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济罢工权立法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社会的稳定、人权的保障都将发挥积极的作用.本文探讨如何立法规范经济罢工权,限定罢工目的和罢工主体;限定罢工时机和罢工方式;赋予工会或者其他民意代表性的机构组织罢工的权力;维护罢工秩序,赋予合法罢工一定的刑事上和民事上的豁免权;保护罢工参与者的权益;限制资方阻碍罢工的行为,同时保护资方的合法利益.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罢工事件日益增多,而且具有自发性、突发性、违法性和犯罪性等特点。如果对罢工不加以立法,将不利于我国的依法治国和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应在宪法中确立罢工权,在配套法规中对其加以保护和限制,强化工会独立性,真正实现劳动者的罢工权利。  相似文献   

3.
发达国家劳动者的罢工权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劳动者有组织的斗争发挥了重要作用,资方也逐渐改变了对待罢工的态度.发达国家的政府更是作为劳资双方之间的平衡力量,通过制定法律规范既确保了劳动者的罢工权,使劳动者的利益诉求得到申诉;又规制了罢工,使之不对资方和社会产生较大的负效应.承认劳动者的罢工权,并将罢工纳入法制轨道,对于劳资合作与社会和谐都是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劳动者自发罢工引发了理论界关于其合法性以及是否要让其合法化的争论.一些劳动法研究者将自发罢工简单的称为合法,对罢工合法化问题表现出较为草率的态度.我们应当充分认识罢工的负面效应,由于这是一种破坏性很强的机制,只有对其机理有充分认识,才可能有限度的开放及规范这一领域,而且应当发展替代机制.以国际的视角来看,无论我们是否应当让罢工合法化,工人自发罢工在各国均是不合法的,政治性罢工更是被国际公约所排除.其实,我国的有些做法本没有太大的问题,恰恰是对这一问题缺乏严肃的研究,才使这一问题变得敏感.本文希望打破这种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5.
关于罢工权的反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问清泓 《江汉论坛》2004,(7):132-134
我国现行宪法和法律都没有关于罢工权的规定,笔者通过研究分析世界上一些国家关于罢工权的通行做法和发展趋势,认为必须尽快恢复罢工权。本文分析了罢工权的法律渊源、罢工权的法律性质、我国恢复罢工权的意义和罢工权的立法构想。  相似文献   

6.
罢工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成熟市场经济国家是常态,而在现阶段的中国则是非常态.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主要在于中西方国家罢工治理的策略不同,因此,在这方面中国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模式,但应借鉴西方的成功经验,实现四大转变:一是在治理态度上从消极回避向积极正视的转变;二是在治理机制上实现从无到有、从虚到实的转变;三是在治理手段上实现从行政手段向法律手段的转变;四是在治理内容上实现从简单的罢工治理向罢工治理、劳动关系治理、政府治理三结合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贺然 《兰州学刊》2007,(6):112-113
罢工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现象.罢工权在世界多数国家是一种宪法权利或至少是劳动法规定的劳动者享有的一种重要的劳动权利.在我国,宪法和法律没有规定劳动者的罢工权,使得劳动者的这一基本权利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分析罢工权的缺失和法治原则之间的矛盾,提出解决这一矛盾的办法,是目前法学界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8.
王鹏  聂斌 《学术探索》2010,(4):55-6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我国劳资关系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近年来,罢工停运事件不断发生,备受关注,影响不小。关于其性质问题官方并没有明确表态,而学界也存在一些分歧,主要表现为不同的立场者提出的一些不同观点。经过对这些观点加以概括总结,并从经济法角度我们认为,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罢工事件可定性为"机制失灵"背景下劳动者的自发性维权斗争。为此,有必要采取一些法律上的应对措施:完善罢工活动经济立法;构建三维协商机制;激活劳动纠纷救济机制。  相似文献   

9.
从"东航飞行员罢飞"案看我国罢工权的立法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提起罢工,人们的脑海里大多会浮现起旧社会工人为争取自由和解放而进行的罢工运动,但实际上这是对罢工活动的片面理解,那只是作为政治斗争工具的政治罢工.作为经济利益表达形式和劳资纠纷解决途径的经济性罢工.则是市场经济和自由竞争的劳动力市场的必需.规范的罢工是社会的一道.安全阀".不仅不会引起社会的动乱,反而会有助于矛盾的合理解决,维护社会的稳定与经济的和谐发展.当前,罢工是个不可回避的纠纷解决途径,与其遮遮掩掩,对其打压或放任自流,无法可依,不如完善罢工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罢工行为,使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相似文献   

10.
裴宜理从生态视角出发,运用个案研究方法,深入分析了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淮北农民反抗运动和20世纪20-40年代上海工人罢工。在她看来,华北农民的暴力传统,实质是他们面对恶劣的生态环境所采取的一种生存策略。上海工人在地缘祖籍、性别、教育程度、技术掌握程度和城市生活适应程度上都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会影响他们的抗议方式和政治倾向。这就是农民暴力和工人罢工的生态政治学。从方法论层面而言,这更近于呈现事物本来面貌的解读传统,而不是致力于揭示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解释传统。近年来,有学者尝试建立整合性的政治行为分析框架,主张结合宏观社会结构和微观行动分析,重视国家与社会关系在解释社会政治行为中的作用。此外,政治领域的文化心理分析自20世纪晚期以来的重新复苏也揭示了另一种可能的整合路径。  相似文献   

11.
早期国民党人对阶级斗争有着相当准备的认识,但国民党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然而在国民革命实践中,存在着大量的阶级斗争事实,以省港罢工来说,以反对帝国主义为直接斗争目标,使得其中的阶级斗争呈现出既联合又斗争的现象。国民党在扶助农工同时,提倡工商联合积极协调双方的矛盾纷争,虽有一定成效,但由于国民党阶级的局限性,也因为国民党对民族矛盾之下的阶级矛盾认识片面,所以,无法正确处理省港罢工中的阶级斗争。  相似文献   

12.
王詹  吴仁明 《理论界》2024,(1):59-65
大革命时期的焦作煤矿反帝大罢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在中国工运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工人运动。中国共产党通过经济动员、思想动员和政治组织动员及时有效地将各方面可以利用的人力、物力资源加以整合,成功发动了焦作反帝大罢工。中国共产党罢工动员的实践过程,实质上就是建构“共意”的过程。本文在深入阐释罢工的背景、活动特点、历史启迪的基础上,分析中国共产党在罢工动员中建构“共意”的内在行为逻辑。  相似文献   

13.
倪复生 《学术界》2012,(7):233-240,285
在法国,罢工现象司空见惯,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了法国百姓生活,乃至法国社会文化的一部分。长期以来,我国学术界对此仅限于报道层面,缺乏较为深入的分析。本文在对国外文献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从法国社会的价值观、劳动管理体制以及法国文明基因等方面入手,对法国罢工文化进行了深层次的剖析、研究。文章认为,在法国文明形成的宽松的社会和政治环境下,享乐主义、平等价值观主宰下的个人主义劳动观与福利社会结合后自然导致劳动管理体制的一再失效。因此,合理而有效的罢工无疑是不断改善劳动管理体制的一个对策,是劳动者对劳动意义再认识的一种途径,是实现社会状态与精神状态同步发展的一种举措。  相似文献   

14.
1935年7月法租界公董局发出通告限令人力车夫进行登记,企图以此限制车夫人数.这一城市社会管理的举措有其合理性,但由于没有考虑解决被淘汰车夫及其家属的生活出路问题,损害了人力车夫这一弱势社会群体的利益,矛盾骤然加剧.在多方与公董局交涉遭到拒绝后,人力车夫实行罢工.他们在遭到巡捕弹压时群起自卫抵抗,宣泄平日郁积的仇恨情绪.在这次罢工中,车夫与车商的关系有利益冲突的一面,车夫因怀疑车商会不顾甚至牺牲车夫的利益,一度采取过激行动.但双方更多的是有合作抵制法租界当局、共同维护人力车越来越边缘化的行业利益的一面.中国共产党在上海人力车夫的工作方面总体上说并没有少花力气,但未能统一领导、协调上海两个租界的人力车夫的斗争,也没有在法租界的人力车夫中建立基层支部.因此,对于中共在上海人力车夫中的工作成效不宜估计过高.  相似文献   

15.
实践中,我国现行劳动争议协商制度基本失灵.劳资双方谈判力悬殊是劳动争议协商制度失灵的根本原因.谈判需要建立在双方力量大致均衡的基础上,而目前我国劳方的谈判力基本上趋于零,其根源在于我国关于谈判力的制度设计存在重大缺陷,主要表现在法律的软约束、集体协商制度运行不良、罢工权缺失以及工会的缺位和错位等方面.应通过优化制度设计、推进罢工权立法、健全工会制度等措施来对我国劳动争议协商制度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6.
"三权分置"是乡村振兴视阈下宅基地改革的核心政策.从政策科学与工具视角对宅基地"三权分置"政策进行研究,在主体逻辑上可以深化政策识别传导功能,在实施逻辑上则有益于优化工具技术方案.从"目标—工具"视角分析19份宅基地"三权分置"政策文本,结果表明宅基地"三权分置"政策在工具运用层面存在环境型政策工具运用过溢、供给型政策...  相似文献   

17.
国家对工人运动的影响一直以来是劳工问题研究的重要议题。通过对2010年夏季沿海四个地区连锁罢工事件中政府行为的观察与田野研究,探讨了地方政府治理罢工的模式及背后的原因,重新审视在微观层面地方政府介入行为对工人自发团结力量的影响机制。不同地方政府的介入方式基本可以从政治资源与治理策略两个维度划分为四种类型。这四种类型的政府治理模式形成的背后又暗示出了地方政府在地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与政府合法性之间的平衡原则。因此,基于这样的原则,地方政府在介入罢工的过程中,塑造出劳资冲突的"缓冲地带"来暂时平息罢工,缓解劳资矛盾。并且,在"缓冲地带"的塑造过程中,政府也进一步将工人在罢工中形成的自发集体力量限制在了可控范围内。然而,随着工人对于这一缓冲地带不同程度地"认知解放",地方政府的平衡逻辑必然会在"缓冲地带"中被重塑。  相似文献   

18.
从全球化视角探索"球权"的客观依据和渊源,并对"球权"进行结构分析可以看出,"球权"的发展与区域化、全球化同步进行并从低级向高级演进,人类社会的未来以"球权"为立足点和最终归宿.新中国随着外交理念的演变而逐渐形成球权观,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对"球权"的建构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9.
1922年1月12日至3月8日的香港海员罢工,已经过去四十年了。这次罢工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对英国帝国主义进行斗争中的第一次大规模的胜利,又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工人第一次罢工高潮的开端,在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关于这次罢工,过去已有人作过不少研究。但是,有几个问题还待进一步解决:罢工期同斗争形势的发展问题;海员工人斗争策略的特点问题;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如何帮助并指导这次罢工问题;广州国民党政权对海员罢工的态度问题等。本文拟根据目前找到的一部分原始资料就上列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20.
通对康德、 尼采关于法国大革命和启蒙思想观点进行比较研究,从历史、 道德和批判视角对法国大革命作用问题加以探讨.康德论证的主要困难与他对公民起义权的怀疑态度和称赞法国大革命成果之间臆想的矛盾无关,而与他批判的主要任务与界限相联系;相反,尼采批判的视角明显扩大,但回避康德论证中一个关键的法律层面,否认存在自然和平等权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