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题乐府”是杜甫在继承汉乐府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自立新题,自创己格,自叙时事”的一种新的乐府形式,具有题材的现实性、艺术手法的多样性和语言的通俗性等特色。  相似文献   

2.
唐代的大量边塞诗以乐府诗体裁的形式存在,这些诗歌作品不仅对后世的诗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还走出国门,引发了朝鲜朝古代文人跨越时空的回响与应和,促进了朝鲜朝乐府题边塞诗的繁荣。自16世纪中叶始,至20世纪初,有百位以上的朝鲜朝诗人在汲取唐边塞诗以及中国文化元素的基础上,创作了大量的乐府题边塞诗。这些诗歌在思想底蕴、艺术特色等方面与唐朝边塞诗交相辉映,共同为东亚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李白创作的古题乐府不仅数量在当时诗人中是最多的,而且还受到历代评论家的赞许。本文以李白创作的三首《长相思》为例,从音乐曲辞方面就他对古题乐府曲辞范式的恢复、改造和创新做一些探讨。并通过对乐府诗诗体形式的研究,从古题乐府曲辞的角度考察他的拟古乐府创作规范。  相似文献   

4.
曹魏时期是乐府诗发展的第一个转折期.魏三祖及曹植以大量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的乐府诗给诗坛带来了新的气象.这些乐府诗或者借旧题写新事,或者自命新题自抒机杼,表现出了与旧乐府不同的风貌.但仔细考察.这些新的乐府诗仍然摆脱不了汉乐府的影响.它们对汉乐府的承袭表现为:宗庙仪式乐曲对汉旧曲乐调、歌诗的承袭;其他非宗庙仪式乐曲对汉乐府题名、题材、主题、结构及情感基调、艺术风格等的全方位承袭.可以说,汉乐府是魏乐府产生与成长的土壤和母体.它的身上处处都留存着汉乐府的印迹.但是,它的繁荣同时也促进了汉乐府的广泛传播.  相似文献   

5.
同一歌题的古乐府与拟乐府的内容没有限定,歌题与内容不合不类是常见现象。学术界一般认为产生不合不类现象的原因是只限延用旧曲旋律,不限歌辞内容。然而乐府歌辞内容的不合不类在先秦雅乐中就已经存在,歌诗必类就是要求歌辞内容的相合相类,但实际上歌诗不类是常见现象。乐府能够接受不合不类就是因为先秦雅乐已经存在歌诗不类的普遍现象。  相似文献   

6.
徐辉 《新疆社科论坛》2006,(6):78-80,83
岑参之所以自创西域地名歌行新题,除了尚奇求新的个性外,还有其自身的心理动因,诗人试图通过自己的创作来规范一种题材,即西域边塞乐府歌行。  相似文献   

7.
学术界普遍认为旧曲新辞是拟乐府的基本入乐方式,有的学者甚至认为是唯一的入乐方式,此说的依据是曹植的"依前曲,作新歌"。但实际上入乐方式并非只有一种,入乐方式与乐府类型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拟乐府的基本入乐方式是新曲新辞,旧曲新辞的入乐方式主要使用于雅乐拟乐府。拟乐府选择新曲新辞的入乐方式,是由拟乐府的俗乐性质决定的,曹操等人对俗水新声的偏爱也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李白是公认的乐府大家及古乐府集大成者.这一经典地位的确立与<乐府诗集>有重要关系.此书对李白乐府收录全备、界定精确;着重发掘其古典特色,并在乐府诗史的高度上加以肯定,确立了其作为"古典代表、盛唐大家"的地位,在李白乐府接受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系统考察此书对李白乐府的著录及影响,有助于深入了解李白乐府的经典化过程,并进而考察乐府诗史的源流演变.  相似文献   

9.
萧涤非乐府研究的最基本观点是 :民间文学为文学史之源 ,由此出发去构建其乐府文学史。而文学史的主体是文学 ,故以乐府体裁样式之变化为纲 ,以作品、作家为目 ,来展开网状论述。而萧先生的研究风格 ,则体现为以大观小 ,以小见大 ,内外取证 ,感会诗心 ,于平实中见博大精深  相似文献   

10.
李锦旺 《江淮论坛》2003,(6):116-119
关于汉乐府是否"采诗",学术史上存在过争论.然而大量文献表明,尽管西汉乐府编制中没有采诗人员,但是当时乐府"采诗夜诵"的确具有一定的现实政治保障,并对东汉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西汉乐府的"采诗夜诵"继承了先秦以来观乐省风的深厚文化传统,这一传统同样在东汉得以继承与发扬.正因如此,汉代乐府民歌才能较好地保存流传下来,并形成了统一的艺术精神及艺术风格而影响于后世.  相似文献   

11.
时国强 《殷都学刊》2008,29(1):66-69
鲍照的古乐府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其抒情方式主要为奔冲跌宕式、弥漫发散式两类。奔冲跌宕式突破了含蓄蕴藉的抒情传统,弥漫发散式避免了重章复沓与繁芜冗长,彰显了鲍照巨大的艺术创造力。  相似文献   

12.
韦春喜 《天府新论》2004,(4):117-120
汉代乐府咏史诗初步体现了讽时鉴世、抒情言志的功能,可入乐,最早采用了史叙、论述、代言等咏史体式.魏代注重历史兴亡的探索,开拓出新的功能,入乐目的是为了干预、戒鉴现实或言志,确立了史赞体咏史诗.晋代故事乐府的盛行,思想内容儒化,背离讽时言志传统,音乐性质雅兴化,但出现了自制新歌以供娱乐的新特点.南北朝表现出创作题材女性化、趋向化特点,入乐目的是为了娱乐,开拓了咏史的娱乐功能.  相似文献   

13.
"词体乃乐府的‘格'‘律'化"或"乐府的‘格"律'化而成词",这一命题是对词体生成问题的新思考.它表面上是对古代"词为乐府说"的重申,实际上既强调了词体应为音乐与文学结合较早样式--乐府的直接产物;又揭示了词体与乐府的异同与承继关系,从乐府入手论词体生成方合乎情理;还证明了词体是南朝以后乐府与古体诗、赋、骈文等文体都趋向"律"化这一文体变化规律下所产生的新文体样式.乐府"格""律"化程度是随着声律论的发展而递增的.从齐梁时期出现平仄声律论开始,乐府齐言歌辞的"律"化可称律词的滥觞;隋唐之际乐府齐言歌辞"律"化完成,而杂言歌辞的"律"化已经出现.乐府"格律化"的方式是多样的,有多方面的"营养土壤",如酒令、律赋、骈文等.要解决词体生成这一问题,必须由词体的本质(乐府)入手,抓住其音乐与声律上的特殊之点(原唱乐句或歌辞句式供"格",四声平仄声律说供"律"),方能奏效."词乃乐府的‘格"律'化"这一命题,对"燕乐"说、"律词"说、"民间"说等关于词体的界说、词的起源的争论具有决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14.
龙文玲 《学术论坛》2007,(3):143-146
汉武帝何时立乐府是中国乐府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学术界对此众说纷纭。经考证,汉武帝在建元六年至元光元年间已赋予乐府搜集管理地方乐舞的职能,并组织专人为郊祀典礼制作乐歌,其立乐府的时间,应在元光二年前。  相似文献   

15.
南宋<乐府补题>托意遥深,顺康词坛出现了和唱<乐府补题>现象,是谓<乐府拟补题>.参加<乐府拟补题>的词人成份复杂,通过和唱活动,使他们认知自我并得到情感慰藉.<乐府拟补题>承继和发展了<乐府补题>的主题,体现了清初词人的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16.
李锦旺 《齐鲁学刊》2004,(5):115-118
乐府与太乐是秦汉之际两大并存的音乐机构。在其有限的建置时期内,乐府的职能处于不断的演变、扩张之中。作为音乐机构的乐府在西汉末即被废弃,但其名称却在后代长期沿用,并且产生新的含义。从语义学角度来看,乐府的原始义是"音乐机构",随后又孳乳出"乐府诗"这一新的含义。进一步探讨乐府职能及其含义的复杂演变过程,可以澄清乐府研究史上个别悬而未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唐人所说“乐府”涵义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研究唐诗时 ,人们经常使用“乐府”一词 ,那么唐人所说“乐府”涵义为何 ,却不甚了了。经过考察发现 ,唐人所说的“乐府”或是指代朝廷的音乐机构 ,或是指在朝廷演唱的歌诗 ,总是与朝廷有关。这一发现 ,使唐诗研究中的许多问题值得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18.
曹植的乐府诗歌在其全部诗文中有着突出的地位.联系到曹植诗歌的创作分期,发现其在选择乐府体进行创作时有着前后两期明显的不同.究其动因,既有乐府随着时代发生的性质转变的因素,也和曹植的乐府观念及后期遭遇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9.
南朝诗僧借用乐府民歌创作了为数众多的、表现男女相思爱恋之情的诗歌,这在历代僧人诗作中是一个独特的现象。我们认为,南朝崇尚声色的社会风气、艳声俗曲引入乐府音乐、大乘佛教习学一切世间法的济世观对僧人写诗作文的许可,都导致这一独特文学现象的产生。  相似文献   

20.
集中考察了张籍乐府诗的文献留存;辨析《乐府诗集》与《张文昌集》《张司业集》收录乐府差异问题;从著录差异中探寻别集编辑者的乐府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