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王建华 《江海学刊》2004,(5):145-149
两次鸦片战争后 ,清政府被迫开启了中国的军事近代化进程。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起 ,清政府大量购买德国武器 ,聘用德籍教习 ,并按照德国军制编练新军。在德国的帮助下 ,清军无论在军事装备、军事训练和教育 ,以及军事体制上都有了相应的改观 ,使晚清的军事力量逐步摆脱了落后状态 ,步入现代化之路。德国对中国早期的军事近代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晚清时期中国在海外的采购既涉及到民间的购买活动 ,也涉及到清政府的购买活动。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对中国近代化的意义上 ,政府的购买活动都是占主要地位的。晚清海外采购的渠道主要有洋商、各国驻华公使及洋员等、赫德掌管的中国海关及中国在国外的派出人员。  相似文献   

3.
世界近代化历史表明:任何一个国家的近代化,必须依赖于国家政权力量才能推进;近代化进程的快慢,近代化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该国政府是否抓住机遇,决策是否符合基本国情,措举是否遵循近代化的客观规律。因此,中国清末近代化进程如何,成效如何,主要取决于清政府。鉴于此,本文拟从清政府角度考察清末近代化何以迟缓。 众所周知,中国社会早在鸦片战争前曾出现过近代化的机遇,而清末近代化却起步于19世纪60年代。至1911年清王朝覆灭  相似文献   

4.
在自鸦片战争至戊戌维新的半个多世纪里 ,无数有识之士为探索中国近代化的道路而殚精竭虑 ,但始终没有找到中国落后挨打的真正根源———老朽的封建专制制度和腐败的清政府 ,因而也就一直没有找到打开近代化闸门的真正钥匙———彻底推翻清王朝并彻底废除封建专制制度。他们无不把实现近代化的希望寄托在清政府身上 ,并无不坚信清政府有能力肩负起领导中国近代化的重任。正因如此 ,他们总在想方设法为清王朝这座摇摇欲坠的破房子“补漏”。“补漏”意识及这种意识支配下的“补漏”实践 ,严重滞缓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是近代中国“补漏”意识的萌芽 ,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补漏”实践 ,而“百日维新”则终结了“补漏”意识及其实践  相似文献   

5.
论清末农业政策的近代化趋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泉民 《文史哲》2003,1(4):41-47
新政期间 ,清政府推出了“振兴农务”的新政策 ,并出台了一系列政令或措施 ,如农务行政机构专门化、引进近代农业生产要素的制度安排、放垦及奖励公司等。这些作为来自于政府方面的制度供给 ,显示了政府在政策制定的目标和视野上的根本性转变。这一方面标志着国家干预经济方式的改变 ;另一方面也预示着国家在组织和发挥农业生产方面职能的进化 ,是国家对农业管理的开端 ,符合时代之需要 ,因而构成了中国农业经济近代化及农业经济制度近代化的重要一步。  相似文献   

6.
日本近代化的最大成功之处是宪政政体的确立,虽然是君主立宪制,天皇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但并无至高无上的权力,其权力受到宪政的约束,这不同于东方社会传统的一统天下的专制王权体制。这一不同,为日本在诸多方面推进近代化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机会。而中国清末的立宪改革尽管意义深远,但是具有保护性、有限性、防御性和贵族性。从中国清末制度变迁的进程来看,清政府政治转型的阻力,一是来自于既得利益者对变革的抗拒,二是由于清政府自身欠缺领导改革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吉林机器局的创办及其历史作用刘学军,黄海泉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外国资本主义侵人中国,使中国社会经济发生深刻变化,国内阶级矛盾也更加尖锐,外国侵华势力和以太平天国为主体的农民革命力量,都严重地威胁着清朝的封建统治。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清政府为了镇...  相似文献   

8.
随着西方列强经济侵略不断加深,晚清社会经济"外耗"愈益增大,导致清政府财政拮据,国力衰弱.为了遏制垄断资本的经济渗透和掠夺,晚清政府发起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由于国内资本短缺,而海外华侨资本增长较快,晚清政府企图以华侨资本替代和抵制西方垄断资本,制定了一系列吸引侨资的政策,鼓励华侨商人回国投资,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民族经济独立,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9.
中国近代文学 ,无论在发展过程上还是性质上 ,都不同于西方近代文学。西方近代文学从 1 4世纪文艺复兴 ,到 1 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繁荣 ,经历了充分发展的历史 ,并以其各个阶段不同流派所达到的艺术高度 ,标志着西方资产阶级发生、发展时期文学的成熟和辉煌。然而 ,由于中国近代社会时间的短暂和变化的急剧 ,使得中国文学近代化的步履仓促而艰难 ,当近代社会结束时 ,它还未走完自己的历程 ,因此说中国文学近代化是一个超越时限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中国提出经济新常态与过去30年的那种划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或引进所谓市场机制的理论错误高度相关。从新古典的间接效用函数看,市场机制与民生问题这一最为重大的资源配置问题的解决基本没有关系,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可能导致社会颠覆的必然性经济危机更是说明市场机制与资源配置优化性无关。社会主义国家通过采取国有经济作为主导性的经济形态,避免了资本主义的根本缺陷,但也存在不合理市场或市场的不合理方面。因此,政府的干预也是不可或缺的。因此,无论从基本制度还是从经济运行角度看,所谓划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或引进所谓市场机制的理论都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1.
清代西北经济史的研究作为中国经济史研究的重要领域, 长期以来倍受学者关注, 尤其是近10年来, 该领域的研究取得了喜人的成绩, 但其研究述评却不见于文。本文就近10 年清代西北经济史的研究状况加以述评, 以期对该领域的研究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2.
论晚清山东经济现代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平生 《文史哲》2002,1(6):119-128
在内忧外患的压力下 ,晚清山东经济现代化艰难起步 ,主要表现在 :1 .机器工业从无到有 ,从而在封闭的农业社会里引入了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产生了变革传统社会的根本性的物质基础 ;2 .对外贸易引发了商品流通体系的转型 ,改变了山东原有的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 ;3 .社会各界对振兴实业有了价值认同 ,工商阶层有了自我关怀意识 ,经济现代化有了制度性保障 ;4.各地兴办企业均含有堵塞漏卮、“稍分洋人之利”的初衷 ,抗敌御侮构成了山东经济发展的主线。上述内容使晚清山东经济跳出了原先长期低水平重复的怪圈 ,并以其自身蕴含的可持续发展因素而昭示了山东经济现代化的未来方向  相似文献   

13.
郑军 《北方论丛》2005,3(3):90-94
在明朝末年,由于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和西学东渐的影响,中国古代科学开始了向近代化转变的历程.但是,由于明清鼎革导致了政权更迭,由此所造成的一系列后果成为中国传统科学近代化进程中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隋亮 《北方论丛》2010,(3):89-92
晚清时期的经济发展、社会思潮以及清政府试图摆脱统治危机等原因促进了晚清商业立法活动。晚清商业法律的修订伴随着清末新政的实施而历经十年的发展,形成了初步的商业法律体系,促进了当时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开启了中国商业法律现代化的历程,为中国现代商业立法打下了基础,为以后中国商业法律的制订和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晚清经世实学的兴起,使文化精英获得另一种眼光.他们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以面向现实和着意实效为内在精神,开创了以"致用"为核心的实学思想体系建构.正是立足于以"致用"为核心的基本立场,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精英毅然走向变革和开放,从而揭开了中国早期现代化运动的帷幕.  相似文献   

16.
王群 《阴山学刊》2008,21(6):77-80
文化产业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新鲜而丰富的内容,也为中国经济影响世界提供更有效的方式。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产业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将越发的显著,应当将文化产业确定为中国现代化战略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论晚清西方地质学的输入及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其厚 《齐鲁学刊》2003,1(2):21-24
近代西方地质学输入中国 ,极大地影响了民族危机下的晚清社会各阶层。就思想领域来讲 ,主要有以下几点 :它冲击了传统封建迷信思想 ,有利于近代化思想意识的形成 ;它成为近代志士宣传变法、倡言维新的重要理论依据 ;由于它与矿业的密切关系 ,对近代化经济思想的形成具有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8.
李焱 《兰州学刊》2006,1(10):203-205
始于晚清的法律制度近代化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发展变迁的必然结果。它的近代化是通过调整旧法体系和构建新的法律体系来完成的,有力地促进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全面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法律意识的进步。  相似文献   

19.
清末法制改革奠定了中国法制近代化的基础,因而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清末变法修律的大潮中,宋育仁顺应形势,就法的起源、法的依据、法的功能等方面结合中西文化进行了有价值的探讨,为中国法制思想由传统走向近代化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20.
端方是清末满族权贵中较为开明的封疆大吏,一生历仕南北数省督抚等要职,在政坛显赫一时。端方在晚清现代化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推动了清政府的现代化决策,促动了清政府在政治、经济、教育、民族和外交等方面的现代化改革。端方在湖北、湖南、江苏等地区的区域现代化建设方面做出了较显著的成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