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陶渊明、谢灵运二人不同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情感不仅决定了他们诗歌的题材内容,而且深刻地影响了他们的诗歌艺术和表现技巧.陶渊明田园诗物我合一的境界与谢灵运山水诗物我各一的特征便由此产生.  相似文献   

2.
道禅思想或直接性地、或间接性地以中国古典诗歌为桥梁影响和推动了美国诗歌的改变。道家"无为"思想拓宽了美国诗歌题材;道禅"得意忘言"的诗学理念促进了美国诗歌语言、技巧的变革;道禅和谐美的内涵则为美国诗歌提供了全新的物我观。从而使美国诗歌更为多元化。  相似文献   

3.
儒、释、道三家哲学的共同特正是“无我相”;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的根本精神也是“无我相”,代表儒释道三家精神的诗人屈原、王维和陶渊明三派诗歌,以艺术手段显现至高无上之境──“物我皆忘”,“物我一体”、在此境界之中,诗歌作为艺术家心灵的外化,绝不是中纯的语言文字对情感的渲泄,而是生命中修炼境界的极致,通达这种“无我”的人格境界和艺术精神,正是中国诗歌艺术的根本精神,  相似文献   

4.
比兴对于我国诗歌艺术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作为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特殊方式,诗歌有其固有的本质特征。除了音韵、节奏等形式要素之外,诗歌还特别要求把主观思想感情客观化、物象化,使主观思想感情与想象和理解相融和,从而塑造出主客观统一,物我相谐,情景相生的诗歌艺术形象。比兴正是从诗歌艺术的内在规律上体现了我国诗歌艺术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中西浪漫主义诗歌的诗学渊源作比较性研究,主要从传统文学思想的继承、社会经济结构、哲学世界观三个方面来诠释不同文化母体所孕育的浪漫主义诗歌具有区别性特征。研究发现:中国浪漫主义诗歌产生时间早,受自然经济意识影响较深,注重天人合一,物我相融的精神境界;西方浪漫主义诗歌产生时间较晚,但商业经济意识浓厚,视自然为对立物,希望达到一种超越"自我"抵达"非我"的境界。  相似文献   

6.
《诗大序》进一步阐明诗歌的本质特征,提出了抒情言志说;强调诗乐与时代政治的密切关系,注重诗歌的教化作用;总结诗歌的体裁与表现方法,提出六义说。《礼记·乐记》集中论乐,涉及音乐的本原问题,提出物感心动的理论;阐述音乐的美感,重视文艺的社会作用;强调情感的真挚,发表"唯乐不可以为伪"的不刊之论。  相似文献   

7.
桐城是一个诗人辈出的地方,方苞之父兄师友许多都是杰出的诗人,方苞在其影响下很早便对诗歌创作产生了兴趣,并且终身没有中断过诗歌的创作。其诗作流传不多,就目前所存诗作看来,可谓义正辞雅但韵味稍逊,因此其诗歌也受到了一些人的批评。作为一个文论家,方苞的诗论继承了传统诗论中"诗如其人"、"文以载道"的观点,重视诗人的经史根基和诗歌内容,又与其古文"义法"理论中之"言有物"一脉相承。方苞诗作和诗论成为后来桐城诗派的先声,值得学者研究和重视。  相似文献   

8.
穆旦在数量不多的季节诗里对新诗的现代化作了相当深刻的探索 ,从物我关系的矛盾张力 ,到诗歌色调的繁复中体现出来的灵魂的挣扎 ,及其时间意识中的现代意味 ,都突破了古典诗歌中“天人合一”的观念 ,从而集中代表了新诗在现代主义上达到的成就  相似文献   

9.
狄金森是最值得研究的美国19世纪著名女诗人之一。她的诗歌优美隽永,既体现女性的细腻,又有着质朴和深沉的特点。诗人善于运用文字的组合和符号的衔接表达出内心世界与自然万物的和谐,并通过以物观物进入到物我相融的精神境界。她从追忆孩童的天真状态中寻求一种心灵的归属。她的诗歌折射出道家思想观点。  相似文献   

10.
不同于一般所主张的物我合一、 物我交融,苏轼在老庄、 玄学、 佛学等思想资源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别具一格的物我平等思想,认为世界是由万物的多样性组成的,人也是与他物平等的万物之一.物我都是无须任何外在根据的自身的存在,同时也通过彼此彰显自身的存在;物我之间"合"而"有间",任何一方都既不能全部倾其所有也不能不交出部分所有去与另一方建立联系.这意味着物我之间不能以一次性完全重合的形式达到直接的认识和交流,而只能是无限次的部分重叠,并且即便在物我平等的理念中,"我"也很难完全将物的一切都无误明晰地表达出来.正因为此,诗歌、绘画等美学活动凸显出以隐喻、象征、情境创造等手段迂回接近事物、打开物我之间无限空间及变化多样性的特点.也是在这种物我平等的思想作用下,苏轼还对人一直以来将自身置于他物之上、化约他物的行为展开反思和批判,认为艺术家形槁心灰的脆弱恰也就是其力量所在.  相似文献   

11.
“文革”后的诗歌史,艾青的地位呈现明显下滑趋势。这主要关联其诗歌特点与时代风尚的不一致:艾青诗歌强烈的时代和群体色彩及以抒情为中心的艺术风格,与当前诗歌界流行的个人性和知性特点存在较大冲突。但其实,艾青诗歌不是空洞群体思想的回声,而是将自我心灵与时代精神融为一体,其时代声音中贯注着诗人真实的感情和感受。而且,抒情诗歌与知性诗歌各有所长,并不适合简单地臧否与取舍。艾青的名作《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典型体现出艾青诗歌的特色,具有不可忽略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2.
苏轼的诗词是高度个性化的存在,也是具有世界影响的存在。然而,这种个性化除了来自于诗人的自我之外,同时也来自于诗人一生中各时段所在地方的特性,我们称之为“地方性”。苏轼诗词中的“地方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与诗人的自我、诗中的自然、诗中的人文和诗人的思想以及诗中的地名等有着重要的关系。苏轼诗词中的“地方性”,来自于他所到过的许多地方、诗人自己对自然的敏感以及他深厚的地理意识,同时也来自于他对于诗歌艺术时空的建构。苏轼诗词里的“地方性”具有重要的诗学价值,对于当代汉语诗歌创作也具有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3.
在西方哲学史上自我曾以灵魂、实体、主体、此在等诸多形态出现过。自我概念哲学演变的内在机制在于它是由古代哲学的自然反思即自我与自然的混沌状态发展到近代哲学的内外反思即主、客二分状态。到了现代哲学阶段研究自我概念的思路转换,一方面开始从理智的直觉转换为体悟的直觉,另一方面则开始从异化的、分裂的自我转换为统一的自我。哲学对“自我”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实质上是哲学的人学性质日益凸显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当代“女性诗歌”繁荣的原因追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当代女性诗歌的繁荣,与女诗人强烈的表现自我的意识骨肉相连,同时80年代相对开放的外部环境,使得年轻女性诗人更有可能轻松地折返女性自身,而西方的性别理论、“弗洛伊德”学说又为女性诗学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5.
宋代文学家苏轼将比喻运用得美轮美奂。苏轼诗歌中以雪泥鸿爪、西湖西子、萧散霜风等典型意象比喻为切入点,运用人比喻人、物比喻物、人比喻物、物比喻人等多种方式,通过明喻、隐喻、借喻、曲喻、博喻等类型变换,赋予诗歌以平淡美、理趣美、禅意美的艺术效果。苏轼以"人所不能比喻者,东坡比喻"的创作风格,不仅丰富了比喻的文学修辞技巧,也使其诗歌有别于"唐诗的艺术特色,开一代宋诗新风"。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是诗的国度,诗是语言艺术的珍品,具有感人心志、移人性情的作用。诗歌的美育是以诗歌为审美对象开展审美教育,以审美为主要手段来感受诗歌,这其实就是孔子的"诗教"。本文从孔子"兴、观、群、怨"四大功能探讨了诗歌的美育价值。  相似文献   

17.
在丁芒的诗思意识里,他所秉持的诗人个性情感必须与人民的利益、情感相一致的观念明显带有"群我"的、集体的、民族性的和阶级性的特征。在新诗体型的认识上,他主张新旧体诗的互相融合,创制出"短小、集中、格律化"的新诗体式,藉此表现"人"的生命体验、时代风云与民族心声。丁芒从20世纪40年代初——90年代末的新诗创作历程,诗思路径呈现出这样的流变过程:个我人生——社会人生——群体人生——个我人生。其诗境的创造主要表现三大类:抒写个我生命体验;反映现实苦难;讴歌战斗豪情与光明的未来。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20世纪90年代诗歌的阅读状况为切入点,从阅读的角度关注诗歌在市场环境中的整体形构,从而揭示诗歌备受疏离的深层原因和生态变化。文章包括审美泛化中的诗歌阅读和阅读期待两个方面内容,并引入了“距离”一词,以阐释的方法对和当下诗歌具有同质性的90年代诗歌进行考量,以期给予现实的诗歌创作以反思。  相似文献   

19.
自我确证是指主体从对象上面以类似直觉的方式意识到自我的存在。自我确证是审美的必要条件之一 ,审美不仅需要对象化 ,更需要自我确证。审美中的自我确证以想象为中介 ,想象使得在自我和对象之间寻找相似性成为可能 ,从而实现自我确证。审美中的自我确证可以分为五个层次 :简单直观式自我确证、对情爱能力的自我确证、对生活经验的自我确证、对创造能力的自我确证和对超越性大我的确证  相似文献   

20.
以艾略特为代表的一些批评者对华兹华斯的个人主义倾向持贬斥的态度.作为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强调想象和感情,其诗学观和诗歌创作均表现出对个人的关注,与具有人文主义色彩的个人主义有着相似的特征.这些特征表明,华兹华斯以诗人的身份,从诗的宗旨等诸角度诠释了个人主义思想,展现了诗人在工业化革命时期对个人主体性的关注.理解华兹华斯的诗学主张和诗歌实践中的个人主义思想,对理解华兹华斯甚至整个浪漫主义诗歌都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