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 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导言”部分,辩证地论述了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供给(生产)和需求(消费,包括个人消费和生产消费)的相互关系。他指出,生产和消费之间“每一方表现为对方的手段,以对方为媒介;这表现为它们的相互依存;这是一个运动,它们通过这个运动彼此发生关系,表现为互不可缺,但又各自处于对方之外。生  相似文献   

2.
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宏观总量平衡,对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全局性的效应。自觉地调节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使之保持平衡,是宏观经济调控的一个基本方面。一、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及其目标社会的总供给和总需求,也就是社会最终产品的供给和需求。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条件下,社会同样不可能直接进行实物分配,统一的社会最终产品的运行分解为实物运行和价值运行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平衡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总量平衡,二是结构平衡,两者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本文着重考察其总量平衡问题,主要分析封闭条件下狭义和广义社会总供求的概念及其平衡公式,以及开放条件下社会总供求的平衡公式。一、封闭条件下狭义社会总供求的概念及其平衡公式社会总供求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来理解,但对其具体涵义的认识,国内学术界的看法并不完全一致。一种意见认为,狭义的社会总供求是“国民收入总供给和国民收入总需求”,广义的社会总供求是“社会最终产品总供给和社会最终产品总需求” (参见厉以宁:  相似文献   

4.
<正> 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党的十二大报告把社会主义的特征归结为六个方面:剥削制度的消灭和生产资料的公有;按劳分配;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劳动人民当家作主;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等。这是对社会主义社会特征的全面概括和总结。实际上也就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一般特征。但是,要准确把握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还应该弄清什么是能够决定社会主义社  相似文献   

5.
前几年,我国宏观经济失控,使社会总需求超过社会总供给,制约着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成为经济建设中一个主要而迫切需要解决的矛盾。理论界对其产生的根源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主张;中央提出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方针,并采取了相应的宏观调控措施,以使国民经济向好的方面发展。然而,笔者认为,对社会  相似文献   

6.
坚持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基本平衡,是“七五”期间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实现这一平衡的中心问题是有效地控制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党中央关于“七五”计划的《建议》中指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坚持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基本平衡,使积累和消费保持恰当的比例。这里的中心问题是根据国力的可能,在妥善安排人民生活的同时,十分注意确定合理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做到国家财政、信贷、物资和外汇的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三大政治报告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是我们科学地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的关键。为此,本文试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若干经济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开始于1956年,是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二者在总体目标、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存在着许多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9.
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和非洲一些国家探索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理论新概念。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有联系又有差别,这一理论新概念的提出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飞跃  相似文献   

10.
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或失衡,是宏观经济分析的一个核心问题。舒元同志的《总需求·总供给·潜在总供给》一文,从理论上探讨了社会主义经济中总需求和总供给的理想模式,分析了我国近年来经济发展中的供需形势。我较早地读了该文的打印稿,很受启发。下面,我想就我国总需求和总供给应有一个什么样的格局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并与舒元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11.
文章根据江泽民同志关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基本特征,论述了人生价值观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各种表现和形成原因,指出了当前在进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人生观教育方面应该做好的几项工作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新民主主义社会论虽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 ,但二者之间有着无法割裂的联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对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继承和发展。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 ,可使我们更加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为把我国建设成高度富强、文明、民主的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相似文献   

13.
赵紫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指出:“官僚主义现象在我们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中依然严重地存在着。由于经济的、文化的和社会历史的原因,我们同官僚主义的斗争,将是长期的。”  相似文献   

14.
(一) 马克思早就指出:“大工业的本性,决定了劳动的交换、职能的变动和全面的流动性”。人才流动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由来已久,它伴随着人类的繁衍、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而萌发、存在、兴起。生产力的发展、现代社会的开放性,为人才流动提供了内在的必然要求。而人类社会的进步,则是以人才流动为媒介和依托的。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但是,在我国,将人才流动作为科学的命题和客观规律提出来,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行广泛研究和实践探索,还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事。三中全会以来,经济体制、教育体制、科技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行和深化,给人才流动注入了“催化剂”,使人才流动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对社会经济生活发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党和国家制定科学的人才政策也提供了实践和理论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在党的改革开放总方针的指引下,我国城乡各地陆续出现了一些私营企业。这种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私营经济不同于城乡劳动者的个体经济。它的出现在一些同志当中产生了种种疑虑和担心,成为人们争论的一个“热点”。本文试就其中提出的若干问题,谈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着阶段性,存在着划分为若干阶段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可以划分为自在和自觉两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自觉阶段可以划分为改革创新和巩固发展两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自觉阶段中的改革创新阶段,又可以划分为经济基础改革创新和上层建筑改革创新的两大阶段。跨入21 世纪的我国处在经济基础改革创新阶段快要结束,上层建筑改革创新阶段快要开始的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但是,正如赵紫阳同志在大会上的报告指出的那样,“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很长的历史发展过程。我们对这个阶段的状况、矛盾、演变及其规律的认识,在许多方面还知之不多,知之不深。”因此,深化和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就成了当前理论研究最重要的课题。列宁说过: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 具体探讨了制定我国现阶段住宅社会政策的理论依据、实践基础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种形式的私有制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私有制并没有因其生存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其自利性、竞争性、分化性和剥削性的本质。因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私有制既有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积极作用,又有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消极作用。我们只有全面地认识私有制经济的本质,采取正确的政策,利用其积极作用,限制其消极作用,才能使私有制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所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是对传统的商品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重新正确认识按劳分配理论,并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按劳分配的新模式,这是我国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一、马克思关于按劳分配的设想和我国社会主义的实践马克思在1875年所写的《哥达纲领批判》中,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他对未来社会(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设想。长期以来,人们对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理解,正是根据马克思的这一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