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中国哲学中有一些与“太极”相关或者延展的概念,如“太一”、“大一”、“太始”、“太初”、“太恒”、“太和”、“太易”、“太素”、“太朴”、“太质”、“太虚”、“太玄”、“太乙”和“无极”等等。本文对这些具有重要意义的概念进行了一定的疏理和解析,揭示出其中的哲学内涵,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2.
艺术与传媒学院重视学生艺术创作能力的培养,为实验教学和艺术创作建设了“影视制作实验室”、“动画设计实验室”、“手绘造型实验室”、“三维动作捕捉实验室”、“平面设计实验室”、“环艺设计实验室”、“材料实验室”、“网络管理实验室”、“摄影实验室”、“电视摄像实验室”、“陶艺雕塑实验室”、“广告实验室”等,  相似文献   

3.
宋元明清时期,汉语“洗涤”语义场在所考资料中存有12个义场成员——“沐”、“浴”、“澡”、“盥”、“浣(瀚)”、“濯”、“洗,”、“涤”、“漱”、“淘”、“荡”、“涮”。义场格局发生了丰富的变化。有旧词的消亡、旧词的复出、新词的产生和原有成员的发展演变。  相似文献   

4.
杜贵晨 《东岳论丛》2006,27(2):128-136
《西游记》“四大部洲”之“东胜神洲”拟山东古齐地,与“西牛贺洲”相照应,以“东胜(圣)”“西……贺”,寓道、释一家,道为佛阶之意;写“傲来国”、“花果山”拟自泰山主峰西南之傲来山,泰山有“水帘洞”;孙悟空“齐天大圣”名义为与泰山“东岳天齐”相反相成,而远祖古齐之“天主神”;泰山有“玉皇顶”、“一天门”、“南天门”、“三天门”、“王母池”、地狱等等,为《西游记》虚拟“三界”之地域背景。《西游记》写孙悟空“籍贯”、“故里”及其所大闹的“三界”,有现实地理环境的参照即背景,这一背景是“五岳独尊”的东岳泰山;西游故事最后形成的“齐天大圣”是一只“泰山猴”。  相似文献   

5.
吴全兰 《江淮论坛》2006,(4):129-133
刘歆的“中和”思想主要表现为:“和”、“谐”、“中”,认为“中”能使万物“生”、“成”,不“中”则不能“生”。强调“中”与“生”的必然联系,是刘歆在哲学上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6.
论述老子的养生之道,就要着重阐述老子的养生目标、养生原则和养生方法。老子把“长生久视”作为自己的养生目标,把“道法自然”和“内外兼修”作为自己的养生原则,通过“慈爱”、“俭啬”、“不争”、“道冲”、“抱一”、“守中”、“致柔”、“清静”、“周行”的养生方法,达到“修道而养寿”的境界。  相似文献   

7.
在存在论的意义上,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有”和“无”曾具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种是“有形”、“有名”,“无形”、“无名”;另一种是“实有”、“存在”,“虚无”、“不存在”。在《老子》中“有”或“无”到底在哪种意义上成立并不很清晰,但其基本倾向是“有形”、“无形”。之后的《庄子》一书明确用“无形”、“无名”来解读“无”。早期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何晏和王弼将“无”虚无化,以“无”释“道”,主张“贵无”、“贱有”。之后的裴頠、郭象等人提出“无不生有”。再后来,北宋张载、明清之际的王夫之等人则从气一元论的学说出发,将有或无都看作是气的不同状态。无论在怎样的意义上对“有”或“无”进行阐释,中国古代的哲人们都试图要说明世界的统一性、整体性和系统性。其区别仅仅在于是“无”统一于“有”,还是“有”统一于“无”。  相似文献   

8.
郭锡良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认为:“暂”在汉以前表示“突然、一下子”,这是暂的本义。作者通过对“暂”字形以及先秦用例的分析,发现“暂”的本义是“不久”,在先秦假借为“渐”,表“欺诈”义。“突然、一下子”是“暂”在汉代后起的引申义,在先秦文献中“突然、一下子”义是用“突”、“卒”、“造”、“暴”、“乍(诈)”等词来表示。  相似文献   

9.
何爱国 《河北学刊》2005,25(5):60-67
儒家现代化的过程既充满了反抗,也在不断地调适、整合和重建。从儒家现代化的整个历史进程来看,儒家的调适和重建方式主要有:“西学中源”、“中体西用”、以“中学”释“西学”或以“西学”释“中学”、“中西会通”、“接续主义”、“全盘西化”或“充分世界化”、“本位文化”、“中国本位”或“民族本位”、“西体中用”、“合题”、“化西”、“创造性转化”等十二种。在“现代化共识”形成(1919-1935)以前,儒家现代化的总体架构是“体用论”(“中体西用”);尔后是“创化论”(“创造性转化”)。儒家现代化的过程是不断反思自身传统、吸收异域文化并体现“时代精神”的过程。经过重建后的中国现代性文化,将是一种接续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整合异域现代文化精华、体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语境的新架构。  相似文献   

10.
胡大雷 《学术研究》2023,(5):154-160
“文章”即有文体的、独立成篇的作品。古代“文章”体系有总集、论著、目录三种形态。中古时期的“文笔之辨”,“文”排除“笔”便可建立“纯文学”体系,但这个机会因“文笔之辨”的偃旗息鼓而失去,其时构建的是“文、笔”合一的、以“诗赋”为领头文体,以情灵、文采为追求的“文章”体系,这是一个“泛文学”体系。隋唐以后,“经、子、史”经过“剪截”改造进入“文章”体系,“泛文学”体系进一步扩大,以适应学习好“文章”、撰作好“文章”的需要。如此“泛文学”的“文章”体系,具有审美与实用双重价值,体现出中华民族“文学”观念的包容性、开放性,其突出“情灵、文采”的特征,展示了中华民族整体文化水平。  相似文献   

11.
集体林权改革中林地流转规范的冲突与协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加快林业的发展.国家和地方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关于集体林权改革的政策和文件,其中关于林地流转的规范是最重要的内容.<森林法>缺乏对林地流转的具体规定,<农村土地承包法>相关规定不能反映林地的特征,有关集体林权改革的国家政策和地方政策在规范林地流转方面存在较多冲突.本文主要从林地流转的范围、参与主体和流转期限三个方面梳理了我国林地流转规范的冲突,并分析和提出了协调这些冲突的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2.
林权改革本质上由两个环节构成,一是确权,二是流转,以盈利为主要目的,注重林业经营中的经济效益.林权改革后,随着商品林经济效益的提升,如何通过利益驱动机制即生态补偿制度调动林农对公益林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可持续发展时代背景下意义重大.公益林生态补偿制度解决了公益林生态外部经济性的市场失灵问题、公共物品属性的非排他性问题,体现了公平正义价值;消除了林权改革给生态安全带来隐患的消极影响,维护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秩序,体现了秩序价值;以较少的投入,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体现了效益价值.  相似文献   

13.
源于佛教的竹林寺传说,分为访圣与海岛圣寺两种类型,其出色的艺术成就与良好的宣教效果,使其于文言小说史中辗转流变而蔚为大观.原本佛家以海岛圣寺的传说来神化疯僧形象,后此情节被借用来神化世俗中的权贵人物;再进一步发展到以道教的蓬莱仙境替代佛教的竹林寺,以谪仙之说来神化帝王将相;后世儒生们亦仿竹林寺创造了经香阁、文明殿,用以神化孔孟,排击异已.而竹林寺传说的演变史,也折射出文言小说情节模式的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4.
山林文化是长期生活在山地的游猎民族的一种古老文化,是一种地域性极强的文化。这里我们要探讨的是生活在大、小兴安岭的鄂伦春族的山林文化。鄂伦春有两种解释:一是“住在山岭上的人们”;二是“使用驯鹿的人们”。狩猎是鄂伦春族生存的根本需要。鄂伦春人把狩猎融进了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当中。“桦树皮文化”是北方狩猎民族的一种古老文化。鄂伦春族的“桦树皮文化”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地域性文化传承现象。鄂伦春是一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鄂伦春人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口头文学,并靠着口耳相传,顽强地保留到今天。在现代化快速发展的今天,鄂伦春的山林文化渐行渐远,保护好鄂伦春族的山林文化,不仅是对文化的捍卫,更是对鄂伦春这个处于“边缘”的民族拥有更广泛的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空间和权利的维护。  相似文献   

15.
《竹林中》的后现代主义阐释不但是一个假设与尝试,而且也试图证明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思维态势和 艺术手法在后现代之前的极具创造性和叛逆性的文学作品中都有其存在的可能性和合理性。《竹林中》的后现 代主义显征主要表现为:去中心化、表征危机或语言游戏、情节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海南森林旅游的优势、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对海南开发森林资源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秦朝林政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承大兵之余而一统天下,滥伐森林以供建筑和社会生产之需求,其对林业管理的指导思想主要表现为“封禁山泽”,并与征税相结合。“焚书坑儒”而留种树之书,但秦朝享国日浅,除栽植行道树外,其他之森林建设甚微。  相似文献   

18.
加强林业执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业执法工作应当按照“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和“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总体要求,一手抓制度建设,一手抓队伍建设,全面规范执法行为,为保护国有森林资源、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的总目标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健全林业法律法规;提高执法水平,改善执法环境;加大林业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力度。  相似文献   

19.
官波  施择  宁平 《学术探索》2012,(11):81-83
森林碳汇是指森林生态系统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从而减少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浓度的能力或过程。在气候变暖背景下,森林碳汇兼具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双重功能,发展森林碳汇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根本措施之一。文章分析云南发展森林碳汇的资源优势、生态优势和后发优势,就云南如何增强森林碳汇能力推动和规范森林碳汇制度建设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20.
论林权抵押之法律障碍及其解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满足林农的融资需求是集体林改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各地在实践中探索开发了多种以林权为担保的融资模式,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它们还不能被称为法律意义上的债权担保.由于我国目前的法律规定对林权为标的物的抵押权设定及其实现都有一定的限制,导致其在实践中的操作空间受到极大影响,效果并不理想.但实际上,林地及林木作为森林资源,与耕地等不动产在性质、功能及经营方式上都有着较大的差异,为发挥其所具有的担保融资功能,推进集体林改的顺利进行,法律上应当放宽限制,允许商品林的林地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自由抵押,并通过相应配套制度的健全和完善,发展林权抵押贷款,为林业生产融资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