韩信又掌握重兵,在楚、汉相争中是举足轻重的筹码。据齐自立,势成鼎足。但韩信看重刘邦对自己的恩宠和信任,终于拒绝蒯通的建议而作了折衷的抉择:承认刘邦  相似文献   

2.
一、问题提出的意义 战国秦北部与东部均与魏国地境相接,甚至犬牙交错,秦北与魏上郡相接,东与魏河西、河东地相接。早在秦惠文君八年与十年,魏就分别纳上郡与河西地予秦;昭王二十一年魏献安邑,秦出其人,置河东郡,三十五年初置南阳郡,其地也是得之于魏、韩。魏地入秦后,其人民成为秦人民,死葬本地,成为秦墓,而墓中仍出土魏国铜器。这种  相似文献   

3.
刘邦与韩信受战国时期地主阶级人生价值观“富为上,贵次之”的影响,为求富贵投身到农民起义军中。韩信到汉营后,立下了赫赫战功,但他也向刘邦邀王邀地。出于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刘邦则用夺权与徙地等方式对韩信加以防范。韩信降为淮阴候后,心态失去平衡,准备谋反,应给予否定。  相似文献   

4.
黄凤金 《快乐青春》2011,(1):46-46,55
刘邦手下的大将韩信,智勇双全。当时,他并不是直接去投奔刘邦的,而是先投奔项羽,因项羽看不起他,才转而去投奔刘邦的。  相似文献   

5.
垓下之围 ,项羽作《垓下歌》。高帝十二年 ,刘邦作《大风歌》。其中有楚歌的背景 ,有二人性格文采的因素 ,同时也与当时一个具体历史条件密切相关。当时最重要的事情是战争 ,战争中的关键是骑兵。《垓下歌》和《大风歌》的创作受到了这一历史条件的影响。楚汉相争 ,刘邦多次败于项羽 ,即如诸葛亮《后出师表》所说 :“高帝明并日月 ,谋臣渊深 ,然涉险被创 ,危然后安”。刘邦既有天下 ,置酒洛阳南宫 ,和群臣议论取天下事 ,得意于张良、萧何、韩信的帮助。这些史实是人们所熟知的 ,但是 ,楚汉相争数年苦战之中还有一些细节 ,尚未引起人们注意。…  相似文献   

6.
选拔人才重在“知人”,“知人”方能“善用”。如何“知人”在于平时善于观察,“善用”则是使人才各得其所,用其所长。“知人”并“善用”是许多事业成功者所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西汉刘邦,自幼并没有读过多少书,长期的南征北战,使他从实践中增长了许多见识。在刘邦临终时,曾对谁能担任相国说过大体符合后来历史实际的话。吕后问道:“陛下百岁以后,萧相国(萧何)的接替人谁最为合适?”刘邦答:“曹参”。再问其次,刘邦说:“王陵可以,然而王陵比较憨厚,陈平可以协助他。陈平智谋有余,却难以独任。周勃待人诚恳,能宽容,比较厚道,却少文才,性格举止文雅安静方面有所不足,能安刘氏的人定必是周勃,宜叫他担任太尉(掌兵)”。汉初,张良、萧何,韩信人称三杰,三杰能为刘邦所用,终于平定天下,刘邦可谓“知人”。  相似文献   

7.
项羽和刘邦     
项羽和刘邦同是在反秦斗争形势下崛起的义军领导人,但史学界的传统认识,对项羽毁多于誉,而拔高刘邦。考察项刘的全部历史,考察他们的才智、品格及其反秦斗争的历史作用,我们认为对项刘应予重新评价。  相似文献   

8.
从互见法的角度来重新审视韩信的"谋反",我们能得出相对客观的结论,即韩信谋反之罪是刘邦、吕后忌惮其能的结果。从互见法的角度分析薄太后为周勃的"辩护"、彭越的冤案、萧何的遭遇等,可以证明韩信的清白。韩信谋反案在档案文书中早有记载,司马迁作为汉朝史官,只能按照"爰书"叙史,这其实是另一种意义的"实录"。对于韩信的悲惨遭遇,司马迁有自己的评判,司马迁通过多处互见法的灵活运用透露出了许多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9.
刘玲娣 《河北学刊》2003,23(5):195-197
韩信之死令千古叹惋 ,探究其悲剧成因可谓代不乏人。但人们论证的焦点 ,或集中于对封建统治者及其专制制度的责难 ,或是对韩信反叛与否的辩驳 ,都未能真正揭示出其悲剧的实质。其实 ,韩信悲剧的构成 ,以刘邦为首的封建统治者的残酷是一个方面 ,但这是外在因素 ,最直接的原因当在韩信自身 ,在其自身的人格缺陷  相似文献   

10.
论韩信人格的悲剧意蕴--读《史记·淮阴侯列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玲娣 《阴山学刊》2004,17(4):85-88
韩信之死令千古叹惋,探究其死因可谓代不乏人.但人们论证的焦点,或集中于对封建统治者及其专制制度的责难,或是对韩信反叛与否的辩驳,都未能真正揭示出其悲剧的实质.其实,韩信悲剧的构成,刘邦为首的封建统治者的残酷是一个方面,但这是外在因素,最直接的原因当在韩信自身,在其自身所蕴含的悲剧意蕴.  相似文献   

11.
学术界对秦末农民战争的认识尚有不尽一致之处。其中秦末农民战争下限究竟应划在何时合适?就是一个有待进一步探讨解决的问题。学术界往往把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和项羽、刘邦等领导的反秦战争合称秦末农民大起义或秦末农民战争。将秦王子婴元年(前206)十月刘邦入关、子婴出降,秦亡,作为秦末农民战争的结束。如漆侠等著《秦汉农民战争史》,“秦王子婴……向起义军投降。……  相似文献   

12.
一、义仕派以孟子为代表 关于公元前372年,也就是孟子出生的那一年,翦伯赞先生主编的《中外历史年表》①有着这样的记载:"……赵以大戊午为相,攻魏,取乡邑七十三.魏败赵于北蔺."公元前289年,也就是孟子去世的那一年,该书有着这样的记载:"……秦大良造白起、客卿错伐魏至轵,取六十一城."杨宽先生《战国史》②书后附录的《战国大事年表》记录得还要详细些,仿佛攻城掠地、血流漂杵就是那时的家常便饭一样.不是有本刘向校录过、高诱注疏过的书叫《战国策》吗?今天也打仗,明天也战争,难怪孟子生活的那个时代在历史上被称之为战国时期.  相似文献   

13.
汉高祖元年(前206年)十月,秦王朝在农民战争强烈冲击下趋于灭亡,秦王子婴"系颈以组,白马素车,奉天子玺符",向起义军投降.刘邦回(?)霸上,命"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萧何尽收秦丞相府图籍文书".为了笼络人心,给自己日后王关中打好基础,刘邦召集咸阳诸县父老,表白自己入关破秦的原因.鉴于秦的统治"举措暴众,用刑太极",关中又刚刚经历了农民战争的厮杀,局势动荡不安,人心浮动,为了稳定关中的社会局势,刘邦与诸县父老制定了三条应急的法律条文,让大家共同遵守. 关于这三条法律条文,历来的研究者都称之为"约法三章",已成定论,似无异说.从现有文献资料,仔细考察刘邦入关所订的三条法律,笔者认为,实际上应该称之为"法三章",而不是"约法三章".故笔者不揣成陋,冒味言之,以释其疑. 刘邦入关所订之法,最早见于《史记》卷八《高祖本纪》:  相似文献   

14.
正自从市委、市政府东迁戴家湾,这里的陈仓古城就成为挖掘文化特色、展示文化品位的重要选择。一宝鸡的建城历史,从古陈仓说起。《史记·秦本记》:(秦文公)"四年,至汧渭之会。曰:‘昔周邑我先秦嬴于此,后卒获为诸侯。’乃卜居之。占曰吉,即营邑之。"公元前762年秦文公营建陈仓城,是宝鸡建城的开始,距今已有2770多年,这个陈仓城虽是秦城,其所在的地域与周王室、秦先祖有渊源关系。魏明帝太和二年(228年)魏将郝昭于在秦陈仓城西南毗邻筑城,后人将秦文公所建陈仓城称为  相似文献   

15.
中国之政,自秦始也,中国之制和中国之盛,则自汉始也.汉家天下四百年,也是中国文化史上辉煌的四百年.从夺取秦鹿到楚汉相争,政治上文化上的风云人物刘邦、项羽、范增、萧何、韩信……都是楚人.秦国花费多年心血,苦心经营宇内,不到二十年就归政楚人,显示了楚文化强大的生命力.楚文化对汉文化的影响显示了恢宏的气度.楚辞,作为楚文化代表的精神方式对汉学术和文化的建构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6.
论秦自商鞅变法后的农村公社残余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商鞅变法后,秦村社残余势力尚强:秦乡村聚落内仍存在着共同的经济联系;乡村存有政社合一职能的残余;邑里村落内存在着共同社会经济生活;村社贵族残余势力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17.
重评韩信的灭齐之战范学辉长期以来,学术界对韩信军事生涯中的重要一环──灭齐之战,颇有非议,认为他背信弃义进攻已投降的齐国,把本来已用和平手段解决的问题重新诉诸武力,由此不仅白白牺牲了郦食其和许多普通士兵的生命,而且把齐国硬推到项羽一方,增加了刘邦取胜...  相似文献   

18.
汉高祖元年十月(前206年),秦王朝在农民战争的强烈冲击下趋于灭亡,秦王子婴“系颈以组,自马素车,奉天子玺符”(《史记·秦始皇本纪》),向起义军投降了。刘邦回军霸上,令“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萧何尽收秦丞相府图籍文书”(《史记·高祖本纪》)。为了笼络人心,给自己日后王关中打好基础,刘邦召集咸阳诸县豪杰父老,表白自己入关  相似文献   

19.
一、问题的提出秦末农民大起义推翻秦王朝后,项羽以盟主身份压服刘邦等人,封立随他入关的主要将领和秦的重要降将及刘邦等明人为王,它就是项羽“分封十八王”。它是项羽政治事业中的一项重要措施。对这一措施,史学界一般持否定的评价,并认为它是项羽失败的重要原因。如:张传查先生所著的《中国古代史纲》就说:“项羽虽在反秦斗争中立有大功,但在秦亡以后,他已成为旧贵族复辟势力的代表,搞分裂割据,违背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小南开大学历史系编的(中国古代史)也说:“当农民革命高潮一过,主要敌人已消灭,那些夹在反秦队伍中的…  相似文献   

20.
关于公元前372年,也就是孟子出生的那一年,翦伯赞先生主编的《中外历史年表》有着这样的记载:“……赵以大戊午为相,攻魏,取乡邑七十三。魏败赵于北蔺。”公元前289年,也就是孟子去世的那一年,该书有着这样的记载:“……秦大良造白起、客卿错伐魏至轵,取六十一城。”杨宽先生《战国史》书后附录的《战国大事年表》记录得还要详细些,仿佛攻城掠地、血流漂杵就是那时的家常便饭一样。不是有本刘向校录过、高诱注疏过的书叫《战国策》吗?今天也打仗,明天也战争,难怪孟子生活的那个时代在历史上被称之为战国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