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现阶段我国社会弱势群体的成因、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现阶段我国社会弱势群体主要包括下岗职工、“体制外”人、农民工和较早退休的“体制内”人员等四部分人群。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转型的不断发展 ,社会弱势群体已经成为直接影响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现阶段我国社会弱势群体收入低 ,生活贫困 ;社会地位下降 ,权利难以维护 ;心态矛盾复杂 ,抱有不满情绪。需要从就业、收入分配 ,法律援助、教育以及社会保障等几个方面解决弱势群体问题。关心和救助社会弱势群体 ,不仅是党和政府责无旁贷的任务 ,也是全社会每个人的责任。  相似文献   

2.
农村道德建设是构建乡村和谐和解决整个“三农”问题的重要内容和人文前提。一是确立乡村市场道德理念,促进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和谐;二是健全化解乡村人际矛盾的道德机制,促进乡村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三是强化乡村公共道德规范,扼制越轨行为,促进村民与社会的和谐;四是营造公平正义的道德环境,发扬扶贫帮困精神,促进乡村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和谐。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民工形成和发展可划分成职业城市化、地域城市化、身份城市化和人的城市化四个历史阶段,而人的城市化即城市社会融入问题是最终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从国内和国外两个理论层面,对社会融入以及我国农民工群体的城市社会融入问题研究背景、理论命题以及研究趋势进行梳理,发现不同理论视角研究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在研究对象、方法上在该领域研究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由基本矛盾、主要矛盾、以人民内部矛盾为主的具体矛盾等共同构成的多方面、多层次的矛盾体系.转型期人民内部矛盾正是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的集中表现,是社会变革和前进中的矛盾;人民内部矛盾是我国社会现阶段人际关系上的主要矛盾,因此,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一个带有全局性的问题,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社会矛盾的解决和社会的发展,总是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的不断解决来完成的.因此,在社会主义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及其解决成了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直接动力.  相似文献   

5.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和谐社会理论,科学地认识和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发展问题,解决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以及现实社会整体自我完善等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问题,继承和发展了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6.
人类社会是整个地球生态系统进化发展的产物。由于当今世界高科技发展的负面效应威协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生态系统有规律地制约着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历史车轮驶进工业文明时代,人们为了眼前的利益,掠夺式地开发自然资源,不合理地耕种土地,破坏森林和草原,造成江河污染和水源枯竭,加剧了人与自然的矛盾。解决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的矛盾,直接关系到解决“三农”问题,是关系到中国农村和谐发展的根本因素;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离不开生态文明。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人们就不可能享受高效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这是坚持可持续性生态发展观的要义所在。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民生思想,其内涵包括:现实的个体的人是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逻辑主体;人的生存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实现人的解放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最终目标。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对于当前我国的民生建设有着重要启示:解决民生问题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必须积极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必须发挥政治体制改革在解决民生问题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社会发展价值观是关于社会发展价值的基本看法和总的观念,是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把马克思社会发展最高价值理想与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经历了四次历史性跨越,形成了政治平等、共同富裕、人的全面发展和以人为本四种精髓相通但又各具特色的社会发展价值观。  相似文献   

9.
一些人与媒体无关或媒体自身发展并不需要但却依托媒体的经济实力或社会影响力谋生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媒体自身的健康发展。寄生现象分为游离层、松散层、紧密层、核心层四个层次。这四个层次表现为:假冒记者,敲诈勒索;"稿件制作工厂",骗取稿酬;所谓自由撰稿人,追求稿件见报率以获得稿费,捕风捉影、无中生有编造假新闻;通讯员搞有偿新闻,招聘人员以记者身份谋取不当利益,还有的传统媒体行政人员缺乏敬业精神而勉为其难。解决媒体寄生问题,就必须提高媒体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职业道德感、社会责任感,深化媒体管理机制、人事制度改革,让寄生者"无从下嘴"。  相似文献   

10.
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应解决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针对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解决的思路和措施 :一是更新、转变农业发展观念 ;二是解决农产品交易费用过高的问题 ;三是加大政府对农业的调控和保护力度 ;四是改善流通环节 ,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五是建立健全农村社会服务体系和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1.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命题,是马克思主义关注社会发展的核心。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坚持全面可持续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是我们党的宗旨的集中体现;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和根本目的;是检验我党在新时代执政能力的标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高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2.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发展的协调性很大程度表现在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并不是要放慢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而是要防止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不惜牺牲其他社会价值发展的偏向.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清楚一些问题:第一,党的三代领导集体都非常重视统筹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第二;新的发展环境决定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方针是统筹兼顾;第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怎样进一步推进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从而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推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得传统的人生价值观遭到冲击,集体主义价值观受封诸多质疑。本文从市场经济的社会性特征分析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的合理性结合,阐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性特征为集体主义提供了现实性条件,在现阶段市场经济有助于实现集体主义的目标,同样,集体主义有助于克服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14.
试论文化建设在社会稳定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发展的前提是稳定 ,而文化建设在社会稳定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根据我国的传统习惯和现实状况 ,文化建设通过促进社会形成强调社会公平、社会互助和社会和谐的主导型价值观 ,缓解和消除社会成员间因差别、摩擦、矛盾和隔阂引起的离散和不稳定现象 ,增强社会肌体的整合性。另外 ,文化建设通过强化人们的道德意识 ,整合优秀的民族文化基因 ,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协作的人际关系 ,增强人们之间的亲和力和融合力 ,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社会在物质生活和精神风貌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的社会道德生活也已经超越了社会转型时期的困惑与反思阶段。与之相应,中国的社会道德体系和内涵也都呈现出新的特点,并得以表现出阶段性的发展与变革。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在当前社会条件下,社会主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将有力地促进中国社会生活和道德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6.
论科技传播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阐述了科技传播在促进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可以有效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推动经济建设的现代化 ;可以有力地促进科技开发工作 ,推动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可以弘扬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 ,推动人们观念的更新和世界观的进步 ,促进人的思想现代化 ;可以传递大量科技信息 ,开阔人们的眼界 ,促进人类知识水平的现代化 ;可以推介先进的生活理念和社会生活方式 ,促进人们社会生活方式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7.
道家哲学对现代人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家哲学曾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文化心理结构、社会理想、艺术追求和审美情趣。在现代社会,道家哲学以自然的终极关切、智慧生活、本真的生命和道德的社会,为现代人提供了带有超越意境又合乎道的规律性,带有理想境界又达于人类终极需要的指导,为现代人过上更有意义和尊严的生活树立了"方向标"。  相似文献   

18.
面对新的社会发展进程,马克思主义生死观需要有新的内容,建构现阶段科学的 生死观是我们必须解决的时代课题.现阶段科学的生死观是"以人为本"、"以人为贵" 的生死观,是赋予死亡以生命意义的生死观,是"生死两安"的生死观,是科学的生命观和科学的死亡观的统一,贯穿着对真理和信念的坚定追求.  相似文献   

19.
民众良好的精神风貌是社会和谐发展和进步的精神基础。和谐社会建设中民众良好的精神风貌应当主要体现在社会责任感,人生使命感,信仰神圣感等三个方面。现阶段,要培育民众良好的精神风貌,应该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筑人们的精神家园;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昂扬向上的价值取向;建立科学发展的机制体制,疏导人们的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20.
近代社会教育作为近代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教育形态,对城市社会和人的早期现代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它极大地影响了近代城市民众的思想和生活,改变了他们的心理态度、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丰富和充实了城市民众的余暇生活,提升了城市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塑造了现代城市人格特征,促进了传统城市人向现代城市人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