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到现在,李白诗歌在美国已经有了上百年的翻译和传播,对美国诗坛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越来越多的美国读者认识和了解李白的诗歌,这也正是李白诗歌走向世界、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说明。  相似文献   

2.
蒙太奇是电影艺术最重要的表现手法,它的运用大大加强了电影艺术的表现力,我国唐代诗词,非常注重画面、声音的有机组合,与作为电影语言的蒙太奇非常相似,达到的艺术效果也极为类似。李白的许多诗歌中运用了蒙太奇手法,阅读李白的诗歌我们不仅感到的是心灵的震撼,更重要的是我们在诗中蒙太奇的平行、对比、隐喻、复现中去思考诗歌之外的更丰富的内涵和更深邃的意境。  相似文献   

3.
李白诗歌所体现出来的旅游审美境界,是由悦耳悦目的体游之境至悦心悦意的神游之境达悦志悦神的醉游之境,渐次递进,逐步深入的.悦耳悦目为第一重境界体游之境的特征,属有我之境;悦心悦意为第二重境界神游之境的特征,恰处于有我之境至无我之境间的跨越;最后的悦志悦神则是第三重境界醉游之境的特征,达于无我之境.把李白诗歌旅游审美境界归纳为此三重境界,对于挖掘李白诗歌中的美学思想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4.
悖论元素被看做是构成诗歌文本张力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田桑在诗歌《藏身于木箱的火》中则通过对记忆的书写向我们展示出悖论在世界、事物、诗歌与我们个体之间所造成的奇妙关系:诗中事物在逻辑构成上是悖论的,事物本性与人类情感是悖论的,诗对事物的敞开与蔽合之行动永远处在悖论之途中。在他的诗歌中对悖论的言说由诗歌本体延伸到对人类自身现世处境中诸多矛盾现象的思考,并进一步引发了我们对悖论之态度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李白青少年时代在蜀中所作诗歌流传下来的为数甚少。据清人王琦《李太白年谱》考定不到十首,只占李白现今保存下来的全部诗歌的百分之一弱。且最能代表李白诗歌风格的那些名篇巨制,又都是诗人出蜀后之作。因此,李白蜀中诗向来不被重视,系统的研究更谈不上。但江流千里,必有其源。李白蜀中诗一如长江之源头,其深秀清幽,同样令人心向往之。诗人出蜀后的作品,无论在题材,技巧抑或风格上都是一脉相承的。在蜀中特定的自然  相似文献   

6.
极言不仅是反映极性意义的言语形式,也是反观说话人认知世界的窗口。从极言视角解读文学作品是文学欣赏的一个重要手段。本文以极言为视角考察了李白诗歌的极言创制方式,并透过极言反观诗人的内心世界,阐释了李白诗歌独特艺术风格的语言机制和认知机理。  相似文献   

7.
"豪放飘逸"的定型化认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们对李白诗歌文本的解读.抛开先入为主的偏见,透析李白的诗歌,我们不难发现李白诗歌的主导风格是悲怆.李白的诗歌是在"酒神"的狂舞中完成的千古绝唱.  相似文献   

8.
从李白诗歌深层意蕴的探索可知,李白的思想不是儒道合并,他的政治思想、生活原则充分体现了道家特别是老子的思想.李白诗的深层意蕴是着眼于人生价值的层面.而"道"之境界就在于对人生价值的认识和体验.道家思想本质上就是由"守静"的功夫,通过主体的修炼和自我的"反观",以实现人生的价值和人的心灵的整体和谐,从而达到"同于道"的境界.老庄哲学中的"无为"是一种手段,目的在于"有为".李白"进"与"退"的不同态度与表现,正体现了老子哲学密切结合的两个方面.李白功成身退的思想深得老子哲学之体要,他是对老子哲学理解得较为准确、运用得较为有效的诗人.  相似文献   

9.
李白是自我意识强烈的浪漫主义诗人,在诗歌创作中,最容易受“隐含作者”支配,脱离最初的诗题构思行文,使诗歌呈现出违背初衷的状态,形成“跑题”现象.不管什么诗题、题材,作者总要借他人之酒,浇自家胸中之块垒,要么表现人生的伟大志向、卓而不群的独立人格,要么表现自己的人生不如意、有志不得伸的激愤、孤独和痛苦,形成独具特色的抒情艺术.可以说,“跑题”现象在李白诗作中有很好的体现,研究李白诗歌“跑题”现象,对提升李白诗歌认知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论李白诗歌创作的悲剧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以来,在李白研究中,对其诗歌思想内容倾向的看法从来就不是一致的。一种意见认为李白的诗全部是“盛唐气象”、“盛唐之音”的表现(见林庚《盛唐气象》,北大人文科学学报1958年第2期),另一种意见则认为李白诗歌以大量篇幅反映出“盛唐”的衰落与诗人本身的不幸(见王运熙等著《李白研究》)。笔者  相似文献   

11.
<玻璃动物园>中的主要人物以不同的方式让时间停顿下来了,他们在一个无时间世界里,保持着属于他们自己的生活状态.但他们在进入无时间世界的同时,也遭遇了来自现实世界和精神领域的难题.他们对无时间世界的向往,实际上是对一种精神自由的向往;他们遭遇的难题,是人类追求精神自由过程中的普遍难题.  相似文献   

12.
《饥饿艺术家》是卡夫卡自认为写得不错的少数作品之一。在小说文本中 ,周围的观众构成了“看”的主体世界 ,艺术家构成了“被看”的主体世界 ;通过对这个二元世界的构筑 ,作者表现了自己作为生活在异化了的物质世界中的精神个体对人类精神道路的探索 .  相似文献   

13.
幸福快乐作为一种积极的主观情感体验来源和存在于人所现实拥有的生活、工作、精神三个世界,每个人的幸福与痛苦大抵与其生存的这三个世界的结构、质量与功能有关。人应当追求和拥有完整和谐的三个良好世界,这样才享有全面的幸福和圆满的人生。但现实的人生往往是有缺陷的:或者生活世界不美满,或者工作世界不如意,或者精神世界有缺憾。缺陷也可以衍生积极效应与幸福体验。通过采取转移替代、人际建构、调节欲求、升华精神等行动策略,个体可以实现趋乐避苦获得幸福快乐。由此观点分析当今中国农村妇女自杀率偏高现象可以发现,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其生存世界不健全、不完善,生活世界的狭小、工作世界的缺失和精神世界的贫乏使得她们缺少趋乐避苦的界内利用资源与界际转移支持,更缺少化解矛盾、创造幸福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4.
《洪堡的礼物》中的主人公洪堡运用攻击和施虐的方法来对付荒诞世界所造成的精神危机,因而陷入躁狂、死亡的境地,而另一位主人公西特林则通过自由联想与人格完善来释放压力,调和实利主义与精神追求间的矛盾,最终在荒诞的世界中幸存了下来。索尔.贝娄通过对作品中两位主人公的精神探索及结局进行刻画,表达了自己对艺术家及现代人类生存模式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当代著名诗人邵燕祥在新时期“归来”之后继续创作了大量诗篇,并呈现出了与他以前的创作截然不同的风貌,对于这些诗作中所展现出的精神世界进行探索,是我们理解“归来”诗人邵燕祥的一把钥匙。从“一颗有璺的心”、“人格理想的倔强坚守”和“用‘临终的眼’看世界”这三个方面对“归来”诗人邵燕祥的精神世界进行分析,可探索他的诗作与他的内心世界之间的隐秘联系。  相似文献   

16.
在鲁迅的文化活动中,最重要的两个活动一个是文学,一个则是绘画,或称美术,他的精神世界,也就一半在文字中,一半在画中。在鲁迅的精神世界里,一半内容是理性的,如为人生的精神追求,对文学艺术社会性、批判性、真实性等的追求;一半内容是感性的,如欣赏的追求、娱乐的追求,甚至是半休闲半病态趣味的追求。理性的追求,更多地表现在文学创作中,感性的追求,更多地表现在其绘画活动中。  相似文献   

17.
俄罗斯哲学家索洛维约夫(1853—1900)的万物统一哲学的基本宗旨是建立一种既包括世界的理想模式又包括人的行为原则的完整的世界观。他的万物统一哲学涉及的论题如下:经验论、唯理论和神秘主义的统一;精神本原和物质本原的统一;真、善、美的统一。根据索洛维约夫,单独的经验论、唯理论和神秘主义都是片面的,真正的哲学应该是三者的综合。单独的精神本原、物质本原也都是片面的,索菲亚一词才是灵与肉、心与物、精神本原与物质本原、观念的东西与物质的东西的完美结合。真、善、美三者通常是分别作为哲学、伦理学、美学的研究对象和目标而出现的,实际上,三者具有相辅相成的内在联系,三者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相似文献   

18.
高校图书馆要为大学生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邓小平两个文明建设的理论为指导 ,阐述了高校图书馆要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动力 ,为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形成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作用及其做法  相似文献   

19.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的全面发展是21世纪的重要主题,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双“慧眼”,是人类改造世界所不可缺少的精神力量。二者相互契合,相辅相成,共同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动力源与精神支撑,并形成其得以实现所需要的境界。倡导科学精神,高扬人文精神,这是21世纪赋予我们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20.
近代湘人精神世界有三个明显的发展趋向,其转折点在1895年。之前,湘人精神世界被保守意识、忠君意识和偏执意识充斥。此后,开放求新的趋向、追求民主的趋向以及理智自知的趋向日趋勃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